基本信息
书名:荀子译注
定价:49.00元
作者: 荀况,王威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500
字数:
页码:3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先秦散文四大家之一
◎孔孟之后的又一代儒学大家
◎百家争鸣时代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性恶的理性,劝学的苦心
内容提要
《荀子》是战国末年赵国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文章总集。该书旨在总结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等学术殿堂中所阐发的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反映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目录
前言
劝学
修身
非十二子
王制
富国
君道
天论
礼论
乐论
解蔽
正名
性恶
作者介绍
苟子,名况,又称“苟卿”“孙卿”或“孙卿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活动年份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根据《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记载,苟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才来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游说讲学(有学者认为“五十”应为“十五”之误),在齐襄王(公元前283年-前265年在位)时,苟子已是年纪大、资历深的学者,曾先后三次担任“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来苟子遭人诽谤,离开齐国来到楚国,楚令尹春申君任用他做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被杀,苟子被罢官,便安家兰陵。苟子憎恨乱世的黑暗政治,目睹君主不通晓治国之道却被巫祝所迷惑、相信吉凶的预兆,鄙陋的儒生拘泥于小节,庄周一派狡猾多辩、伤风败俗等现实景象,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的成败得失,撰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葬于兰陵。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和秦相李斯都是苟子的学生。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古代哲学的书籍,从装帧上看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仿佛真的能带你穿越回那个思想碰撞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注释和原文的对照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朋友,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节奏。书中对于那些拗口的文言文的解读,可谓是下了大功夫,译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又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那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让人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又不至于被深奥的理论所困扰。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也受到了潜移<bos>为化的影响,开始更注重事物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这种对思想深度的挖掘,是很多市面上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深度对话,让人获益匪浅,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预期。我购买它并非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希望能在日常的思考和决策中,汲取一些古代圣贤的智慧。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将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拆解成了可以应用于日常实践的原则。译注者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循循善诱的引导。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思考书中的观点如何与我正在经历的事情产生关联。特别是关于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部分,其论述的深刻性和操作性极强,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路。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其内涵的厚重,不易磨损,适合经常翻阅和携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你在阅读后,对世界和自我产生更清晰、更坚实认知的佳作,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思维品质的提升,物超所值,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内在充实的人士。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充满启发的。我通常不太习惯一次性阅读大量的古籍译注,因为很多版本读起来会显得枯燥乏味,节奏感很差。但这一本不同,它的章节划分和逻辑递进设计得非常巧妙,仿佛作者已经预设了读者的思维路径,每走一步,都能在下一段内容中得到恰当的衔接和铺垫。这种行云流水的阅读感,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尤其要赞扬的是,译注者在处理那些涉及古代礼仪和政治制度的复杂段落时,加入了很多现代化的解释图表或背景知识补充,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这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是极其友好的设计。读这本书,完全没有“啃硬骨头”的感觉,更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在知识的丛林中优雅漫步,每发现一处景致,都有人及时为你解说其背后的渊源和意义,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初拿到手时,我对这套书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荀子”这位思想巨匠的著作,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被它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精神所深深折服。译注者并非简单地对文字进行直译,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背景下词语的真实含义,甚至对一些流传已久的概念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重新审视。比如,书中对“性恶论”的阐释部分,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对立面描述,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治理思想,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体系中进行分析,这让我对荀子的思想体系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整理自己脑海中原本有些模糊的概念,它提供的不仅是答案,更是提出问题的全新视角。书中的引文和旁注也极为丰富,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佐证,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显得无懈可击,对于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宝库,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入门读物。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的经典解读版本多如牛毛,真正能够做到“脱胎换骨”且不失原意的凤毛麟角。这本书之所以能在我书架上占据重要位置,关键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没有一味地“现代化”或“简化”荀子的理论,而是保持了对原文思想的敬畏,同时又运用了极为精准和富有现代学术气息的语言来进行阐释。我注意到,译者在关键的哲学概念的辨析上,引用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考边界。例如,在探讨“天”的概念时,它不仅解释了荀子自己的理解,还穿插对比了其他诸子的观点,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定位荀子思想的独特性和局限性。这种深入骨髓的学术探讨,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普及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研究辅助读物,是深化理解的必备工具书,对于任何想认真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