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线路(第5版)
定价:41.70元
作者:梁明理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9-02-01
ISBN:9787040249293
字数:
页码:435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具有以集成电路为主干的体系,保证教材内容有适合国情的先进性。为了保持《电子线路(第5版)》具有完整的而又十分自然的体系,不再把线性电路简介设立为一章,而把其中必须学习的内容,作为附录安排在有关章节之中。为保持教材的简明性,删弃了上一版中阐述比较肤浅的半导体存储器一章。这部分的知识,学生在后续计算机课程中,将会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学到。为便于教学,本版仍设置有较多的例题和习题,章末编入小结,书末给出习题解答。
目录
章 基本半导体器件
引言
1.1 PN结
1.1.1 本征半导体
1.1.2 杂质半导体
1.1.3 PN结的形成
1.1.4 PN结的特性
1.2 二极管
1.2.1 二极管的结构及符号
1.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2.4 二极管应用举例
1.3 双极型晶体管
1.3.1 晶体管的结构及符号
1.3.2 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1.3.3 晶体管的共射组态特性曲线
1.3.4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1.4 场效应管
1.4.1 结型场效应管
1.4.2 绝缘栅场效应管
1.4.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4.4 场效应管使用注意事项
1.4.5 场效应管与双极型晶体管的比较
附录1.1 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法
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放大电路基础
……
第3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第4章 反馈放大电路
第5章 波形发生电路
第6章 直流稳压电源
第7章 数字电路基础
第8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9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0章 脉冲电路及模数转换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梁明理 武汉大学教授。1934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其后留校任教。1960年起,长期从事无线电基础和电子线路等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工作。长期担任物理系电子学教研室主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这一点常常被其他一些教材所忽视。纸张的质感适中,没有那种廉价书籍的油腻感,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折痕。更重要的是,图表的清晰度非常高。很多复杂的电路图,如果线条不够精细或者标注过于拥挤,读起来就会非常吃力,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元件的标注都准确无误,电路图的布局也考虑了阅读流线,使得分析路径一目了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公式的推导部分,作者倾向于使用标准的数学符号,并且在每一步推导的旁边,都附带了简短的文字说明,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变换或者引入这个假设,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究原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此外,书中使用的印刷字体,尤其是对希腊字母和数学运算符号的处理,非常专业,减少了阅读时的认知负荷。可以说,这本书在“阅读体验”这个看似次要的方面,却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学习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折磨。
评分我记得我拿起这本书时,正为学习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之间的鸿沟感到头疼,感觉它们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然而,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桥梁”。在前几章对晶体管开关特性进行详尽的阐述后,紧接着就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数字逻辑门电路的实现原理。这种讲解方式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逻辑门本身就是基于模拟器件(如MOSFET)的开关特性搭建起来的!它没有割裂地介绍,而是用一种“继承”的方式来展开内容。在讲解CMOS反相器时,作者不仅仅画出了输入输出曲线,还详细分析了噪声容限和传输延迟,这些都是工程实践中至关重要的参数。读完这部分,我对数字电路的“0”和“1”不再是抽象的电压值,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物理基础。这种将底层物理机制与上层功能逻辑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让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工具,更理解了工具背后的“匠心”。那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感,是在其他任何单一领域的教材中学不到的。
评分这本书的“工程思维”贯穿始终,这是我最想强调的一点。它不满足于教科书式的完美模型,而是不断地将读者拉回到现实世界的约束条件中来。例如,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它不仅介绍了巴特沃斯和切比雪夫等经典原型,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来讨论元器件的容差、温度漂移以及噪声对最终性能的影响。这种对“不完美世界”的坦诚相告,让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实际电路设计必然涉及到权衡与取舍。作者在案例分析中,经常会设置一个“如果电源电压波动了10%怎么办”或者“如果器件老化导致增益下降了20%怎么办”这类追问,迫使我们必须从“设计优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电路能工作”的层面。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极大地培养了我作为工程师的严谨性和预见性。这本书的结论是,电子学不仅仅是物理定律的应用,更是一门关于如何在有限资源和不确定性中实现可靠功能的艺术。带着这种思维去看待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我感觉自己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挺朴实无华的,那种传统的教材风格,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硬核”的理工读物。我刚拿到手的时候,还担心里面的内容会不会过于陈旧或者晦涩难懂,毕竟是第五版了,电子技术发展这么快,总怕有些概念跟不上时代。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在保持经典理论深度的同时,对现代电子元件和设计理念的引入非常到位。比如,在讲解运算放大器时,不仅仅停留在理想模型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实际应用中输入阻抗、失调电压这些“头疼”的问题,配图清晰且步骤严谨,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非常踏实。尤其是关于反馈理论的部分,作者用了好几种不同的图示方法来解释相位裕度和增益穿越频率之间的关系,这比我之前看的几本国外教材都要直观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的知识体系非常扎实,他似乎能预判到学生在哪个环节会产生困惑,并提前用最精炼的语言给出解释和实例,而不是那种堆砌公式的写法。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完全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纸上谈兵”,每章末尾的习题设计也相当巧妙,既有基础概念的巩固,也有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才能解决的工程小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感觉,让我阅读起来有一种非常流畅的体验。它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比如,它在介绍半导体基础时,对PN结的形成过程和工作原理的描述,那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对“耗尽层”和“内建电场”的理解一下子清晰了很多。接着,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分析,每条曲线的拐点和区域划分,作者都给出了明确的物理意义解释,而不是干巴巴地背诵参数。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讲解BJT(双极性结型晶体管)的放大电路时,先从直流偏置开始,把静态工作点的重要性讲透了,然后再引入小信号模型进行交流分析。这种“先稳后动”的思路,极大地避免了初学者在分析放大电路时容易出现的混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共射、共集、共基极三种组态时的对比分析,通过表格和波形图直观地展示了它们在输入输出阻抗、电压增益和电流增益上的优劣势,真正做到了“一目了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题”,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电子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