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立人:從魯迅到蕭紅的新文化締造
定價:46.00元
售價:31.3元,便宜14.7元,摺扣68
作者:皇甫曉濤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34409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皇甫曉濤編著的《文化立人:從魯迅到蕭紅的新文化締造》以從魯迅到蕭紅“文化立人”的新文化重構為研究宗旨,以現代文化思想發展的矛盾、問題、癥結、旨歸為綫索,研究新文學、新文化的發生、發展與現代文化的重構及其與五四新文化甚而近代啓濛文化以來人的發展的主旨的關係,故謂之“立人”,即以文學救國的文化啓濛與以文學藝術啓濛的“立人”審美文化創造,以及對此所作的文學評論、文藝批評、文藝美學的“立人”文化闡釋與“國民性”改造的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文化自覺,探索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發展的學術、文化史與思想史,及其形成的文化強國與文化創新的審美文化知識文明創新體係,《文化立人:從魯迅到蕭紅的新文化締造》是為現代文化智庫的思想源與創造源,學術源與知識源,審美源與藝術源。
目錄
章 魯迅的新文化締造:現代文化與新人文的雙重創闢
節 進化論的係統闡釋與理論倡導:現代中國從科學走嚮人文的雙重文化締造
第二節 《科學史教篇》:現代社會的科學起點與人文基礎的曆史創構
第三節 《文化偏至論》的雙重文化批判與復閤創造主張
第四節 審美創造與文化創造:魯迅文學創作的新文化創造母題
第二章 魯迅的新文化母題與現代詩學意象
節 夜與魯迅的意象
第二節 民俗事象與文化締造的巨人之思
第三章 從魯迅到蕭紅的新文化重構——《馬伯樂》的齣現與沒有死去的阿Q時代
第四章 一個外國學者“發現”的中國現代女作傢——蕭紅現象的提齣及其它
第五章 蕭紅和她的小說創作與新文化的睏惑——一種文化現象的理論思考
第六章 群體、個體與集體——《生、死場》與中國現代文化的重構
第七章 反帝與反封——《生死場》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另一矛盾癥結
第八章 《生死場》的多層意蘊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多元結構
第九章 扶桑之旅:夢迴呼蘭河——蕭紅的日本之旅與《呼蘭河傳》
第十章 尋找轉摺點——《呼蘭河傳》與新文化的重構
第十一章 春的悲吟與愛的呼喚——《小城三月》翠姨的情感方式及其悲劇意味
第十二章 一個中國男人和一個“西方”女性的故事——關於兩蕭的情感方式及其行為背景的文化學描述
節 關於兩蕭的齣身及其性格背景
第二節 兩蕭相遇與兩種文化性格的心理悲劇
第三節 兩蕭的藝術行為與《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的審美差異
第十三章 童年、故土與叛逆的一代
節 齣走的娜拉
第二節 “大時代”的孤魂
第三節 現代女性的“死亡之榖”
第四節 曆史的隱懷
第五節 文化懸案
第十四章 不可重復的文本與尋找自我的弧光
第十五章 美的夭亡與愛的終結
第十六章 寫給未來人的“孤寂”——蕭紅小說的接受角色問題及其它
第十七章 批判與——蕭紅小說民俗事象的文化意蘊
第十八章 戰士之戟與女神之吟——蕭紅《呼蘭河傳》與《迴憶魯迅》書寫文化形態的跨文本闡發
第十九章 與蕭紅研究相關的幾個理論問題
節 關於小說散文化的理論思考
第二節 關於現代文學幽默品格的理論探討
第三節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整體思考
第四節 勃朗特姐妹文學創作中的“隱形人”
附錄 《蕭紅現象》原版序跛與書評
後記
作者介紹
皇甫曉濤,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中國文化産業研究院執行院長,三級教授、博導,“2012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産業受關注的十大名師學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傢,國傢文化産業專項資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傢。北京交通大學産業經濟學與金融價格方嚮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珠海分校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四川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教授。國傢社科基金評審專傢,國傢藝術類社科基金評審專傢。曾主持完成科技部、文化部、建設部、人事部、發改委、廣電總局、軍事科學院、商務部跨部委文化産業重大項目、規劃項目、修編項目、基金項目多項,並蘇州文化新區、福州文化新區、深圳産業轉型、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大連環境經濟、青島保稅港區、哈爾濱冰雪旅遊多項規劃項目與課題。
分獲省部級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奬與著作奬多項,並獲全國青年社科成果奬、20世紀中華英纔奬、博鰲論壇國傢生態理論貢獻奬、西部文化産業博覽會銀奬、高校教師奬及北京交通大學、遼寜師大、青島大學社科成果與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奬多項。北京領識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廣東創意文化産權交易中心主任,中華書畫協會副主席,光明日報文化産業研究中心顧問,中國藝術人類學會理事,中國文學人類學會副會長,青島保稅港區顧問,哈爾濱馬迭集團顧問,環太湖藝術城顧問,光彩集團顧問,深圳鼎和投資集團顧問,深圳鼎昌集團顧問。民進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民進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新型城鎮化協同創新工作委員會主席,中國新型城鎮化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文摘
序言
封麵上的魯迅和蕭紅的剪影,讓我聯想到他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的深刻思想,他的反抗精神,無疑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他的作品,猶如一把銳利的解剖刀,剖析著國民性的弱點,呼喚著思想的解放。而蕭紅,這位以女性視角書寫苦難與韌性的作傢,她的文字中流淌著的是一種更為深沉的生命力,是對底層人民命運的關懷,也是在逆境中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位風格迥異但同樣偉大的作傢,置於“文化立人”這一宏大的理論框架下進行解讀。《文化立人:從魯迅到蕭紅的新文化締造》,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探索的意味。我想瞭解,作者是如何看待魯迅與蕭紅在“新文化締造”過程中的具體貢獻?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實現“立人”這一理想?書中是否會探討他們創作理念上的異同,以及在時代變遷中,這種“立人”的精神是如何傳承與發展的?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種對中國現代文化精神的深刻梳理,理解魯迅和蕭紅,如何共同書寫瞭那個時代文化變革的壯麗篇章,以及“文化立人”的意義究竟何在。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以引發我的思考。“文化立人”,這四個字飽含著一種深刻的期許,似乎暗示著文化對於塑造個體、塑造民族的決定性作用。從魯迅到蕭紅,這不僅僅是時間上的跨越,更像是從一種激進的啓濛,走嚮瞭一種更為內斂而堅韌的生命力展現。魯迅先生的文字,充滿瞭對舊傳統的批判與解剖,是對民族精神的療愈與重塑。他的“立人”,更多的是一種思想的喚醒,是對個體自覺意識的呼喚。而蕭紅,她的作品則像一股清泉,流淌過飽受苦難的土地,展現瞭生命的頑強與不屈。她的“立人”,或許更側重於在絕境中尋找生存的意義,在苦難中保持人性的溫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共同的連接點,又如何將他們各自的創作理念與“文化立人”這一核心主題緊密聯係起來。書中是否會探討,他們所處的時代,對於“文化立人”這一概念的提齣,有著怎樣的必然性?又或者,他們對於“人”的理解,又有哪些微妙的差異和演進?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關於中國現代文化發展中,“人”的地位和意義的深刻探討。
評分這本《文化立人:從魯迅到蕭紅的新文化締造》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簡潔而富有張力,深邃的藍色背景中,魯迅與蕭紅的剪影若隱若現,仿佛在低語著他們那個時代的激昂與悲愴。拿到書的那一刻,我便被一股厚重感所包裹,仿佛握住瞭曆史的脈搏。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目錄和前言,就已經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作者顯然對新文化運動有著深刻的洞察,並且將目光聚焦在兩位極具代錶性的文學巨匠身上,試圖從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文化發展脈絡。魯迅,這位“民族魂”的塑造者,他的思想深度與批判精神無疑是那個時代最璀璨的星光;而蕭紅,這位“北大荒的女兒”,她的文字中所蘊含的生命力與女性視角,又為新文化注入瞭彆樣的色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作者是如何將這兩位看似不同卻又緊密相連的文化符號,編織進“文化立人”這一核心命題之中。書中是否會探討他們創作背後的時代語境?他們是如何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變革中,用筆觸為民族精神尋找齣路?又或者,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傳承與超越的關係?這一切都讓我充滿瞭好奇,等待著在字裏行間一一揭曉。
評分初翻《文化立人:從魯迅到蕭紅的新文化締造》,一股知識分子的憂思與探索精神撲麵而來。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魯迅和蕭紅這兩位作傢在文學史上的獨特位置。魯迅先生的批判現實主義,對國民性的深刻解剖,無疑是奠定新文化運動基石的重要力量。他的作品,如《呐喊》、《彷徨》,至今讀來仍令人警醒,那種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封建禮教的決絕反抗,所激蕩齣的文化力量是毋庸置疑的。而蕭紅,這位以女性視角書寫苦難與堅韌的作傢,她的《呼蘭河傳》、《生死場》,則以一種更為細膩、更為具象的方式,展現瞭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以及在時代洪流中女性個體所經曆的掙紮與覺醒。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否會就此展開深入的比較分析,例如,他們各自的創作手法、思想內核,以及在“新文化”的旗幟下,又分彆代錶瞭哪些不同的麵嚮?是激進的呐喊,還是溫柔的反抗?是宏大的敘事,還是微觀的生存?我期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條將兩者融會貫通的邏輯綫,理解他們如何共同構建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新文化”時代,以及“文化立人”這一理念如何在他們身上得到具體而生動的體現。
評分讀《文化立人:從魯迅到蕭紅的新文化締造》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魯迅,這位以筆為刀的戰士,他的齣現本身就是一場文化革命。他撕開瞭舊社會的虛僞麵具,嚮世人揭示瞭民族的病竈,他的文字充滿瞭力量,那是喚醒沉睡靈魂的雷霆。而蕭紅,她則以一種更為柔韌卻同樣堅定的姿態,書寫著那個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睏境與內心掙紮。她的筆下,沒有宏大的理論,卻有著最真實的人性,最頑強的生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學風格與思想內涵,納入“新文化締造”這一宏大的命題中。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精神上的傳承?或者是一種相互補充,共同豐富瞭中國現代文化的麵貌?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他們各自的創作方法,以及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他們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為“文化立人”這一理念注入新的內涵?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場關於思想、關於人性、關於民族精神的深度對話,理解魯迅與蕭紅,以及他們所代錶的新文化,究竟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為“人”的獨立與尊嚴奠定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