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立人:从鲁迅到萧红的新文化缔造
定价:46.00元
售价:31.3元,便宜14.7元,折扣68
作者:皇甫晓涛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34409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皇甫晓涛编著的《文化立人:从鲁迅到萧红的新文化缔造》以从鲁迅到萧红“文化立人”的新文化重构为研究宗旨,以现代文化思想发展的矛盾、问题、症结、旨归为线索,研究新文学、新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现代文化的重构及其与五四新文化甚而近代启蒙文化以来人的发展的主旨的关系,故谓之“立人”,即以文学救国的文化启蒙与以文学艺术启蒙的“立人”审美文化创造,以及对此所作的文学评论、文艺批评、文艺美学的“立人”文化阐释与“国民性”改造的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文化自觉,探索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发展的学术、文化史与思想史,及其形成的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的审美文化知识文明创新体系,《文化立人:从鲁迅到萧红的新文化缔造》是为现代文化智库的思想源与创造源,学术源与知识源,审美源与艺术源。
目录
章 鲁迅的新文化缔造:现代文化与新人文的双重创辟
节 进化论的系统阐释与理论倡导:现代中国从科学走向人文的双重文化缔造
第二节 《科学史教篇》:现代社会的科学起点与人文基础的历史创构
第三节 《文化偏至论》的双重文化批判与复合创造主张
第四节 审美创造与文化创造:鲁迅文学创作的新文化创造母题
第二章 鲁迅的新文化母题与现代诗学意象
节 夜与鲁迅的意象
第二节 民俗事象与文化缔造的巨人之思
第三章 从鲁迅到萧红的新文化重构——《马伯乐》的出现与没有死去的阿Q时代
第四章 一个外国学者“发现”的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现象的提出及其它
第五章 萧红和她的小说创作与新文化的困惑——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
第六章 群体、个体与集体——《生、死场》与中国现代文化的重构
第七章 反帝与反封——《生死场》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另一矛盾症结
第八章 《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元结构
第九章 扶桑之旅:梦回呼兰河——萧红的日本之旅与《呼兰河传》
第十章 寻找转折点——《呼兰河传》与新文化的重构
第十一章 春的悲吟与爱的呼唤——《小城三月》翠姨的情感方式及其悲剧意味
第十二章 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西方”女性的故事——关于两萧的情感方式及其行为背景的文化学描述
节 关于两萧的出身及其性格背景
第二节 两萧相遇与两种文化性格的心理悲剧
第三节 两萧的艺术行为与《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的审美差异
第十三章 童年、故土与叛逆的一代
节 出走的娜拉
第二节 “大时代”的孤魂
第三节 现代女性的“死亡之谷”
第四节 历史的隐怀
第五节 文化悬案
第十四章 不可重复的文本与寻找自我的弧光
第十五章 美的夭亡与爱的终结
第十六章 写给未来人的“孤寂”——萧红小说的接受角色问题及其它
第十七章 批判与——萧红小说民俗事象的文化意蕴
第十八章 战士之戟与女神之吟——萧红《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书写文化形态的跨文本阐发
第十九章 与萧红研究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节 关于小说散文化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关于现代文学幽默品格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思考
第四节 勃朗特姐妹文学创作中的“隐形人”
附录 《萧红现象》原版序跛与书评
后记
作者介绍
皇甫晓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三级教授、博导,“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受关注的十大名师学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与金融价格方向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类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曾主持完成科技部、文化部、建设部、人事部、发改委、广电总局、军事科学院、商务部跨部委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项目、修编项目、基金项目多项,并苏州文化新区、福州文化新区、深圳产业转型、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大连环境经济、青岛保税港区、哈尔滨冰雪旅游多项规划项目与课题。
分获省部级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与著作奖多项,并获全国青年社科成果奖、20世纪中华英才奖、博鳌论坛国家生态理论贡献奖、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银奖、高校教师奖及北京交通大学、辽宁师大、青岛大学社科成果与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北京领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广东创意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主任,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文学人类学会副会长,青岛保税港区顾问,哈尔滨马迭集团顾问,环太湖艺术城顾问,光彩集团顾问,深圳鼎和投资集团顾问,深圳鼎昌集团顾问。民进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民进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主席,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文摘
序言
这本《文化立人:从鲁迅到萧红的新文化缔造》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而富有张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中,鲁迅与萧红的剪影若隐若现,仿佛在低语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激昂与悲怆。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一股厚重感所包裹,仿佛握住了历史的脉搏。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作者显然对新文化运动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将目光聚焦在两位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巨匠身上,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鲁迅,这位“民族魂”的塑造者,他的思想深度与批判精神无疑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星光;而萧红,这位“北大荒的女儿”,她的文字中所蕴含的生命力与女性视角,又为新文化注入了别样的色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位看似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编织进“文化立人”这一核心命题之中。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们创作背后的时代语境?他们是如何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中,用笔触为民族精神寻找出路?又或者,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传承与超越的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充满了好奇,等待着在字里行间一一揭晓。
评分封面上的鲁迅和萧红的剪影,让我联想到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的深刻思想,他的反抗精神,无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他的作品,犹如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着国民性的弱点,呼唤着思想的解放。而萧红,这位以女性视角书写苦难与韧性的作家,她的文字中流淌着的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生命力,是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也是在逆境中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位风格迥异但同样伟大的作家,置于“文化立人”这一宏大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文化立人:从鲁迅到萧红的新文化缔造》,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探索的意味。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鲁迅与萧红在“新文化缔造”过程中的具体贡献?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实现“立人”这一理想?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们创作理念上的异同,以及在时代变迁中,这种“立人”的精神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的?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种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深刻梳理,理解鲁迅和萧红,如何共同书写了那个时代文化变革的壮丽篇章,以及“文化立人”的意义究竟何在。
评分读《文化立人:从鲁迅到萧红的新文化缔造》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鲁迅,这位以笔为刀的战士,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文化革命。他撕开了旧社会的虚伪面具,向世人揭示了民族的病灶,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那是唤醒沉睡灵魂的雷霆。而萧红,她则以一种更为柔韧却同样坚定的姿态,书写着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内心挣扎。她的笔下,没有宏大的理论,却有着最真实的人性,最顽强的生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与思想内涵,纳入“新文化缔造”这一宏大的命题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传承?或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面貌?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创作方法,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为“文化立人”这一理念注入新的内涵?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场关于思想、关于人性、关于民族精神的深度对话,理解鲁迅与萧红,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文化,究竟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人”的独立与尊严奠定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引发我的思考。“文化立人”,这四个字饱含着一种深刻的期许,似乎暗示着文化对于塑造个体、塑造民族的决定性作用。从鲁迅到萧红,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跨越,更像是从一种激进的启蒙,走向了一种更为内敛而坚韧的生命力展现。鲁迅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对旧传统的批判与解剖,是对民族精神的疗愈与重塑。他的“立人”,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唤醒,是对个体自觉意识的呼唤。而萧红,她的作品则像一股清泉,流淌过饱受苦难的土地,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她的“立人”,或许更侧重于在绝境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在苦难中保持人性的温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的连接点,又如何将他们各自的创作理念与“文化立人”这一核心主题紧密联系起来。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们所处的时代,对于“文化立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怎样的必然性?又或者,他们对于“人”的理解,又有哪些微妙的差异和演进?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关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人”的地位和意义的深刻探讨。
评分初翻《文化立人:从鲁迅到萧红的新文化缔造》,一股知识分子的忧思与探索精神扑面而来。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鲁迅和萧红这两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位置。鲁迅先生的批判现实主义,对国民性的深刻解剖,无疑是奠定新文化运动基石的重要力量。他的作品,如《呐喊》、《彷徨》,至今读来仍令人警醒,那种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礼教的决绝反抗,所激荡出的文化力量是毋庸置疑的。而萧红,这位以女性视角书写苦难与坚韧的作家,她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则以一种更为细腻、更为具象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女性个体所经历的挣扎与觉醒。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就此展开深入的比较分析,例如,他们各自的创作手法、思想内核,以及在“新文化”的旗帜下,又分别代表了哪些不同的面向?是激进的呐喊,还是温柔的反抗?是宏大的叙事,还是微观的生存?我期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条将两者融会贯通的逻辑线,理解他们如何共同构建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新文化”时代,以及“文化立人”这一理念如何在他们身上得到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