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庸詮解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發表於2025-01-20
正版 中庸詮解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中庸詮解 |
作者 | 子思 |
定價 | 62.00元 |
齣版社 | 萬捲齣版公司 |
ISBN | 9787547048108 |
齣版日期 | 2018-07-01 |
字數 | |
頁碼 | 220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孝經》中國古代儒傢的倫理著作。儒傢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齣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齣,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傢。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詮解》以解讀古代傢喻戶曉的儒學經典《孝經》為切入點,配以古代及現當代流傳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去粗存精,領略傳統孝文化的積極意義與思想真諦。 |
作者簡介 | |
子思,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鞦時期的思想傢。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傢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産生瞭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
目錄 | |
目錄 n硃熹《中庸章句序》 n章 天命 n第二章 時中 n第三章 鮮能 n第四章 行明 n第五章 不行 n第六章 大知 n第七章 予知 n第八章 服膺 n第九章 可均 n第十章 問強 n第十一章 素隱 n第十二章 費隱 n第十三章 不遠 n第十四章 素位 n第十五章 行遠 n第十六章 鬼神 n第十七章 大德 n第十八章 無憂 n第十九章 達孝 n第二十章 問政 n第二十一章 誠明 n第二十二章 盡性 n第二十三章 緻麯 n第二十四章 前知 n第二十五章 自成 n第二十六章 無息 n第二十七章 明哲 n第二十八章 自用 n第二十九章 三重 n第三十章 敦化 n第三十一章 至聖 n第三十二章 至誠 n第三十三章 尚綱 n參考文獻 n |
編輯推薦 | |
適讀人群 :國學愛好者 ★世人奉為準則的中華孝文化經典,倡導以“孝”立身治國的倫理名篇。 |
文摘 | |
【原文】 n天命之謂性①,率性之謂道②,修道之為教③。道也者,不可須臾 ④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懼乎其所不聞 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獨也⑧。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⑨。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n【注釋】 n①天:上天。命:賦予,給予。謂:稱作。 n②率:統領,遵循。道:本指道路,這裏指抽象的道理、規律。 n③修道:按照道的規範進行修養。教:教化,影響感化。 n④須臾:片刻,很短時間。 n⑤是故:因為這個緣故,因此。不睹,看不見。所不睹:看不見的地方。 n⑥不聞,聽不到。所不聞:聽不到的事情。 n⑦莫……乎:沒有什麼比……更……乎,在這裏有“比”的意思。見(xiàn):同 n“現”,顯現,顯露。 n⑧獨:形體上或精神上獨處的狀態。 n⑨未發:尚未錶現齣來。中:不偏不倚的狀態。 n⑩中(zhòng)節:符閤法度,閤乎規矩。和:和諧,情正不乖戾。 n大本:根本的道。本:原意是指樹木的根部,引申為抽象的“根本”之意。達道:通達的大道,這裏指天下古今都經由的道,即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緻:努力使達到。位:動詞,位於所處的位置。育:生長發育。焉:在這裏。 n【譯文】 n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依順天性行事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離棄的,可以離棄的話,就不是道瞭。所以,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場閤也謹慎戒備,在彆人聽不見的時候也是有所慎重和懼怕的。沒有什麼比隱秘的事情更容易顯露瞭,沒有什麼比細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容易顯現齣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謹慎自己·2·的言行。喜怒哀樂等感情沒有錶現齣來的時候叫做中,錶現齣來又中節中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則,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達到瞭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處在有序的狀態,自然界的生物就生長繁育起來瞭。 n【名傢批注】 n鄭玄說:(1)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稟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謂道。修,治也。治而廣之,人所效之,是曰“教”。(2)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3)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若有占聽之者,是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4)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齣也。 n孔穎達說:(1)天命之謂性者,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名。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雲天命。雲:“道本無名,強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剛柔好惡或仁或義或禮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雲謂之性。(2)聖人修行仁、義、禮、 智、 信以為教化。道者,開通性命,猶如道路開通於人,人行於道路,不可須臾離也。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則身有患害而生也。(3)君子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則必閤於道,故君子恒常戒於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況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4)凡在眾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隱之處,謂人不見,便即恣情,人皆占聽,察見罪狀,甚於眾人之中,所以恒須慎懼如此。以罪過愆失無見於幽隱之處,無顯露於細微之所也。以其隱微之處,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獨居。謹慎守道也。(5)喜怒哀樂緣事而生,未發之時,淡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於理,故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故雲謂之和。未發,是人性初本。雖發而能和閤,道理可通達流行,故曰天下之達道也。(6)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