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美)米切尔,钱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60404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今天美国的企业都在痴迷于提高股票价格并且为如何提高股票的价格而苦恼。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股票价格的小小下降对企业来说都是可怕的,因此一些公司首席执行官甚至会为了提升股票价格而牺牲公司长期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项目利润额每个季度的缓慢增长。然而这一局面是如何出现的呢?股票市场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美国经济的推动器了呢?
本书对现代美国资本市场中所存在弊端的根源进行了彻底详细地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解决美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弊端,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这些弊端产生和出现的机制。
美国的工业曾过多地关注于如何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但今天一个企业的成功则更多地取决于该企业的股票价格水平。甚至股票价格的略微下降就表明公司处于不利地位,这可能意味着公司股东的抱怨、法律诉讼、大幅降薪、裁员以及维权对冲基金的入侵和公司销售额的大幅下降。因此公司首席执行官往往更多地关注于如何尽可能地维持公司股票的高价格,而忽视了公司长期战略规划。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有时候甚至会通过作假账来提升公司股票价格,比如安然和世界通信公司的丑闻事件。
这种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股票市场开始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了呢?
劳伦斯·米歇尔在其开创性著作中提到,在20世纪的前20年,现代公司巨头的诞生为股票市场起主导作用作了很好的铺垫。他讲述了法律、财务、经济以及社会变革等等使得财务杠杆能够将很多小规模的公司合并组成新的公司巨头,从而能够实现他们发行股票并将股票投放市场募集更多资金的目的。因此企业家们开始通过财务和制度控制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企业实践改进比如技术创新、管理、渠道和市场等获取市场份额的方式来获利。
股票的出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1899年甚至《华尔街日报》都在不断提醒读者股票的风险过大,对于美国普通公民来说没有一支合适的投资股票。但是,米歇尔发现,在之后的20年,美国人的态度却发生了大转弯,从以前谨慎的*投资者变为今天的股票投机者,米歇尔在书中阐明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此同时,米歇尔还在书中阐述了美国联邦是如何坚持通过过时的经济模式来扩大其影响力而终失去了对金融的控制权的。但政治家们认为,金融机构开始控制工业发展,并且随着股票所有权制度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股票市场将终控制金融机构。
前言
序
章 合作原则
第二章 圣所
第三章 超凡的价值
第四章 新的繁荣
第五章 复杂的历史
第六章 小题大做
第七章 大恐慌与进步
第八章 投机经济
第九章 改革结束
第十章 制造的证券
尾声
劳伦斯·E·米歇尔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企业法的西奥多·莱因哈特教授。著有《企业责任的缺失:美国*出口政策》,以及《堆积的甲板:有关美国的自私和不断改进的商业法的故事》。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学术性的探讨,标题中“反省”二字,就表明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深入思考的。我尤其对“金融如何压倒实业”这一部分感到好奇,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总是被金融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所吸引,例如股票市场的波动,或者各种金融产品的推陈出新。但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种金融的繁荣,是否是以牺牲更基础、更实在的“实业”为代价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很多关于美国经济发展史的梳理,从工业革命时期实业的辉煌,到后来金融业的崛起,再到两者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扎实的证据和数据,来支撑“压倒”这个论断,而不是停留在笼统的慨叹。比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时期,资金流向实业和金融的比例变化?又或者,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经济结构的案例,来反衬出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特殊性?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很感兴趣,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理解经济现象的全新视角。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不是标题,而是它所传递的一种“反思”的基调。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似乎总有新的经济理论、新的发展模式层出不穷,但很少有哪本书愿意停下来,去审视那些已经被证明了的、或者正在显现出弊端的路径。“金融如何压倒实业”,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种批判性,它不是在歌颂金融的繁荣,而是在质疑其背后的代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压倒”背后的机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数字游戏,而是要揭示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之间,那种可能存在的、相互挤压的关系。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如何使得资本更加趋向于短线投机,而忽视了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的实业发展?它是否会分析金融业的高利润,如何虹吸了原本应该流向制造业、科技研发的资金和人才?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关于“空心化”的讨论,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从金融的角度,来解读这种现象。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帮助读者跳出被金融数据所迷惑的表象,去看到隐藏在繁荣背后的,可能是一种更深刻的经济结构性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上那种略带褪色的纸张质感,再加上“美国的反省”这个标题,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其经济模式的演变,是理解其当下和未来的关键。而“金融如何压倒实业”,这个子标题更是直击要害,它暗示了一种趋势,一种可能正在发生的、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转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压倒”是如何发生的?是政策导向的使然,还是市场力量的必然?书中是否会追溯到某个历史节点,揭示金融资本是如何逐渐摆脱对实体经济的依附,甚至反客为主的?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非常感兴趣,比如那些曾经辉煌的美国制造企业,在金融浪潮中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蜕变,又或者是一些金融创新是如何在脱离实体土壤后,演变成难以控制的泡沫。这种宏观的叙事,如果能辅以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案例,那将是非常震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理解金融与实业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失衡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现实的深刻关照。“美国的反省”这个词,立刻就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经典的关于美国经济衰退或转型的著作,而“金融如何压倒实业”则点明了具体的关注点。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金融业的扩张和创新,是如何在事实上削弱了美国实体经济的根基。是不是因为金融业提供了更快的获利途径,导致资本和人才从制造业、农业等传统实业中流失?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金融工具或策略,例如量化宽松、金融衍生品等,是如何在特定时期,对实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历史性的分析,比如,美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金融与实业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变化的。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关于“去工业化”的讨论,这本书是否会从金融视角,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严谨的、有理有据的论述,能够让我对这一复杂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沉重的预感,特别是“金融如何压倒实业”这句话,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现代经济运作方式的困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金融市场的各种消息所淹没,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种金融的繁荣,是否是以牺牲那些创造物质财富的实体经济为代价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种“压倒”的内在逻辑。是否是因为金融业的利润率更高,更容易吸引资本?是否是因为金融创新过快,使得实体产业难以跟上步伐?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案例,来展示金融资本是如何侵蚀或挤占实业的生存空间?我脑海中想到一些关于“泡沫经济”的讨论,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从金融的角度,来解读美国经济中可能存在的泡沫,以及这些泡沫对实业的负面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根源,以及这种失衡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