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網絡行動十年:動因、過程與影響
定價:42.00元
作者:丁方舟
齣版社:中國廣播影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43766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探討瞭2003年至2014年間中國網絡行動中作用的多維動因,其中轉型期的社會變遷是中國網絡行動産生的動因,而真正作用於網絡行動動員過程的主要動因是中國互聯網政策和社交媒體遊戲規則演變帶來的網民話語機會的增加。本書分析瞭網絡行動是如何開展的?並揭示瞭十餘年間中國網絡行動帶來的政治、社會心理與文化影響
目錄
目錄1研究問題2理論框架2.1網絡行動與權力關係2.2網絡行動的動因2.3網絡行動的過程2.4網絡行動的影響3研究方法4網絡行動的動因4.1網絡行動的曆史動因: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4.2網絡行動的政治機會: 作為自變量與因變量的中國互聯網政策4.3網絡行動的動員結構:綫上社會網絡4.4網絡行動的話語機會:利益訴求、曆史文化與情感元素5網絡行動的過程5.1網絡行動中的行動者: 倡導者、參與者、積極旁觀者與反行動者5.2網絡行動的行動意義:框架建構、話語實踐與意義爭奪5.3網絡行動的行動劇目: 基於社交媒體場域變遷的曆史性考察6網絡行動的影響6.1網絡行動的政治影響:意見極化與政治犬儒主義6.2網絡行動的社會心理影響: 社會情緒與社會價值觀的變遷6.3網絡行動的文化影響:作為錶演性行動的網絡行動7結論附錄1社會塑造論附錄2作為政治舞颱的社交媒體附錄3建構主義視角下的網絡行動研究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丁方舟: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畢業於浙江大學,獲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2014-2015美國富布賴特訪問學者、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聯閤培養博士生。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記者》等學刊上發錶論文十餘篇。主持一項省部級課題。研究方嚮:新媒體傳播。
文摘
序言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網絡行動十年:動因、過程與影響》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探索和深刻的社會洞察。丁方舟作為作者,其研究方嚮似乎直指中國互聯網時代最核心的社會現象之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紮實的案例分析和邏輯嚴密的論證,為我們描繪齣一幅生動而真實的中國網絡行動圖景。它應該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書籍,更應該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思考、啓發讀者認知的學術著作。我想象它會包含大量的研究數據、訪談記錄、以及對曆史事件的深度復盤,從而構建起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分析框架,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互聯網在過去十年中的獨特發展軌跡。
評分我最近讀到瞭一本讓人深思的書,雖然我暫時還無法接觸到《中國網絡行動十年:動因、過程與影響》這本書的具體內容,但從書名和作者(丁方舟)來看,我能想象它所探討的領域之廣闊。作為一個對中國互聯網發展曆程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對“網絡行動”這個詞匯本身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革新,更是社會文化、政治生態乃至個體行為模式的深刻變遷。我想象這本書一定詳細梳理瞭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網絡空間中湧現齣的各種“行動”,這些行動或許是個人用戶自發的行為,也可能是集體參與的事件,它們如何被發起,在網絡上如何擴散,又最終呈現齣怎樣的形態,這都是我非常期待瞭解的。
評分“過程”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另一個重要期待。網絡行動並非一蹴而就,它往往經曆一個復雜而動態的發展過程。從最初的萌芽,到信息的傳播和擴散,再到可能齣現的正麵或負麵影響,中間充滿瞭無數的細節和轉摺。我希望作者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些“過程”,例如,在一個網絡事件中,信息是如何在不同的平颱之間流轉的?有哪些關鍵的節點和參與者?行動的參與者們是如何組織和協調的?又是在什麼樣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展開的?如果這本書能夠像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一樣,將這些“過程”一一呈現,那將是極具閱讀價值的。
評分我特彆關注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網絡行動”背後的“動因”。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參與到網絡行動中的理由是多種多樣的。是為瞭錶達觀點,是為瞭尋求認同,是為瞭參與公共討論,還是僅僅因為一種情緒的驅動?作者丁方舟如何將這些復雜的社會心理和現實需求轉化為清晰的“動因”分析,這無疑是衡量一本書深度和價值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通過具體的故事來揭示那些推動人們在網絡上行動的深層原因,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網絡行動的發生機製,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
評分“影響”自然是所有行動最終會帶來的結果,也是我最想從書中獲得洞察的部分。網絡行動的影響可以是多方麵的,既可能對社會輿論産生巨大衝擊,也可能引發現實世界的改變,甚至觸及法律法規的製定和完善。我希望作者能夠對這些“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區分短期和長期影響,正麵和負麵影響,以及對不同群體的影響。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理解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網絡行動在塑造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方麵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有沒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或者被長期忽視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