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5
定价:36.00元
作者:周立军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0122401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分享智慧的果实总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北京市科协开办“首都科学讲堂”,就是基于充分利用首都知名专家云集、科教资源丰富、学术交往频繁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科学名家请进“讲堂”,宣讲科学知识,探究科学思维,传播科学文化;同时,在互动现场通过科学名家心路历程的真诚袒露,与听众的问答碰撞,让人们得以亲身感受科学名家特有的精神内涵与人格魅力,从而走近科学名家,走近科学,激发自己在人生路上理性思考、快乐前行。
目录
顾秉林 分享智慧的果实(前言)
田 力求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序言)
单元 科学教育
伊瓦尔·贾埃弗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未来
在应用科学里面,所有的行为都要有所发明。换句话说,就是不再把发现新的自然规律放在首位,而是更强调发明创造。人们应该搞发明创造,因为这很重要。
邬贺铨 信息时代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人说他们从中国少进口一个iPod,中国外贸表面上下降了150美元,但实际上只少了4美元,因为只有4美元是中国的附加值。所谓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世界制造,中国只是做了其中低端的那部分。
李象益 谈谈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在进行发散思维时,脑有更多的神经元被激活;在进行聚合思维时,脑被激活的神经元相对较少。而科技馆教育正是运用了发散思维的理念推进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
第二单元 纵览世博
孟育建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与未来
追求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世博会整个发展进程的主旋律。世博会始终顺应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不断与时俱进,演绎着人类对“进步”理念的新诠释
张利 国馆六记
中国馆既是上海世博会上东道主国家的主场馆,又是世博会后存在的上海市重要的博览建筑,其诞生的过程凝聚了包括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等众多人的智慧与劳动。
第三单元 解读流感
侯云德 人类如何对付新发、突发传染病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把重要传染病的防治列为国家的重大科技专项,这是我国为保护人民健康,维护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以保证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举措之一。
李连达 防治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
对于甲型H1N1,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病毒的变异。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几个病毒株有一点小变化,严格的说还没有真正达到病毒变异的程度。病毒变异是一个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
赵铠 漫谈流感病毒与甲流疫苗
在指导下统一行动、通力协作,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研制出安全有效、符合国际标准的甲流疫苗,并在全球率先开展了人群免疫接种。这是我国在流感疫苗研发领域的新突破,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世卫组织的肯定。
张勇 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战争
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战争是永恒的,人类能够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是依靠手中强大的武器--科学方法和现代医学技术。在重大疫病面前,人类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总能化险为夷并取得终胜利。
第四单元 绿色空间
顾真安 绿色建材与建筑节能
建房主要靠建材,要消耗不能再生的地球资源、能源,还要污染地球环境;我们缺的是土地、矿山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唯有把人民的聪明才智,把人的潜力挖出来,而不应该低成本地大量使用地球资源,无止境地生产建筑材料。
钱七虎 地下空间大有可为
多重利用有两个方向:一是地面上没有建筑的这些区域可以利用,二是已经建成地面建筑的地方也可以通过紧密化,通过功能变化来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具体来讲就是要把城市的交通放到地下去。
周立军 科学传播要与时俱进(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科学教育推动科技馆博物馆创新发展
早的科学技术博物馆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科学的萌芽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研究还是宏观的和描述性的。自然博物馆是自然科学家工作成果的检阅场所,他们把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考察发现的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带回到博物馆里,一方面作为研究资料,另一方面选择一部分陈列出来供人参观。自然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近代主要出现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753年的大英自然博物馆。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出现了工业技术博物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802年成立的法国工艺研究院博物馆、1857年成立的英国科学博物馆、1903年创建的德意志工业与科学博物馆,都是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个时期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大量涌现,蒸汽机的发明、火车和轮船的出现以及电的应用,奇迹般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于是,机器和科学仪器等人工制造物开始进入博物馆。
工业技术博物馆初主要收藏、陈列实物,进行包括分类学在内的各种研究。比如:早的自行车、汽车、飞机如何发展到现在的自行车、汽车、飞机,通过发展史使人们了解科学的未来和科学的规律。早的自行车,前轮很大后轮很小,到现在演变成两个轮子一样大,而且摩擦系数很小、成为人们便捷的交通工具。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其他专题馆、主题馆,如农业、交通、机械、电力、通讯等博物馆的出现,形成了20世纪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的历史文明宝库。
随着人们深入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内涵愿望的增加,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也不断改进。为了向观众说明机器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在展出实物之外,也展出一些剖开的机器和可动的模型,同时把一些能够说明科学定律的实验装置也引入博物馆,并让观众自己动手,以便加深理解,国外博物馆称这种展教方法为观众参与。观众操作展示设备的方式包括按电钮、拨动手柄或拉杠杆等。当年率先大量采用观众操作设备的德意志博物馆,曾获得世界上个“按电钮的博物馆”的美称。后来的发展证明,这正是科技博物馆教育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20世纪科学教育逐步深化,到了40年代出现了个大量、集中反映科学原理和应用的科学馆,就是法国巴黎的发现宫。
……
序言
分享智慧的果实总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将科学名家请进“讲堂”,宣讲科学知识,探究科学思维,传播科学文化;同时,在互动现场通过科学名家心路历程的真诚袒露,与听众的问答碰撞,让人们得以亲身感受科学名家特有的精神内涵与人格魅力,从而走近科学名家,走近科学。
——顾秉林
这一辑的《名家讲科普》中,11位科学名家(其中6位是院士)立足于他们所熟悉和专长的领域,纵横古今中外,讲述了一个个有趣的科学故事以及他们自已的探索发现和研究心得。它真切地体现了“首都科学讲堂”的理念——公众与科学家平等交流、深入对话,共同分享智慧的果实。
——田
今天的“首都科学讲堂”,其运作方式与传播机制正日趋成熟,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北京市科协为科学家和公众搭建的一个分享智慧果实的平台,”讲堂”业已成为北京市经常性科普的一个亮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块阵地。
——周立军
我认为大部分基础科学的定律都被发现了,然而我们还需要科学,因为我们需要科学帮助我们做出新的发明创造,这是科学能够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因。
——伊瓦尔·贾埃弗
经济危机将催生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正酝酿重大变革,信息产业还将至少在今后10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邬贺铨
科技馆已不是一座传统的科技博物馆,而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合于时代和未来教育要求的特殊学校。
——李象益
100年前,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优外患:100年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终于要圆百年世博梦。
——孟育建
公众对建筑文化的更多关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阶段的必然结果,奥运会、世博会大规模场馆的集中建设为这种关注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张利
自古以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
——候云德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用药是千变万化的.因为懂得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因人而宜、因症而异,千变万化,所以对于“甲流”而言,效果很好。
——李连达
什么叫裂解?就是把病毒给破碎了。疫苗不但是灭活的、是死的.而且是破碎的病毒,所以更安全更可靠。
——赵铠
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战争是永恒的,人类能够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是依靠手中强大的武器科学方法和现代医学技术。
——张勇
绿色建材支撑节能建筑,将大大减轻我们国土资源的负担,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确保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建材与建筑支柱产业。
——顾真安
地下空间开发,不但地面可以利用,下面还可以利用,而且下面利用不但是在浅层的地下空间可以用,还有深层的也可以用。
——钱七虎
这套书,特别是这本,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科学可以如此优雅!我之前总觉得科普书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深奥,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但周立军老师的文章,却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语言流畅自然,仿佛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不是在硬邦邦地灌输知识。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我喜欢他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读他的书,你会觉得,每一个科学发现背后,都蕴含着人类无数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它让我看到,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好奇,引导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看待问题更加多维和深入了。
评分这套《首都科学讲堂》系列书籍,我简直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能被作者们那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视角所吸引。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维的引导者。看着他们娓娓道来,从最基础的科学概念,到最前沿的理论探索,仿佛我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每一个浪花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对一些复杂问题的解读,他们总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思维的跃升。很多时候,我会把书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豁然开朗,发现许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联系。这套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广阔前景。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评分不得不说,周立军老师的这本《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5》简直就是一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但往往因为那些艰深的理论而望而却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地球的诞生到星系的演化,每一个阶段都被描绘得如此清晰而引人入胜。周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那些高深的物理学、天文学概念,用一种诗意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在惊叹宇宙之浩瀚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逻辑。他不仅在讲解科学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科学精神——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理性思考的推崇。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黑洞的章节,周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将那个神秘而难以理解的天体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对宇宙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职场打拼的普通人,我时常感到知识的更新速度太快,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套《首都科学讲堂》系列,尤其是这本,给了我一个喘息和重新学习的机会。周立军老师的文章,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力量。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吸引眼球,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科学的理解和对读者的真诚。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于一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问题,却能引申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思考。比如,他可能会从宇宙的诞生讲到人类的起源,再联系到我们个体存在的意义。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我觉得科学并非阳春白雪,而是与我们的生命紧密相连。阅读时,我经常会暂停下来,默默地回顾自己过去的一些想法,并尝试用书中所学到的科学观点去重新解读。这种过程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和释然,仿佛积压在心头的迷雾被一点点驱散。
评分我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读者,总是在寻找能够拓宽视野、激发灵感的内容。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套《首都科学讲堂》,特别是这本,让我惊喜不已。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科普,更是一种对“科学思维”的渗透。作者的文字里没有冰冷的公式和枯燥的定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流畅的叙事和充满智慧的洞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宏大议题时的角度,他总能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呈现出其内在的逻辑和美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谈,他们分享的不仅是事实,更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限制的,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看到了那些盲点,并鼓励我以更开放、更批判的态度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它让我明白,科学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和“如何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