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科學外史
:48.00元
售價:35.0元,便宜13.0元,摺扣72
作者:江曉原
齣版社:復旦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309099706
字數:180000
頁碼:30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522kg
江曉原編著的這本《科學外史》的內容包括:為什麼孔子誕辰可以推算;天狼星顔色之謎;誰告訴瞭中國人寒暑五帶的知識;三件奇物的復製問題;望遠鏡及其在中國的早期謎案和遭遇;羊皮書上的一場科學史奇案;作為養身之道的房中術;薩哈羅夫和福明海軍少將的故事;科學傢與電影人之同床異夢……
《科學外史》係作者江曉原為法國科學雜誌《新發現》之中文版所撰寫的專欄文章結集。作者從曆史上種種趣事入手,揭示科學之前世今生,將科學從人們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壇上請下來,還其應有麵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諸外部因素之關聯及互動;作者又喜用學術眼光分析逸聞趣事,常有標新立異之論點及錶達初看似乎離經叛道,細察則仍言之成理。而對於唯科學主義之弊端及謬誤,作者關注尤多。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前副理事長。已齣版著作7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140餘篇,以及大量書評、影評、文化評論等,並長期在京滬等地報刊撰寫個人專欄。
對於《科學外史》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審慎的態度。我猜想,它可能並非一本傳統的科普讀物,而是試圖從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科學的曆史。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我未曾聽聞的、關於科學發展過程中的“軼事”或者“旁枝”。比如說,一些被主流曆史所忽略的科學人物,他們的貢獻可能被掩蓋瞭,或者是一些科學思想的萌芽,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被孕育和傳播的。這本書或許會探討科學研究的非綫性發展,那些看似偶然的錯誤,有時卻能導嚮意想不到的重大發現。我個人對這種“意外”與“麯摺”的故事情有獨鍾,因為這更能反映齣科學探索的真實麵貌,而不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一蹴而就的進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原有的認知框架,讓我看到科學發展過程中那些更具“人情味”的一麵。也許,它會講述科學傢之間的競爭與閤作,不同學派之間的思想碰撞,甚至是科學研究在社會政治變革中的角色。這種“外史”的視角,讓我感覺這本書可能充滿瞭值得挖掘的細節和深度,能夠引發我更深入的思考。
評分最近購入瞭這本《科學外史》,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是它的裝幀設計很有質感,封麵和紙張的觸感都相當不錯,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一探究竟。這本書的內容,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讀,隻是大緻瀏覽瞭幾頁,初步的印象是它似乎在探討科學研究之外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側麵。從書名來看,我猜測作者可能不會聚焦於那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定理、公式或者重大發現本身,而是更傾嚮於挖掘科學傢的個人生活、情感經曆、甚至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對科學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個人對這類“非主流”的科學史敘事一直很有興趣,總覺得那些偉大的科學成就背後,往往隱藏著更為豐富和復雜的人性故事。例如,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及某位科學傢在麵臨重大人生抉擇時,是如何平衡個人情感與科研事業的?又或者,某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社會事件,是如何無意中為科學研究提供瞭靈感或突破口?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科學世界,讓我看到那些科學巨匠們不僅僅是冰冷的理性機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普通人,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偶然,共同鑄就瞭科學文明的璀璨星河。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我希望透過它,能窺見科學背後那片更為廣闊和迷人的風景。
評分我最近收到一本名為《科學外史》的書,還沒能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傳統科學史的解讀方式。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過多地關注科學傢的傳記或者具體的科學定理,而是更傾嚮於挖掘那些隱藏在科學發展幕後的、不那麼為人所知的“細節”和“故事”。或許,書中會探討科學研究中的一些“偶然性”和“非理性”因素,例如科學傢的個人情感、生活經曆,甚至是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氣候,是如何對科學的走嚮産生影響的。我一直對這種“細節決定成敗”的曆史敘事方式很感興趣,因為我覺得,任何偉大的事業背後,都一定充滿瞭麯摺和不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描繪齣科學探索過程中那些不那麼光鮮亮麗,卻更具真實性的一麵。比如,書中是否會提到一些被後人忽略的科學傢,或者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發現,是如何為後來的重大突破奠定瞭基礎?我也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科學的“黑暗麵”,例如科學研究的倫理爭議,或者科學成果被誤用、濫用的曆史。如果能看到這些內容,我相信會對科學有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手上的這本《科學外史》,光是拿起這本書,就覺得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我暫時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其書名來看,它似乎並不打算走尋常路,去描繪科學傢的生平事跡或者科學理論的演變。我猜測,作者可能更關注的是科學現象背後那些“形而上”的、或者說“局外”的因素。比如,科學的誕生和發展,是否與當時的哲學思潮、宗教觀念、甚至是藝術審美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看似與科學無關的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科學的形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齣現一些關於科學的“負麵”或者“爭議”話題的探討,比如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倫理睏境,或者科學成果被濫用的曆史。這類內容往往更能觸及人性的深處,也更能讓我們理解科學作為一種人類活動的復雜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引導我不僅僅是學習科學知識,更是去反思科學的本質和它在人類社會中的位置。這種“外史”的寫法,讓我感覺這本書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
評分剛拿到《科學外史》這本書,還未能細讀,但憑著這個獨特書名,我已然充滿瞭好奇。我的預感是,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按部就班介紹科學理論演變的教科書式讀物。我猜想,作者大概率會把目光投嚮科學研究的“邊界地帶”,去探索那些被傳統科學史忽略的“縫隙”和“角落”。譬如,是否會深入挖掘科學傢的個人生活,那些不為人知的堅持、妥協,甚至失敗?又或者,是否會探討科學的誕生和演進,與當時的文學、藝術、哲學思潮之間,存在著怎樣微妙的互動關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人性維度”,那些天纔背後不為人知的睏境、掙紮,甚至是迷茫。我想瞭解,那些在科學史上閃耀的名字,他們是如何在現實的泥沼中,一步步走嚮智慧的星空。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要去解開那些關於科學的、隱藏在時間和空間之外的謎團,挖掘齣隱藏在偉大發現背後的、更為生動和復雜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