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海归”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施雨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807418542
字数: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如今,当繁荣的中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上海以她优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成熟、开放的经济模式强烈吸引着“海归”。各路“海归”又把西方的人文带给上海,为海派文化加入新鲜的元素,这个互动发展的过程,丰富了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
目录
作者介绍
施雨,美国医学博士,旅美20年,现海归定居上海,专业从事文学创作,在海内外诗歌、散文和小说征文中多次获奖。为美国《侨报》、《明报》、《星岛日报》副刊专栏作家;并组建海外文学创作团体“文心社”,现任总社社长。发表、出版小说《纽约情人》、《刀锋下的盲点》等美国医生系列;三部诗集;散文集《我家有个小鬼子》、《美国的一种成长》、《美国儿子中国娘》、《成长在美国》.译著《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等十多种。
文摘
到了新世纪,以80后为主的留学生算是第六代。
新中国批“海归”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海归就很受人的重视。党和以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并欢迎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为代表知识人才回国。他们填补了新中国极需的科技、教育人才空白,尤其在科技领域,正如王辉耀在《海归时代》一书中所说:“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及欧洲培养的一批科学家将中国的卫星送上天,并奠定了中国发展导弹、原子弹的基础。”年轻的共和国是前瞻的、大胆的,也是智慧的。新一边吸引海归,一边外派留学生。
王辉耀在《海归时代》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新中国派出新一批青年学生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完全为公派留学,并且其中相当数量为的第二代。这批留苏(东欧)的学子到60年代‘’之前陆续归国,起初分布在工业、国防及科学技术诸领域,并逐步于其同代人,担任中级官员。至‘’后及八九十年代,这批‘海归’达到国家权力的。”1978~F-,中国正从的废墟上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一边恢复高考,一边与美国进行艰苦的谈判准备外派留学生,他甚至亲自出马访问美国,并在与美国总统卡特所签的协议中,将1978年中国同美方谈判的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口头谅解,作为正式协议加以签署,从而入了史册。邓开辟中国人留学新纪元,中国“”后批派赴美国的52名访问学者在邓访美后不久的1979年12月26日终于启程了。从此,中国的大门敞开了,数以百万计的莘莘学子出国深造。
序言
我一直对那些带着国际视野回流到本土的个体充满好奇,他们就像是连接不同世界的桥梁。《上海“海归”》这个书名,直接点燃了我对这类故事的兴趣。我猜想,书中不会是一篇篇冰冷的数据报告,而是充满人情味的人物访谈和故事叙述。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是如何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价值观的重塑?还是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捕捉到“海归”们在回到上海后,所经历的种种碰撞与融合。他们是如何将国际化的理念应用到本土的产业发展中?他们又是如何处理好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并在融合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我想象着,书中一定会有许多关于创新创业的鲜活案例,那些“海归”们如何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胆识,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为这座城市的未来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海归”这个身份的内涵。
评分“海归”这个词,在我眼中总带着一丝神秘和向往。《上海“海归”》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群体。我猜想,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会去探究他们内心深处的驱动力。是什么让他们毅然决然地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闯荡?又是什么让他们在见识了世界的广阔之后,选择回到上海,重新扎根?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多元化的经历,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成就,更包括他们在异国文化中的沉淀、人际交往中的成长,以及在面对挑战时的韧性。我想象着,他们回到上海,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事业上的机遇,还有情感上的回归,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一个人的视野被世界所拓展,再回到熟悉的故土时,他会如何重新审视自己,如何将国际化的思维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质相融合,从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评分我一直认为,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像一本厚重的小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上海“海归”》这个书名,就像是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章,充满了未知与期待。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身着剪裁得体的西装,步履匆匆却从容不迫地穿梭于陆家嘴金融区;或是坐在充满怀旧气息的咖啡馆里,与朋友们畅谈着最新的商业模式;又或者是在繁华的南京路上,眼神中透露着对这座城市既熟悉又略带审视的目光。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这些“海归”群体背后的故事,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的教育背景,以及他们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磨砺。我更想知道,当他们带着满腹才华和国际视野回到上海,他们是如何应对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长转化为实际的贡献。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许多令人惊喜的细节,比如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适应文化差异,以及他们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之间的互动,这些都会为这座城市的故事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
评分刚翻开《上海“海归”》这本书,脑海里就涌现出无数关于这个城市和那些归来者的画面。我住上海多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也目睹了越来越多年轻面孔的出现,他们身上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总让人忍不住好奇。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身份的标签,一种经历的概括。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在海外镀金的岁月,究竟是如何塑造了他们?他们是如何将异域的文化、思想与上海这座根植于深厚历史的城市相融合的?我猜想,书里一定描绘了许多生动的个案,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是那些带着新理念回流,默默耕耘的小人物,他们各自的故事,一定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也映照出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闪耀。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关于他们在身份认同上的迷茫与坚定,关于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与实践。上海这座城市,总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而“海归”群体,无疑是这座城市最新鲜的血液。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是什么让他们选择回归,又是什么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甚至引领潮流。
评分我一直对“回归”这个概念情有独钟,它总是带着一种仪式感,一种寻根的渴望。《上海“海归”》这个书名,瞬间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我想象着,那些漂泊海外多年的游子,在归航的那一刻,心中必定百感交集。这座城市,是他们最初的起点,也是他们最终的港湾。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展现这种“归来”的图景,是宏大的叙事,描绘他们如何为上海的经济、科技、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还是微观的视角,捕捉他们回归后,在家庭、社交、工作等方面所面临的细微挑战与惊喜?我倾向于相信,书中会细腻地勾勒出他们身份的转变,从一个“外国人”到“上海人”的自我认知过程。那种夹杂着陌生与熟悉的双重感受,一定非常有趣。我想象着,他们是如何将海外的先进理念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如何在创新的同时,又不失对传统的尊重。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世界舞台上闪耀过的目光,是如何重新聚焦于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并在这里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