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

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惠林李保宗 著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文化产业
  • 文化交流
  • 经济合作
  • 蓝皮书
  • 两岸文化
  • 产业发展
  • 报告
  • 2014
  • 中国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1663
商品编码:296921674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

定价:79.00元

售价:57.7元,便宜21.3元,折扣73

作者:胡惠林李保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97616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3年,在“一个中国”的政策框架之下,两岸文化产业界保持着频繁而有开创性的互动,着力于两岸共同文化市场建设,切实推动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向着更为务实的方向发展,两岸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需求和利益关联也更为紧密。本书如实记述了2013年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情况,以及专家学者对两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碰撞与弥合:从区域向全球视野转变
  ——2013年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发展报告【总报告课题组】
2 文化产业园区:两岸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王晓玲】

Ⅱ 两岸文化论坛
(一)专家见解
3作为进程的两岸政治对话【李义虎】
4抓住机遇深化两岸出版合作【魏玉山】
5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王 杰】
6交流实务探索两岸文化产业发展【陈春霖】
7发扬时代新义的中华传统文化【彭立忠】
8两岸文化产业创意化之国际竞争力分析【陈清河】
9从统计观点看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架构之发展【林咏能】
(二)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文化创意产业专辑
10在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曾培炎】
11在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萧万长】
12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组发言【吕祖善 等】
(三)第三届两岸文化产业(承德)论坛专辑
13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专题演讲【丁守中 梅 松 等】

Ⅲ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与交流
14 沪台文化交流回顾与展望【应明达】
15 拓展视野传承文脉构筑现代格局加快推动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
  ——赴港澳台学习考察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南京市委宣传部】
16 共同拥有华夏文明:晋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报告【山西省文化厅外联处】
17 台北市民2013年文化素养调查研究【林义斌 林炎旦】
18 2013:闽台新闻出版产业合作发展报告【尚光一】
19 台湾东森集团:两岸电子商务及媒体交流的有力推手【赵 怡】
20 两岸影视合作专属平台“海峡影视季”品牌效应渐显【谢清果】
21 热播剧《原乡》的合拍经验【高蜜拉】
22 文化切入合拍剧要找准卖点【袁勇麟】

Ⅳ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与交流大事记
23 2013年中华文化联谊会大事记【中华文化联谊会】
24 2013年两岸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大事记【段 莉】

Ⅴ 两岸共识
25 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

Ⅵ 附 录
26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作者介绍

胡惠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兼任《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执行主编;中央宣传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专家组成员;重庆市文化改革与文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等。研究方向为文化战略与管理、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政策与制度。著有《文化政策学》《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等。。李保宗,男,文化部港澳台办主任助理。。单世联,男,1962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美学、思想史和文化研究、现代思想研究和文化批评。研究方向为哲学(文化理论、中国思想史)、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先后任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教授和特约研究员,2006—2007为英国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访问学人。1985年以来,发表学术思想论文和社会文化评论400多篇作。著有《西方美学初步》《中国美育史导论》《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现代性与文化工业》《被解释的传统:近代中国思想史略论》《人与梦:红楼梦的现代解释》等。。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基地,是继1999年文化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之后,于2012年3月27日授牌设立的又一*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其使命是集中研究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实际上,“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关注于两岸文化产业的情况,组织了两岸学者的若干论文发表在《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文化战略与管理》丛刊上,并于2005年10月23日成功举办 “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基地”将在新的条件下,以更大的力量深入研究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今年5月5日,“两岸文化研究基地”已成功举办了“两岸高校文化产业本科学术交流联盟”次研讨会,通过了《两岸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本科学术交流联盟创建共识》。

文摘


序言



《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 概览 《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是一份深入剖析2014年度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现状、趋势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本书以客观、详实的调研数据和严谨的学术视角,全面梳理了两岸在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旅游文化等多个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成果,并对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报告旨在为两岸文化产业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促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核心内容与分析 一、 2014年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概况 报告首先对2014年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整体宏观环境进行了描绘。这包括对当时两岸关系、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思潮的宏观分析,这些宏观因素对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政策导向与支持力度: 报告分析了2014年度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例如各类文化产业促进法、对台文化交流的鼓励政策、以及旨在打破壁垒、促进人才和资本流动的相关规定。同时,也评估了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经济与社会背景: 2014年,全球经济格局依然复杂多变,两岸经济发展亦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报告分析了这些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文化产业的投资、市场开拓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也关注了社会思潮的变化,例如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化、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等,这些都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潜在的市场动力。 合作领域的热点与亮点: 报告详细梳理了2014年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在不同细分领域的活跃表现。例如,在影视传媒领域,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提升,涌现出不少具有市场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出版发行领域,图书版权贸易、联合出版、书展交流等活动频繁。在数字文化领域,新兴媒体、网络游戏、动漫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也逐渐增多,展现出新的增长潜力。 二、 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分析 本书重点选取了几个最具代表性和潜力的两岸文化产业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1. 影视传媒产业: 合拍项目分析: 报告统计了2014年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的数量、题材分布、投资规模及市场表现。重点分析了成功的合拍案例,总结其经验,并对合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审查制度、版权保护、市场推广等进行了探讨。 人才交流与培养: 关注两岸在导演、编剧、演员、制作团队等影视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情况。分析了联合办学、短期培训、人才引进等形式的效果。 新媒体与网络视听: 探讨了2014年两岸在新媒体平台(如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合作、版权引进与分发。分析了网络大电影、网络剧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及其对两岸合作模式的影响。 2. 出版发行产业: 版权贸易与联合出版: 详细分析了2014年度两岸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情况,包括图书种类、出版机构、交易金额等。重点关注了哪些类型的图书在两岸市场更受欢迎,以及联合出版的成功模式。 书展与阅读推广: 梳理了2014年度两岸共同参与和举办的书展活动,如北京图书订货会、台北国际书展等,分析了这些平台在促进交流、展示成果、商贸洽谈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关注了共同推动阅读的活动和倡议。 数字化转型与电子出版: 探讨了2014年两岸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包括电子书、有声书的制作与发行,以及数字出版平台的合作。 3. 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传承与创新: 关注两岸在传统工艺(如陶瓷、刺绣、木雕等)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合作。分析了技艺交流、大师互访、联合创作等活动。 非遗保护与产业化: 探讨了两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分享与合作,以及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创产品开发: 分析了两岸在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开发文创产品方面的合作成果,包括设计理念、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 4. 旅游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 报告分析了2014年两岸在整合旅游资源,推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方面的合作。例如,将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特色节庆等串联起来,吸引两岸游客。 文化交流活动与节庆: 关注两岸在联合举办各类文化节庆、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以此推动文化认同,促进旅游互动。 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 分析了两岸在共同推广各自的旅游文化形象,吸引对方游客方面的合作模式和成效。 三、 合作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报告也客观地指出了2014年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存在的挑战和瓶颈,并进行了深入剖析: 政策壁垒与信息不对称: 尽管有政策支持,但两岸在文化产业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和壁垒,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合作效率不高。 市场认知与文化差异: 两岸在市场需求、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导致文化产品在对方市场的接受度不高。如何跨越这些文化鸿沟,是合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版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纠纷: 在数字时代,版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两岸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执行力度上仍有改进空间,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影响合作的信心。 人才流动的限制与障碍: 尽管有鼓励人才交流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签证、工作许可、社会保障等问题仍然存在一定障碍,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深度合作。 资本对接的困难: 两岸文化产业在投融资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差异等问题,导致资本对接不够顺畅,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风险较高的文化创意项目,融资渠道相对有限。 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的影响: 宏观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差异,有时也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深度。 四、 机遇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分析挑战的同时,报告也着重指出了2014年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所蕴含的巨大机遇,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中华文化的共同根源与市场潜力: 两岸同根同源,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具有共同的基因,这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数字化浪潮下的融合创新: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两岸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的内容生产、传播、消费模式,能够有效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更广泛的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空间: 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初露端倪,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两岸可以借助这一倡议,共同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深化交流与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 报告倡导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构建更加稳定、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例如建立常设的对话平台、合作基金、联合研发机构等,以克服短期波动的影响,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差异化发展与互补优势的发挥: 台湾在文创设计、品牌营销、国际化运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大陆在市场规模、产业基础、政策支持方面具有优势。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和互补合作,将是未来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方向。 结论与建议 《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在对上述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后,提出了若干具有建设性的结论与建议。报告强调,应充分认识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积极应对挑战,牢牢抓住机遇。 政策层面: 建议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政策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加大对重点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纠纷解决机制。 市场层面: 鼓励两岸文化企业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对方市场需求,创新营销模式,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推广两岸文化产品。 人才层面: 建立更加便利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两岸人才在文化产业领域开展交流、学习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队伍。 技术层面: 鼓励两岸在数字文化、新兴媒体等领域加强技术合作与研发,共同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模式。 交流层面: 持续举办和支持各类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理解,夯实合作基础,培养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知和情感认同。 总之,《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是一份集学术性、前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报告,它不仅记录了2014年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历程,更对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宝贵的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时,我内心深处的好奇点,在于它如何描绘出2014年两岸文化产业的“生态图景”。我不太关心那些泛泛而谈的口号,而是更想看到具体的“脉络”。例如,在那一年,哪些新兴的文化业态在两岸最具有发展潜力?报告中是否对数字内容产业、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别想了解,在这些新兴领域,两岸的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是否存在一些跨界融合的成功案例?与此同时,我也关注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离不开资本的注入和市场的培育。报告中是否会提及2014年两岸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并购等方面的情况?是否存在一些关于两岸资本如何协同,共同推动文化项目发展的讨论?这些具体的金融与市场层面的信息,对于我理解产业发展的“生命力”至关重要。这份报告,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出,在那一年,两岸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和创新这三个关键要素上的动态互动。

评分

我对《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蓝皮书”这个名称的认知,它通常意味着一份权威、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2014年,那是一个信息传播方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年代,互联网的兴盛、社交媒体的崛起,无疑为两岸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能。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份报告中,是否对这些新兴的传播渠道如何影响了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在线演艺等新兴业态,在当时是否已经崭露头角,并对传统的文化产业模式产生了冲击?报告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新平台,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我十分关注报告是否会涉及两岸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交流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是否有一些关于跨地域人才流动、合作办学、联合研究项目的具体案例,能够展现出当时两岸在人才层面的互动与协同?这份报告,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产业状况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评分

拿到《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化”这个概念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我设想,报告中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商业层面的合作,更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议题。比如,在2014年,两岸的文化交流在维护和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存在一些具体的文化项目,通过艺术、文学、电影等形式,成功地拉近了人们的情感距离?报告中是否会对这些“软连接”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也非常好奇,在那个时期,两岸的文化交流是否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如何应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或者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份报告,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披露,对我来说将极具价值。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在2014年,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上的收益,更是为了在更广阔的领域,构建一种更加深入、更加和谐的相互理解与共鸣。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与“两岸”相关的画面和联想。它并非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数据报告,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两岸文化产业在2014年那个特定时期,是如何在交流碰撞中寻求融合与发展的。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两岸的文化创作者们,无论是在影视、出版、音乐还是艺术等领域,是如何跨越地理的藩篱,在彼此的文化土壤上播撒种子,又如何收获合作的果实。报告里是否能找到一些关于创新模式的探讨?比如,有没有一些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或者,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流动、市场准入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或经验分享?我期待它能给我一个相对全面的图景,了解当时的产业格局,以及那些推动两岸文化产业连接的“看不见的手”。它也可能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议题,比如文化认同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合作,加深彼此的理解与情感连接。总而言之,我对这份报告的期待,是它能展现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挑战。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阅读《两岸文化蓝皮书: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4)》,是抱着一种相对开放的心态。我预设了它会提及一些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分析,但我也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更具象、更生动的案例。比如说,当年有哪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它们是如何落地执行的?合作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和挑战?报告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以及它们的经验教训?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更喜欢那些能引发思考,并且能从细节中看到宏观趋势的内容。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软实力”提升的视角。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软实力”载体,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报告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互信,从而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那些在2014年,真正驱动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向前发展的具体动力是什么?是政策的推动,市场的需求,还是民间的热情?这份蓝皮书,我期待它能给我一个多元化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