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视域嬗替的语言镜像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郑竹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9739921
字数: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00kg
拉康说语言是镜像,此话不无道理。我们生活在语言中,与语言须臾不得分离。语言构筑起我们与其他生命不可跨越的阈限,映射出我们光怪陆离的生活境遇,而我们则通过语言塑造出人类的文明。
语言如此熟悉,但义如此陌生,好像-把丢失了钥匙的锁,因为彼时的语言与此时的语言相异,彼地的言语与此地的言语相异,你心巾的意会与我心中的意会相异……然而这把锁绝非不可开启,斤启它的还是语言。
对于生活在语高长河中的我们来说,如何开启这把锁就是如何学会运用,门语言。只有终建构起历史视域语言观的我们才有可能打开语言这把锁。
《视域嬗替的语言镜像》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全书共十一章,包括语言的起源与历史。语言学家和中西方哲学家对语言问题的思考。语言与修辞学,语言与诠释学,语言学习理论,中国人学英语等。《视域嬗替的语言镜像》介绍了语言学本身以及与语言相关的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语言学习现状作了深入探讨,是一本颇具参考价值的语言学研究著作。
郑竹群,女,副教授,1971年生于福建平潭.祖籍福州。现就职于福建江夏学院人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及应用语言学。
从上述表达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体现在:①语言是社会的或集体的,而言语是个别的或个体的;②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索绪尔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一方面因为语言是言语活动的前提,另一方面,语言因其特性而成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言语只是语文学家的研究对象而已。
按索绪尔的看法,言语是个人的东西,是个人的行为,个人始终是言语的主人。与此相反,语言是储藏在所有个人脑子里的具有同值的词语形象的总和。语言不是说话人的一种功能,它只存在于群体之中,因此语言这一特点就构成了语言的社会性。索绪尔认为语言的社会属性使它好比一种契约,免受个别使用者随意地臆造或改动,被所有同意它的使用者所遵守。语言与社会契约确有相像之处,那些人类有意识制定出来的社会制度、社会法规等,都是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的,属于集体的,是集体共同达成的协议,具有社会规约性。同时索绪尔又指出语言与契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类有意识制定的社会制度是可以被人们修改或重新制定的,是可以有意为之的。而对于语言来说,个人只能原样接受语言,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动。这一点表明在索绪尔的语言观中语言是独立于个人或社会意志的。
索绪尔的学生查尔斯·巴利( Charles Bally.1865-1947)基本支持索绪尔的区分,但是他认为索绪尔过分强调语言纯粹是智力的东西,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巴利本人更强调语言的感情成分,也就是“情感语言”。在他看来,个人的言语与无法满足整体的、组织化的语言之间经常在进行斗争。“组织化、正常和富有智力性的语言”能满足思想交流与理解的渴望,与此相反,“言语”服务于买际生活,它要表达的是感情、愿望和行动。“言语所创造的绝大多数是情感的和主观的。”在“言语”向语言进行的围攻战中,言语总是能有几个士兵进入碉堡(骈宇骞,1999)。
……
章 关于语言
节 语言是什么?
第二节 人类语言的特殊之处
第三节 言语与书写
第二章 语言造就人类
节 被语言隐喻化的社会习俗
第二节 语言留下的生活遗迹
第三节 语言镜像里的社会文化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
第三章 人在语言中
节 语言的双重性
第二节 语言的任意性
第三节 语言的时空性
第四节 语言的主体性与主体问性
第四章 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节 语言学家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西方哲学家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第三节 中国哲学家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第四节 语言转向
第五章 语言的意义
节 研究语言意义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
第三节 差异与延异
第六章 隐喻:语言之谜
节 修辞学与哲学视野下的隐喻
第二节 认知隐喻
第三节 相似性与邻近性:概念隐喻语际迁移的理据分析
第七章 语言图像说与语言游戏说
节 来自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第二节 语言意义图像论
第三节 语言意义游戏说
第八章 诠释学的几种理解
节 传统诠释学的理解
第二节 转向的诠释学理解
第三节 当代诠释学的理解
第九章 英语学习的滥觞
节 中国皮钦英语的出现
第二节 英语学习的开始
第三节 英语学习的发展
第十章 语言学习理论
节 学习与习得
第二节 语言习得理论
第三节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十一章 对语肓学习现状的反思
节 语言学习的异化
第二节 语言学习的逻辑分析
第三节 语言学习的理解原则
第四节 历史性理解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在书架上远远就能吸引我的目光。我特别喜欢那种字体选择,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容产生了极高的期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把控,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而且,这本书的排版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即便是面对相对复杂的理论探讨,也能让人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不会轻易迷失在文字的海洋里。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专业术语时所采取的策略,实在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学术著作常常因为过度依赖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而劝退普通读者,但这本书明显采取了不同的路径。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先用生活化的比喻或具体的情境进行阐释,确保读者首先抓住核心意涵,然后再逐步深化到理论层面。我记得有一次,我对于一个复杂概念感到困惑,翻回去查阅作者是如何第一次提及它的,发现早在几页之前,作者就已经通过一个巧妙的故事将其轮廓勾勒出来了,只是当时我尚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了收获的喜悦,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跨学科的融合能力。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自如穿梭的功力,似乎没有哪个知识的边界能真正限制住他的思考。书中对某一现象的剖析,可能需要追溯到哲学源头,下一段又可能引入了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来佐证观点。这种跨界思维的碰撞,不断地为我的固有认知带来冲击,让我认识到很多看似孤立的问题,实则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全景式的知识图谱构建,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是非常难得的智力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有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节奏感,读起来很有韵味。作者的语言并非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追求一种精准和力量的结合。尤其是在进行思辨性论述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短促而有力的句子,像警句一样,让人读完后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甚至会忍不住在旁边空白处做批注。这种节奏上的变化,使得阅读体验张弛有度,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同一语调带来的审美疲劳。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对话,作者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平等的交流,用清晰的逻辑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一步步将你拉入他的思想世界。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感到了一种作者对知识体系的严谨构建。它不像传统理论书籍那样刻板地堆砌概念,而是像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理论框架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像是为理解下一个单元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论述逻辑的推进方式,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断言,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例证和对比,引导读者自行得出结论。这种“带着读者走”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启发性。读完前几章,我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被引导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