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视传输技术与教育应用
:24.20元
售价:16.5元,便宜7.7元,折扣68
作者:孙祯祥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040209068
字数:430000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电视系统的接收与传输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卫星电视接收、开路电视接收、有线电视的传输、数字电视的传输新技术以及数字电视的因特网传播等。为了更加突出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本书还着重介绍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卫星多媒体传输平台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全书共分6章,分成理论基础篇和技术应用篇两部分。本书是作者多年任教的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凝聚和精炼,并重点突出了相关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专业类书籍相比,它不“深”但“精”,并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特点,除了“学习目标”、“内容结构”、“本章小结”、“习题”外,还提供“参考实验”的内容,供任课教师选用。
本书是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材。
全书共分6章,前后分成理论基础篇(1、2章)和技术应用篇(3、4、5、 6章)两部分。本书内容可以概括为:卫星电视 有线电视 网络电视。它既有传统专业课程中的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的内容,也体现了电视传输技术发展的新领域——网络电视新技术的应用。在教育应用中,主要介绍了数字电视技术,并重点介绍我国“天网地网结合”的现代教育网络系统中的应用技术。
本书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特点,除了、、、外,还提供的详细内容,供任课教师选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作上述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教材使用。
这是一本探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专著,其学术深度令人敬佩。作者的核心贡献似乎在于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实际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富有创意的结合。书中对元胞自动机(CA)和多主体模型(ABM)的介绍,远比我以往接触的教材要深入。它不仅解释了模型的构建步骤,更着重探讨了如何进行敏感性分析、参数校准以及模型输出结果的统计学验证,避免了“模型成了黑箱”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交通流预测和传染病扩散模拟的部分,作者展示了如何巧妙地处理模型中的边界条件和随机扰动,这些处理技巧对于需要进行精确预测的领域至关重要。行文的节奏略显缓慢,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微积分和概率论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数学推导的精妙之处。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份引领读者进入复杂性科学研究前沿的深度导览图。
评分这本关于现代网络安全攻防策略的书籍,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且平衡的视角。它没有陷入过度渲染“黑客技术”的浮夸倾向,而是以一种严谨的体系化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安全认知模型。全书围绕着“纵深防御”的理念展开,从应用层面的代码审计、Web 漏洞挖掘(如 XSS、CSRF 的最新变种),到网络层面的协议分析与中间人攻击,再到基础设施层面的虚拟机逃逸和容器安全,覆盖面极广。我个人尤其欣赏其在“防御体系建设”上的阐述,它详尽地介绍了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的构建流程、威胁情报的整合应用,以及 DevSecOps 实践中安全左移的具体落地方法。语言风格偏向于技术手册,精确而富有条理,每一章的案例分析都结合了近年来著名的安全事件,使得理论学习立刻有了现实的锚点。对于企业安全架构师或渗透测试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参考框架。
评分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专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核心数学工具的同时,并未止步于理论的堆砌。他巧妙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图像增强、去噪、压缩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尤其是关于边缘检测算法的章节,不仅详细梳理了 Sobel、Laplacian、Canny 等经典方法,还引入了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图像分割技术,这种前瞻性视角让人印象深刻。书中配有大量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代码示例,虽然有些算法的实现细节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推敲,但整体的逻辑脉络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数字信号处理的工程人员,也能从中搭建起扎实的知识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算法优劣势时所采取的批判性思维,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技术,而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给出合理的取舍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对于想在视觉信息处理领域深耕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关于微处理器体系结构与指令集设计这本书,简直是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教材。它没有将重点放在某个特定厂商的 ISA(如 x86 或 ARM)上,而是选择了 RISC-V 作为一个开放、现代的教学范例,这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普适性和前瞻性。作者对流水线设计、分支预测机制以及内存访问延迟隐藏技术的讲解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超标量执行单元的剖析,通过详细的图表展示了指令发射、重排序缓冲区(ROB)的运作流程,让“指令级并行”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可视化。书中的每一个设计决策,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权衡分析——为什么选择乱序执行而不是顺序执行?这种“为什么”的探究,远比单纯介绍“是什么”更有教育价值。虽然部分关于 RTL 级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VHDL)的章节略显简略,但对于理解现代处理器设计思想的演进和核心挑战,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框架。
评分我对这本探讨高性能计算与并行编程架构的著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出了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它没有仅仅停留在 OpenMP 或 MPI 的基本语法教学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剖析现代 CPU 和 GPU 架构的内存层级、缓存一致性协议以及流水线优化策略。书中对异构计算模型(CUDA/OpenCL)的讲解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介绍 API 调用,更是深入到了底层的线程块、warp/wavefront 的调度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算法重构来最大化利用硬件并行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超级计算机的机房,亲手去调试那些影响性能的关键瓶ட்ட。作者对于负载均衡和通信开销管理的论述,充满了实战经验,特别是针对大规模科学计算中常见的稀疏矩阵运算优化,提供了许多教科书上难以见到的技巧。对于有志于从事高性能数值模拟、大数据分析底层优化工作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升实战能力的一剂强效“猛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