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咬文嚼字:合订本:2007 | 作者 | 咬文嚼字编辑部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164363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07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
| 作者简介 | |
| 《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07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杂志是2015年度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平时也喜欢琢磨字词,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好像无法深入进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不像一般的工具书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解释,而是循序渐进,从一个个小小的语言疑点切入,然后层层剥开,直到露出其背后的真相。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进行“再解读”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记住了它的意思,却不知道它为什么是这个意思。这本书通过对这些成语的来源、演变过程的细致梳理,让我恍然大悟。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们一步步追踪线索,最终揭开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故事。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过瘾。而且,作者的文笔也很吸引人,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他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幽默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博学的朋友聊天,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乐趣。它让我对汉语言文字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让我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用词。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一直想找机会翻翻。最近终于到手了,迫不及待地打开,才发现这真不是一本能随意“翻翻”的书。它像一个精心布置的语言迷宫,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细致的打磨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析那些看似寻常的成语、俗语时的深度。往往我们只知道它们的意思,却很少去探究其背后的起源和演变,而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点点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它不是那种提供简单答案的工具书,更像是一场关于语言的深度对话,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析,去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论述,甚至拿起笔来,在旁边做一些自己的笔记和联想。这种学习的过程,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了乐趣。这本书让我对汉语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对文字尊重的培养。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的粗糙运用,恰恰是因为缺乏对它内在逻辑和历史积淀的深刻认知。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块空白。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的书,但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辞书,也不是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语言的细枝末节,处理得如同精美的艺术品一般。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语病”分析的部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列举几种常见的语病,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语病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对句子意思造成的具体影响。他用极其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顺序、搭配不当,是如何让原本清晰的意思变得含糊不清,甚至产生歧义。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说一口“明白话”是多么不容易,也更加佩服那些能够将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作者。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在语言使用中的种种不足,也为我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避免错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会到了语言的“美感”和“力量”。我开始更加注重词语的选择,句子结构的安排,力求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精准、有力,也更具感染力。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它对语言品质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文字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挖掘语言深层含义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是近期我阅读过的最令人欣喜的一本。它并非那种铺陈大量历史文献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贴近读者的视角,来探讨语言的细微之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常用词语的“溯源”处理,往往一个简单的词语,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例如,书中关于“情”字的解析,让我对这个看似普通却承载了无数情感的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甚至哲学思索的载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内心的共鸣。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语言谜团,都在此刻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对词语的梳理,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提炼和展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语言的新维度,也让我对母语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最近在读的这本书,真的是颠覆了我过去对语言书籍的认知。以前总觉得这类书无非就是解释词语,考据典故,最多再讲讲修辞手法,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解剖”式的分析,把一个个词语、短语,甚至是句子,都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用非常清晰、引人入胜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语言现象阐释得明明白白。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信、达、雅”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三个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三者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取舍,以及在翻译和创作中面临的挑战。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翻译工作如此之难,也明白了语言的运用绝非易事,需要极高的技巧和悟性。这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语言规则变得生动形象。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的学识和洞察力,他能从平凡的字句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味,也能将历史的沉淀与当下的语境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一本书,如何去欣赏文字的美,如何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