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石塘七夕习俗
定价:34.00元
作者:黄晓慧,金兴盛,邵银燕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51411929
字数: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石塘七夕习俗又称小人节,是一个在农历七月七(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节日。流行于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
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使这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传承至今。《石塘七夕习俗》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一习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石塘七夕习俗》:
有些生旦角色,还需要在脸颊上施以胭脂色。净丑等角色,也如画戏曲人物脸谱一样,按各种人物的特点,画上眉目、脸谱。按石塘郭光兴的经验,画眉毛,用的蟹爪笔。左一画,右一画,就画好了。旦角的眉毛下弯,生角的眉毛要平直一些,而武生的眉毛则更要上挑一些,这样显得更英武。
旦角头像脸上的胭脂,用的是路桥市场上卖的“十七朱”,用“土朱”是不行的,涂时,要用棉花蘸一点,先在纸上揩擦试—吓,等颜色标准了,再涂上去。
涂完再在脸谱上涂上一层清漆,这人物形象就更活灵活现了。但现在一般七月七做的彩亭,因为制作成本关系,往往不再涂清漆了。
有些艺人还要选制作时间。如郭光兴师傅的经验是,像泥偶头这些东西,在冬季备起,因为冬天阳光好,这时候用模子印泥人头,容易干。而描容画脸,则等到次年的农历三月份比较好。
泥偶头模,听艺人们说,过去还分泉州头、潮州头,有人专门从福建贩卖到石塘箬山的,这种头的特点是后脑勺隆起,但是中间是空的,现在石塘箬山这边制作的,基本上是实心的了,后脑勺也并不隆起。
以下是箬山东湖村糊亭艺人陈筱祥在2014年接受相关采访时关于潮州头和福建头的回忆:“我做小人跟我爸糊亭时只有十几岁,到十五六岁时,就已学会全套糊亭技艺。18岁时开始下船讨海。我那个时候糊亭时,认识一个山头顶(东山村)人,与我爸有一点亲戚关系,是爱好糊人头的,但又不是专业糊人头的,他家里有些潮州头。一次,我跟他说没有地方可买这种潮州头,他说有,我就到他家里拿了一些,现在我家里还有十几个,包括生、旦、童、丑四种。生又分为文生、武生、老生头,老生头的下巴和耳下,又有胡须洞,便于穿胡须用,旦又分为正旦、副旦,正旦即,副旦即丫鬟之类。我今年68岁,这些头拿来有50多年了,因为翻过模,所以有些头脸上是黑色的。
潮州头是空心的,所以看上去头比福建头大,却较轻。潮州头用的泥质量好,脸上涂的粉质量也好。
开脸也好,胭脂均匀,头发、眉毛都画得很好,如头发是浓黑的,而两鬓的鬓发又浅淡一些。我糊亭那时候,泥人头不够时,就向三村庄道兴的娘买。庄道兴曾经在5号钓机上讨海,和我同船三年。庄道兴娘儿(母子)两个,现在都早已去世了。庄道兴如活到现在,起码有90岁了。这种福建头头型比泉州头小,脸上亮光度较好,是装在铁盒子里卖的。买的时候,她五十个一百个这样数给我。福建头到底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不晓得,因为没有打开过。”打好身坯的泥偶,则要穿衣配道具,这要根据戏曲人物的不同角色形象,选择不同颜色的皱纹纸或缎、绢、布等配上。如水袖一般都用白色皱纹纸剪好贴上,金色、银色的盔甲,则用相应的金银色蜡光纸剪成形,用特制的凿子在上面凿出花纹。这种凿子使用的时间不长,是糊纸艺人专门请人用铜料焊成的,既可以凿纸做盔甲用,也可以凿纸当成彩亭上的琉璃瓦用。石塘徐彩娥则还用它作制作头盔。而在这种专用的凿子发明之前,据郭光兴回忆,他们是用针或剪刀尖一针针(一刀刀)戳的,再在金银纸上用笔蘸各种颜色的颜料画—下。
……
序言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外包装做得相当精致,从封面设计上就能看出其用心之处。色彩搭配和谐,图案富有艺术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拿到手中,书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触感温润,厚度适中,翻阅时没有刺耳的声音,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平时选书,除了内容本身,书籍的整体装帧和排版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环,毕竟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审美享受。这本书在这些方面都做得相当到位。封底的简介(或者背面的文字)也写得相当吸引人,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梗概,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展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传承的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能够带领我们领略不同地方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这本书从它展现出来的气质来看,无疑是一本能够满足我这种期待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外观包装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上,我看到了一些很有传统韵味的元素,色彩的运用也显得十分协调,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很细腻,印刷质量也相当出色,字迹清晰锐利,图片(如果书中包含图片的话)想必也会色彩饱满,细节丰富。我平时选书,除了内容,书籍的装帧设计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毕竟阅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本书从整体的质感来看,无疑是属于那种比较考究的作品。封面背面的简介(或者封底的介绍)也写得十分吸引人,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对那些能够展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或者历史变迁的书籍一直都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能够带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所特有的生活气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符合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所有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传统的中国画风,色彩浓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厚实而带着一点哑光,翻阅的时候没有刺眼的光泽,很舒服。我特意关注了一下排版,字体清晰,行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虽然我还没开始仔细看内容,但光是这装帧和设计,就觉得是一本用心制作的书。封底的介绍语也写得挺引人遐想的,勾勒出了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美好画面,让人忍不住想进一步了解。我平常就比较喜欢收藏一些有文化底蕴的书籍,尤其是那种能够唤起时代记忆的,这本书从外表上看,就给我这样的感觉。不知道里面的文字和图片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个人对这种带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内容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能从中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希望它能带给我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视觉和精神盛宴。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设计,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都显得十分用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美感。翻开书本,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厚实而有韧性,翻页时也有一种很舒服的手感。我个人对书籍的排版和字体一直比较挑剔,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流畅,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设计得非常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封底的介绍语也写得很有吸引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向来对那些能够深入展现地方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变迁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它们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底蕴。从这本书的外在表现来看,它完全符合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所有期待,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一场精彩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它所描绘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有特色,我一直很喜欢这种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设计风格。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图案选择都显得格外讲究,透露着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拿到手上,触感温润,纸张的厚度和密度都恰到好处,阅读时不会有廉价感,反倒显得很有分量。我尤其欣赏它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封底的文字虽然简短,却勾勒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场景,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收藏这类能够展现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书籍。它们往往蕴含着宝贵的历史信息和人文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本书从它的外在表现来看,无疑是具备了这些特质,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文化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