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

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成国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发展
  • 湖北
  • 2014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发展
  • 区域文化
  • 理论探讨
  • 学术论文集
  • 文化政策
  • 湖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1785
商品编码:296932548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

:88.00元

售价:59.8元,便宜28.2元,折扣67

作者:吴成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97717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湖北大学主办、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承办的于2014年6月21日召开的“首届湖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汇编而成,论坛主题是“伦理秩序构建与文明湖北建设”,共有30篇文章。这些文章从多角度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伦理秩序构建与文明湖北建设做了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书中也有一些观点属于学术争鸣,例如探如佛教禅宗对伦理秩序建构的作用等,也颇具启迪作用。

目录


理论前沿
新时代“六伦”的新建构【郭齐勇】
用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玉堂 袁北星】
论地名所见的孝文化【吴成国 程 程】
法治社会的公德、私德与伦理秩序构建【陈焱光】
论主流价值文化建构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陈 俊 柳丹飞】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建构生态伦理秩序【孙友祥 李齐凡】
大众传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谈【廖声武 杨翠芳】
论坛专题
孝文化的弘扬与文明湖北建设【田寿永】
伦理秩序建构下孝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陈朝晖】
《国语·楚语》对政治伦理秩序及其挑战的思考【周海春】
关公文化与伦理秩序构建【夏日新】
关公信仰与中国儒家经济伦理【姚伟钧】
鄂州家训家规的文化意蕴及其启示【周国林】
构筑湖北特色的道德文明——基于对楚文化特点的考察【阮 航】
论荆楚文化传统与当代湖北市场道德自律建设【张 敏】
问题探讨
构建感恩文化创新湖北文明【王玉德】
提振湖北文化自信建构基层社区伦理【任 放】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伦理的裂变与整合
  ——关于湖北省英山县石头咀镇农村家庭伦理问题的调查【费雪莱 高乐田】
湖北农村家庭伦理秩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杨海军】
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现代视野转换
  ——对湖北部分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调研分析【冯 军 朱武振】
学术争鸣
论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把握与利用【韩东屏】
简论文明湖北建设的伦理回应【戴茂堂 姜 纯】
文明湖北的群体道德依托——以湖北青少年群体为例【熊友华 宋文霞】
全面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昌 灏】
以传统“诚信”伦理为本推进“文明湖北”建设【张志云 吕丹丹】
湖北人网络形象的文化分析——基于新浪微博的研究【张 宁 柴海燕】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禅文化对于文明湖北建设的现实意义【郝祥满 金 丹 陈孟莹】
承楚骚之遗韵创当代湖北文化之——以湖北文学为中心的考察【梁桂莲】
比较研究
英国工业革命后伦理道德构建及其启示【王 扬 杨 悦】
他山之石——近代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给我们的启示【李家莲】

作者介绍


吴成国,男,1964年生,湖北大悟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湖北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荆楚及湖北地方历史文化、道教与宗教文化等的研究。

文摘


序言



《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是一部深入探讨湖北地区文化发展脉络、现状及未来趋势的重要学术著作。本书汇聚了众多资深学者和研究者的智慧结晶,以宏观视野和微观审视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湖北历史文化的长河,并将其置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一、 历史的根脉:荆楚文化的深厚积淀 本书首先追溯了湖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悠久历史。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到长江文明的起源,再到夏商周时期的古楚国,作者们细致描绘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灿烂文明。本书重点阐述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包括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墨家在楚地的传播与影响)、文学艺术(如《楚辞》的辉煌成就、楚式青铜器与漆器的艺术魅力)、宗教信仰(如对巫术、图腾崇拜的早期探索)以及社会制度(如楚国变法图强的历史经验)。 通过对史前遗址、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本书力图还原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古代湖北。作者们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深入挖掘了荆楚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融合的痕迹,展现了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文化图景。例如,书中对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解读,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的致敬,更是对楚文化精神内核——那种忧国忧民、正直不屈、浪漫奔放的文化品格的深刻揭示。 二、 时代的变迁:近现代湖北文化的转型与重塑 进入近现代,湖北的文化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这一关键时期,深入分析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以及革命浪潮对湖北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不仅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里程碑,也深刻地改变了湖北的思想文化格局。本书探讨了辛亥革命前后湖北地区涌现出的新式教育、新式出版、新思想传播等方面的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融合。 此外,本书还着重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湖北作为大后方,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文化担当和精神力量。大量文化名人在湖北的活动、抗战宣传的组织、爱国主义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为本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也对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包括红色文化的传播、戏曲改革、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方面,展现了湖北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 当代的挑战与机遇:湖北文化发展的现状透视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湖北的文化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对当前湖北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 本书探讨了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数字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在湖北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关注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商业化过度等问题,以及如何保持文化独特性和原创性。 城乡文化差异与融合: 湖北地域广阔,城乡发展不均衡。本书深入研究了城乡文化在观念、生活方式、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交流、乡村文化振兴等方式,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传承与创新: 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湖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地方戏曲、民间工艺、传统节日等,是本书探讨的重要课题。同时,本书也关注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本书分析了湖北文化在数字媒体上的传播现状,包括网络文学、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媒介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湖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本书关注湖北如何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如何讲好湖北故事,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文化政策与制度环境: 本书还分析了当前湖北在文化政策制定、文化市场监管、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探讨了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路径。 四、 未来展望: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强省 基于对历史、现状的深刻洞察,本书的最后一章着眼于未来,对湖北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作者们认为,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强省,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文化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鼓励文化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领军人才,壮大各类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等优势产业。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文化开放水平: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鼓励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湖北故事,提升湖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全域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不仅是一部梳理历史、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份致力于推动湖北文化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文化研究机构、文化企业以及对湖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深入理解和传承文化,并在创新中寻求发展,是保持文化活力、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文化发展论丛》从书名来看,就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学术气象,尤其加上“湖北卷”这个地域限定,更是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地域性文化研究很感兴趣,因为在我看来,大江大河、名山大川孕育出的风土人情,远比书本上的宏大叙事来得更为鲜活真实。湖北,自古以来便是楚文化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屈原的浪漫主义诗篇,还是古代精美的青铜器、漆器,抑或是现代社会中依然活跃的戏曲、民俗,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故事。翻开这本书,我希望能够窥见湖北文化的脉络,了解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又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这本书能否触及到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能否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细节?我尤其关注作者们是如何处理史料的,是仅仅罗列史实,还是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发展规律?我对那种能够将宏观的文化理论与具体的地域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尤为欣赏,希望这本“湖北卷”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带我走进一个真实、立体、有温度的湖北文化世界,感受它独特的美学气质和精神内涵。

评分

我最近在构思一个关于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的项目,所以对《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这本书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它对湖北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探讨上。湖北戏曲资源十分丰富,楚剧、汉剧、黄梅戏(虽然起源于湖北、安徽交界,但在湖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等等,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渊源。我特别想了解,在2014年这个时间节点,这些戏曲的发展状况如何?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作者们是如何分析这些挑战的,是源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观众口味的变化,还是人才的断层?更重要的是,书中是否提及了具体的创新案例,比如如何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何改编剧目以适应时代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甚至是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如果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一些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戏曲改革案例,并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一个好的文化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关注文化如何落地生根,如何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何在这种联系中实现自身的延续和发展。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创意经济非常关注的读者,《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湖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分析。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和转化,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作者们是否对湖北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了客观的评估?例如,哪些文化产业在湖北发展得比较好,又有哪些存在瓶颈?书中是否探讨了湖北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武当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等)在文化产业化方面的潜力?对于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作者们是如何看待它们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模式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推动湖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其竞争力的思路和建议。这本书能否为湖北的文化产业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湖北作为一个省份,既有武汉这样的特大城市,也有广袤的乡村地区,这使得《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研究这种互动关系的绝佳案例。我想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们是如何看待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了辐射和同化的作用,还是乡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滋养和丰富了城市文化?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互动关系在湖北的具体体现,例如,一些传统的乡村习俗是如何在城市中得以保留或变异的?反之,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又是如何渗透到乡村的?我更感兴趣的是,在2014年这个时间点,这种互动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是否存在新的发展趋势?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区域(如沿江城市、山区乡村)文化差异和联系的比较研究,那将更有助于我理解这种复杂的文化生态。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湖北地区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购买《文化发展论丛 湖北卷(2014)》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湖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面貌的系统性介绍。湖北地处长江中游,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从古代的荆楚文化,到三国时期的烽火岁月,再到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比如那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们是如何改变我们对湖北古代文明的认知?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格局是如何影响当地文化形态的?书中的篇章是否能像一部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湖北不同时代的文化图景?我尤其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看待湖北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它是仅仅作为区域性文化存在,还是对中国整体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果书中能够有深入的挖掘和解读,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