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优势突围
定价:268.0元
售价:182.2元,便宜85.8元,折扣67
作者:徐诺金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49774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优势突围(套装共3册)》包括《优势突围(上、中、下册)》共3册。《优势突围(套装共3册)》内容包括:篇经济理论,第二篇金融理论,第三篇实践应用,第四篇对话演讲,第五篇其他杂文。《优势突围(套装共3册)》由徐诺金著。《优势突围(套装共3册)》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研究、金融事业、中国。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要增强自信,莫把优势当问题。我们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高储蓄下的高投资,以及由高投资而产生的高增长,是中国难得的机遇和优势,也是宏观经济均衡的必要条件。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的研究表明,从“二战”后到现在共有13个经济体取得了“维持25年或更长时问年均7%以上”的高增长率,其共同特征是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可惜的是,我们的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我国的高投资还有不少顾虑和错误的认识,认为消费才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优质动力,消费带来的增长才是优质的增长。对投资,尤其是过去由高投资驱动的高增长持全盘否定态度,患有严重的“恐投症”、“恐高症”,基本上是“谈投色变”、“谈高色变”。只要谈投资,很多同志就认为投资效率低、带来严重腐败、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但经济学的规律和这些年的现实实践告诉我们,消费是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是投资。过去投资过程中的问题,不是投资本身带来的,而是投资体制不完善造成的。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主体,让市场在投资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放弃投资。没有足够的投资,经济增速会下降,就业会受到影响,收入增长会放缓,消费扩大也会落空。因此,放弃投资,放弃对高增长目标的追求,是没有前途的。
中国目前还有高储蓄的优势,还有条件进行高投资。珍惜利用好目前这种转瞬即逝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中国经济仍有较快增长的潜力,根据我的简单测算,按目前我国主要部门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在80%以下,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在7.5%左右去测算,只要像欧美国家一样把产能利用率提高至85%~90%,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至少在8%~8.5%之间。只要把我国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储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我国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的关键是加快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用改革开放的精神增加制度红利,开发人口红利,形成新的中国优势。
这本书的作者在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她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宏大的理论或者艰涩的学术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我记得他/她讲了一个关于某个公司如何在行业巨头的夹缝中生存并最终壮大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却非常生动地勾勒出了“优势”的雏形——那种与众不同、难以模仿的特质。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分享他的见解,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他/她会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审视自己的处境。比如,他/她会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反思自己真正擅长什么,或者说,我们身上有哪些“别人不容易做到”的东西。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却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我们常常习惯于关注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那些已经拥有的宝贵财富。作者强调了“发现”和“培养”优势的重要性,而不是“创造”优势,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的,并非是凭空创造,而是去识别并最大化已有的潜力。
评分总的来说,《优势突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尤其是在理解“优势”的内涵和外延方面。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将优势理解为某项技能的突出,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优势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思维模式、人际交往能力、甚至是你独特的经历和视角。作者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去发掘、去放大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宝贵特质。书中提供的那些具体的方法和案例,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去审视自己的定位,去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为自己进行一次深入的“优势盘点”,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把握。我感觉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追求一些“热门”的技能,而是开始更加专注于发展那些真正属于我的、能够让我脱颖而出的“优势”。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积极,它让我感受到一种被赋能的感觉,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优势”,在各种竞争中实现真正的“突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优势突围》,但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内容并没有特别清晰的预期。书名本身带有一种向前冲、打破僵局的意味,让人联想到商业竞争中的战略决策,或者个人成长中寻求突破的动力。我个人平时就对这类能够激发思考、提供新视角的书籍比较感兴趣,所以这本书很快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拿到手后,我翻看了目录,发现它似乎涵盖了一些关于创新、思维模式以及如何识别和利用自身优势的方面。这些主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因为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无疑是增强竞争力和实现个人目标的关键。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是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论,能够帮助我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比较简洁大方,传递出一种专业和可靠的感觉,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也多了一份期待。总而言之,带着一种略带好奇和希望的心情,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启发和指引。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思维定势”的剖析深深吸引。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那些阻碍我们突破的固定思维模式描述得淋漓尽致。他/她举了一些例子,说明了即使拥有客观的优势,但如果思维方式僵化,依然会错失良机。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确实有过因为过于保守或者墨守成规而错失一些机会的时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并且意识到,所谓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能力层面,更体现在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做出决策的那个“内功”上。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分析,他/她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打破思维的牢笼。这些练习需要我们主动去参与,去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脑海中。我尝试了其中一些,发现它们确实能够帮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并且逐渐培养出一种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思维。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突围”往往是从内心开始的。
评分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其中对于“协同效应”的阐述。作者不仅仅关注个体的优势,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将不同的优势进行巧妙的组合,从而产生出1+1大于2的效果。他/她用了很多实际的案例来证明这一点,比如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或者团队成员之间优势的互补。这些案例都非常有说服力,让我看到了“优势”在集体层面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稀缺性”和“独特性”的论述。他/她指出,越是稀缺且独特的东西,其价值也就越高。因此,识别出自己以及团队中那些“不易被模仿”的特质,并加以最大化,是实现“优势突围”的关键。这让我开始思考,在我的工作团队中,我们有哪些彼此独立又可以相互支撑的优势,如何能够将它们更好地整合起来,发挥出更大的协同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和发挥集体优势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