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新 风险 保障: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
:55.00元
售价:37.4元,便宜17.6元,折扣68
作者:何德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09737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世界范围内,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一积极进步和重要进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然而,源于追求利润或规避监管的金融创新,又往往与金融风险相伴而生。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就成为中国金融发展之重要关切。由此,阐释创新,解构风险,保障安全成为本书的逻辑主线。《创新风险保障--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由何德旭、张军洲等所著,《创新风险保障--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沿着这条路径切入,宏观、中观、微观融于一体,规范、实证研究相辅相成,定性、定量分析互相支撑,对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体系的构建发表精辟见解。
《创新风险保障--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由何德旭、张军洲等所著,以理论脉络和知识发展方式为依凭,从两个向度展开对中国金融稳定及安全问题的思考:在国际向度上,我们以经济学人的视角,探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演进历程,基于对历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反思,描摹西方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在金融监管体系、货币政策、职能重构等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挖掘其蕴涵的改革理念与研究思潮;在国内向度上,我们根植中国现实,在构建及测度中国金融稳定与安全指数的基础上,从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货币政策选择、金融安全网设计、金融市场结构、职能及行为诸方面,探讨如何在由西方所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秩序中捍卫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与安全。
目录
绪言 中国金融体系的变迁
0.1 中国金融体系的变迁脉络
0.2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0.3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上 篇 中国金融寻求创新发展之路
1 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1.1 中国银行业发展概况
1.2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
2 社区银行的包容性创新发展
2.1 社区银行界说
2.2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农村金融供求失衡
2.3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根源
2.4 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及农村金融供给
2.5 结论与启示
3 信贷技术创新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3.1 政策环境、金融结构与信贷技术: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因果链的一般分析
3.2 中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基于信贷可获性因果链的分析
3.3 提高中国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4 以社会责任为诉求的金融创新及其品牌资产
4.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附录:金融服务创新的营销学
中 篇 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5 中国货币安全的隐患与风险
5.1 货币对内安全:经济超货币化、通货膨胀与房地产泡沫
5.2 货币对外安全:货币错配、资本外逃与汇率贬值预期
5.3 维护中国货币安全的对策建议
6 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风险解析
6.1 相关文献
6.2 金融中心风险的新形态
6.3 金融中心风险的传染特征
6.4 构建防范金融中心风险的金融安全框架
7 环境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及其治理
7.1 环境金融:内涵与外延
7.2 环境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风险
7.3 环境金融风险的肇因
7.4 环境金融风险的治理
8 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羊群行为:成因、隐患及对策
8.1 信贷羊群行为:表现及隐患
8.2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羊群行为的成因
8.3 弱化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羊群行为的若干对策建议
9 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中的风险:挑战与对策
9.1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9.2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风险防范尝试:以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为例
9.3 中小商业银行防范快速发展中风险的策略
10 财政视阈的信贷资金配置的低效率风险
10.1 文献回顾、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说
10.2 研究设计
10.3 实证结果与分析
10.4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下 篇 中国金融发展的安全保障机制
11 金融风险预警的国外实践与理论框架设计
11.1 相关的文献回顾
11.2 各国中央银行的实践
11.3 新的金融风险预警框架
11.4 结论
12 中国金融安全指标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12.1 相关研究
12.2 中国金融安全指标的选取和构建
12.3 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测算
12.4 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综合评价
13 基于金融稳定的金融审计
13.1 金融稳定的内涵与金融稳定框架
13.2 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
13.3 金融审计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13.4 金融稳定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5 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审计对策与措施
14 后贷款人制度的建设与金融安全
14.1 谁来充当后贷款人
14.2 后贷款人的制度规则
14.3 后贷款人制度中的道德风险
14.4 中国后贷款人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4.5 完善中国后贷款人制度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创新、风险、保障: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金融体系如同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需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创新),同时又要抵御各种疾病(风险),并通过强大的免疫系统(保障)来维持健康与活力。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创新”的定义是否涵盖了金融业态的革新,例如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以及这些创新是如何被纳入风险评估和保障体系的。对于“风险”,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金融风险的演变轨迹,特别是中国金融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重大风险事件,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而“保障”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深度解析,包括其制度设计、执行机制以及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作用。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新的理念或框架,来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韧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读者理解在瞬息万变的全球金融环境中,中国是如何构建并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长远战略的。
评分“保障”这个词,在书名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暗示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应对金融风险的策略和框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世界经济都至关重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显得尤为迫切。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中国在金融监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积累的经验。这可能包括对“影子银行”的整治,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控,以及如何在高杠杆环境下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健。书中对于“风险”的界定,我期待能看到其具体化和层次化。是侧重于宏观审慎监管,还是微观的风险管理?是关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还是更为复杂的交叉风险?我猜想,书的论述会围绕着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预警、化解和抵御各类金融风险的全面保障体系展开。它可能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监管工具和政策建议,例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流动性覆盖率的设定,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等。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中国如何在全球金融格局日益复杂和动荡的背景下,守护好自己的金融安全。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着实吸引人——《创新、风险、保障: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初拿到这本书,脑海中便浮现出诸多与此相关的思考。金融的创新,如同水流的奔腾,总能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正如河流可能泛滥成灾,金融创新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从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到数字货币的兴起,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扩张,每一次创新浪潮都伴随着对现有监管体系的挑战,以及对潜在系统性风险的担忧。那些看似巧妙的金融工具,一旦脱离了审慎的监管,便可能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书中对于“创新”的探讨,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案例,分析其驱动因素,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创新与风险之间动态平衡的演变过程。它或许会触及如何在新技术驱动下,平衡金融效率与稳定性的议题,例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既能提高效率,也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创新背后,隐藏着哪些微观层面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又是如何累积并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
评分从“中国金融发展安全观”这个角度切入,我预感这本书会深入探讨金融发展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金融的繁荣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然而,不安全的金融体系,则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书中对于“安全观”的阐释,我好奇它是否会超越传统的风险控制范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例如,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如何防范外部势力利用金融工具对中国施加压力,以及如何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自身利益。这本书或许会触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安全考量,以及在金融科技时代,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金融基础设施。我期待能看到对中国金融发展中长期战略的解读,以及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来增强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书中关于“保障”的论述,我猜想也会涵盖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从而服务于国家整体的安全与稳定。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暗示着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逻辑: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推动金融发展,同时又要审慎地识别和管理创新带来的风险,最终目标是构建起坚实的保障体系,实现可持续和安全的金融增长。我希望书中对“创新”的讨论,不仅仅是列举一些金融产品的更新换代,而是能深入剖析驱动中国金融创新的深层原因,例如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导向等等。并且,在“风险”的章节,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对不同类型风险的细致分类和深入分析,例如系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外部冲击风险等,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传导的。书中关于“保障”的论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在监管政策上如何更加前瞻性地应对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如何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在国际合作中如何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我总觉得,金融的本质是一种信任的传递,而信任的基石,便是稳健与安全,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这一核心要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