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産品工藝(第2版)

電子産品工藝(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龍立欽,範澤良 著
圖書標籤:
  • 電子産品
  • 工藝
  • 製造
  • 電子工程
  • 技術
  • 工業設計
  • SMT
  • PCB
  • 焊接
  • 質量控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054136
商品編碼:2969404814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産品工藝(第2版)

定價:19.60元

售價:13.3元,便宜6.3元,摺扣67

作者:龍立欽,範澤良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210541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電子類中等專業學校專業課教材,內容包括電子材料,電子元器件,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焊接工藝,電子産品裝配工藝,錶麵組裝技術,電子産品調試工藝等。並利用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機進行裝調實例介紹。
本書突齣理論聯係實際,著重介紹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強調內容實用性、針對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和實際操作能力,內容敘述力求深入淺齣、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內容編排力求簡潔明快、形式新穎、目標明確。
為瞭方便教師教學,本書還配有電子教學參考資料包(包括教學指南、電子教案和習題答案),詳

目錄

章 電子材料
 1.1 導電材料
  1.1.1 導電材料的特性
  1.1.2 高電導材料
  1.1.3 高電阻材料
  1.1.4 導綫
  1.1.5 焊接材料
  1.1.6 敷銅闆
 1.2 絕緣材料
  1.2.1 絕緣材料的特性
  1.2.2 有機絕緣材料
  1.2.3 無機絕緣材料
 1.3 磁性材料
  1.3.1 磁性材料的特性
  1.3.2 軟磁材料
  1.3.3 硬磁材料
  本章小結
  習題1
第2章 電子元器件
2.1 電阻器
  2.1.1 固定電阻器
  2.1.2 可變電阻器
  2.1.3 敏感電阻器
 2.2 電容器
  2.2.1 固定電容器
  2.2.2 可變電容器
 2.3 電感器
  2.3.1 電感綫圈
  2.3.2 變壓器
2.4 半導體器件
  2.4.1 半導體器件的命名方法
  2.4.2 半導體二極管
  2.4.3 半導體三極管
  2.4.4 集成電路
 2.5 錶麵組裝元器件
  2.5.1 錶麵組裝元器件的特點
  2.5.2 無源元件(SMC)
  2.5.3 有源器件(SMD)
 2.6 其他常用器件
  2.6.1 壓電器件
  2.6.2 電聲器件
  本章小結
  習題2
  實訓項目:電子元器件的檢測
第3章 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
 3.1 印製電路闆(PCB)設計基礎
  3.1.1 印製電路的基本概念
  3.1.2 印製焊盤
  3.1.3 印製導綫
 3.2 印製電路的設計
  3.2.1 PCB設計流程
  3.2.2 PCB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3.2.3 計算機輔助設計介紹
 3.3 印製電路闆的製作工藝
  3.3.1 印製電路闆原版底圖的製作
  3.3.2 印製電路闆的印製
  3.3.3 印製電路闆的蝕刻與加工
  3.3.4 印製電路闆質量檢驗
 3.4 印製電路闆的手工製作、
  3.4.1 塗漆法
  3.4.2 貼圖法
  3.4.3 刀刻法
  3.4.4 感光法
  3.4.5 熱轉印法
  本章小結
  習題3
  實訓項目:印製電路闆的手工製作
第4章 焊接技術
4.1 焊接基礎知識
  4.1.1 焊接的分類及特點
  4.1.2 焊接機理
  4.1.3 锡焊的必要條件
4.2 手工焊接技術
  4.2.1 焊接工具
  4.2.2 手工焊接方法
  4.2.3 無锡焊接方法
4.3 自動焊接技術
……
第5章 裝配準備工藝
第6章 電子産品裝配工藝
第7章 錶麵組裝技術(SMT)
第8章 電子産品調試工藝
第9章 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機裝調實例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現代電子器件:設計、製造與應用》 第一章:電子材料的奧秘 本章將深入探討構成現代電子産品基石的各類材料。我們將從半導體材料的晶體結構、能帶理論入手,重點闡述矽、鍺以及砷化鎵等主流半導體材料的特性、製備工藝以及它們在集成電路製造中的核心作用。此外,還將介紹用於導電、絕緣和磁性的金屬、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剖析它們的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不同電子器件中的具體應用。讀者將瞭解到如何根據器件的要求選擇閤適的電子材料,並理解材料科學的最新進展如何推動電子技術的革新。 1.1 半導體材料:電子世界的靈魂 1.1.1 晶體結構與能帶理論: 詳解不同半導體材料(如矽、鍺、III-V族化閤物)的晶體結構,如金剛石立方結構。深入闡述能帶理論,包括價帶、導帶、禁帶寬度,以及本徵半導體和雜質半導體的導電機製。 1.1.2 主流半導體材料的特性與製備: 矽 (Si): 詳細介紹矽的物理化學性質,如高熔點、化學穩定性、良好的氧化性能。深入探討矽晶體生長技術,包括直拉法 (Czochralski method) 和區域熔融法 (Float-zone method),以及晶圓製備工藝(切割、研磨、拋光)。 鍺 (Ge): 介紹鍺的特性,如較低的禁帶寬度,以及其在早期半導體技術中的應用和當前在高頻器件中的潛力。 III-V族化閤物半導體 (如 GaAs, GaN): 闡述砷化鎵、氮化鎵等化閤物半導體的優越性能,如高電子遷移率、直接帶隙,以及它們在高速通信、光電器件(LED, 激光器)中的關鍵作用。介紹其製備工藝,如MOCVD (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 和MBE (分子束外延)。 1.1.3 雜質與摻雜技術: 詳細講解雜質對半導體導電性能的影響,包括n型摻雜(如磷、砷)和p型摻雜(如硼、鎵)。深入分析摻雜的工藝過程,如擴散、離子注入,以及摻雜濃度和分布對器件性能的影響。 1.1.4 其他新興半導體材料: 簡要介紹寬禁帶半導體(如SiC, GaN)在高溫、高功率器件領域的應用前景,以及量子點、二維材料(如石墨烯、MoS2)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的潛在機遇。 1.2 金屬材料:連接與導電的橋梁 1.2.1 導電金屬: 介紹銅 (Cu)、鋁 (Al)、金 (Au)、銀 (Ag) 等作為導電材料的特性,包括電阻率、延展性、抗腐蝕性。分析它們在導綫、連接器、印刷電路闆 (PCB) 上的應用,以及錶麵處理技術(如鍍金、鍍鎳)對性能的影響。 1.2.2 磁性材料: 探討鐵氧體、永磁閤金等磁性材料在存儲器件、傳感器、電機中的應用。介紹磁疇、磁化強度等基本概念。 1.2.3 焊料與閤金: 介紹各種焊料閤金(如Sn-Pb, Sn-Ag-Cu)的熔點、流動性、潤濕性,以及在電子組裝中的重要性。 1.3 絕緣材料:隔離與保護的屏障 1.3.1 陶瓷絕緣體: 介紹氧化鋁 (Al2O3)、氮化鋁 (AlN) 等陶瓷材料的優異絕緣性能、耐高溫性和良好的熱導性,以及它們在基闆、封裝中的應用。 1.3.2 高分子絕緣材料: 講解聚閤物(如環氧樹脂、聚酰亞胺、聚四氟乙烯)的絕緣性能、柔韌性、耐化學腐蝕性,以及它們在電綫電纜絕緣層、PCB基材、灌封材料中的廣泛應用。 1.3.3 玻璃與雲母: 介紹玻璃和雲母在電子器件中的絕緣和結構支撐作用。 1.4 功能材料:賦予器件特殊能力 1.4.1 壓電材料: 討論壓電晶體(如石英、鋯鈦酸鉛 - PZT)在傳感器、執行器、諧振器中的應用,以及正負壓電效應。 1.4.2 熱敏材料: 介紹熱敏電阻(如NTC, PTC)在溫度測量、過載保護等方麵的應用。 1.4.3 光電材料: 講解光敏電阻、光電二極管、LED等材料的光電轉換特性,以及它們在光傳感器、顯示器件中的應用。 第二章:半導體器件基礎 本章將聚焦於構成現代電子設備核心的半導體器件,從最基本的PN結原理齣發,逐步深入介紹二極管、三極管、場效應晶體管等關鍵器件的結構、工作原理、製造工藝以及在實際電路中的應用。我們將詳細剖析不同類型半導體器件的特性麯綫,理解其電學行為,並為後續復雜電路的設計奠定堅實基礎。 2.1 PN結及其應用 2.1.1 PN結的形成與電特性: 詳細闡述P型和N型半導體結閤形成PN結的過程,包括載流子擴散、內建電場、耗盡層。分析PN結在零偏、正偏、反偏下的電學特性,理解其單嚮導電性。 2.1.2 齊納二極管與穩壓二極管: 介紹齊納擊穿和雪崩擊穿現象,以及齊納二極管在穩壓電路中的應用。 2.1.3 光電二極管與發光二極管 (LED): 講解光電二極管的光電轉換原理,以及LED的發光機理,包括不同材料和結構的LED及其發光顔色。 2.2 雙極結型晶體管 (BJT) 2.2.1 BJT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詳細介紹NPN型和PNP型BJT的結構,包括發射區、基區、集電區。深入剖析BJT的放大區、飽和區、截止區工作原理,理解電流控製電壓的特性。 2.2.2 BJT的電學參數與模型: 介紹BJT的關鍵參數,如電流增益 (β)、跨導 (gm)。介紹Ebers-Moll模型和混閤π模型等電路模型。 2.2.3 BJT的製造工藝: 簡述擴散、光刻、離子注入等用於製造BJT的工藝步驟。 2.3 場效應晶體管 (FET) 2.3.1 結型場效應晶體管 (JFET): 介紹JFET的結構(P溝道和N溝道),以及柵極電壓控製溝道導電性的原理。 2.3.2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 (MOSFET): MOSFET的結構與原理: 詳細闡述增強型和耗盡型N溝道、P溝道MOSFET的結構,包括源極、漏極、柵極、襯底。深入分析柵極電壓如何形成或改變導電溝道,以及MOSFET的漏極電流與柵極電壓的關係。 MOSFET的電學參數與模型: 介紹MOSFET的關鍵參數,如閾值電壓 (Vt)、跨導 (gm)、輸齣電阻 (rds)。介紹其電路模型。 MOSFET在集成電路中的應用: 重點介紹MOSFET作為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的基礎,以及其在數字邏輯門、存儲器等集成電路中的核心地位。 2.4 特殊半導體器件 2.4.1 達林頓管: 介紹兩個BJT級聯形成的達林頓管,以及其高電流增益的特性。 2.4.2 功率晶體管: 講解用於大功率應用的BJT和MOSFET(如IGBT、Power MOSFET)的結構特點和工作優勢。 2.4.3 集成電路 (IC) 簡介: 簡要介紹IC的基本概念,包括微處理器、存儲器等。 第三章:集成電路製造工藝 本章將揭示現代電子産品之所以小型化、高性能化的核心秘密——集成電路 (IC) 的製造過程。我們將從矽晶圓的製備齣發,詳細介紹光刻、刻蝕、薄膜沉積、摻雜等一係列精密而復雜的核心工藝步驟。讀者將深入瞭解如何將數以億計的晶體管和其他電子元件微縮到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上,並理解每一個工藝環節對最終芯片性能的影響。 3.1 矽晶圓的製備 3.1.1 單晶矽的生長: 詳細介紹直拉法 (Czochralski method) 的工藝流程,包括晶種的選擇、坩堝的材料、溫度控製、拉晶速度,以及生長齣高質量、大直徑的單晶矽棒。 3.1.2 晶圓的加工: 介紹矽棒的切割、研磨、化學機械拋光 (CMP) 等步驟,以獲得具有納米級平整度的薄矽片(晶圓)。 3.2 核心工藝流程 3.2.1 光刻 (Photolithography): 光刻的基本原理: 詳細講解光刻作為微電子製造中最關鍵的圖形轉移技術。介紹掩模版 (Mask/Reticle) 的作用,以及光刻膠 (Photoresist) 的感光原理(正性和負性光刻膠)。 接觸式、接近式與投影式光刻: 介紹不同光刻技術的區彆與優缺點,重點闡述現代投影式光刻(步進式光刻機、掃描式光刻機)在實現高精度圖形轉移中的關鍵作用。 深紫外光 (DUV) 和極紫外光 (EUV) 光刻: 介紹先進光刻技術,如使用193nm DUV光以及未來的EUV光,以實現更小的特徵尺寸。 3.2.2 刻蝕 (Etching): 乾法刻蝕: 詳細介紹等離子體刻蝕(如反應離子刻蝕 - RIE)的原理,包括自由基的産生、轟擊作用,以及其高選擇性、高各嚮異性特點。 濕法刻蝕: 介紹使用化學溶液進行刻蝕,分析其各嚮同性特點,以及在某些特定工藝中的應用。 3.2.3 薄膜沉積 (Thin Film Deposition): 物理氣相沉積 (PVD): 濺射 (Sputtering): 講解濺射的工作原理,包括靶材、離子源、基闆,以及其在金屬薄膜和介質薄膜沉積中的應用。 蒸發 (Evaporation): 介紹電阻加熱蒸發和電子束蒸發,分析其優缺點。 化學氣相沉積 (CVD): 低壓化學氣相沉積 (LPCVD): 介紹其在沉積多晶矽、氮化矽、二氧化矽等薄膜中的應用。 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 (PECVD): 講解PECVD在較低溫度下沉積薄膜的技術,以及其在多層互連和封裝中的重要性。 原子層沉積 (ALD): 介紹ALD技術,強調其原子級的精確控製和優異的保形性。 3.2.4 摻雜 (Doping): 擴散 (Diffusion): 詳細介紹高溫擴散工藝,以及其在引入雜質形成PN結中的作用。 離子注入 (Ion Implantation): 講解離子注入的原理,包括離子源、加速器、注入能量和劑量控製,分析其精確、可控的特點。 退火 (Annealing): 介紹退火在激活注入的雜質、修復晶格損傷以及促進薄膜重結晶等方麵的作用。 3.3 互連與封裝 3.3.1 金屬互連: 介紹多層金屬互連技術,如使用銅或鋁作為導綫,以及絕緣層(如SiO2, Low-k介質)的介電材料。 3.3.2 芯片封裝: 介紹芯片封裝的目的(保護、散熱、電氣連接),以及常見的封裝類型,如DIP, SOP, QFP, BGA等。 第四章:錶麵貼裝技術 (SMT) 與電子組裝 本章將聚焦於現代電子産品生産的核心環節——電子組裝,尤其是廣泛應用的錶麵貼裝技術 (SMT)。我們將深入剖析SMT的工藝流程,包括元器件的選擇、PCB的設計與製造、貼裝機的操作、迴流焊的原理以及AOI/ICT等檢測技術。讀者將理解如何將成韆上萬個微小電子元器件精確、高效地焊接在印刷電路闆上,從而構成完整的電子産品。 4.1 印刷電路闆 (PCB) 的設計與製造 4.1.1 PCB的基本結構與類型: 介紹單層、雙層、多層PCB的結構,以及剛性、柔性、剛撓結閤PCB的特點。 4.1.2 PCB設計軟件與流程: 簡述PCB設計軟件(如Altium Designer, Cadence Allegro)的功能,包括原理圖設計、PCB布局布綫、DRC (設計規則檢查)。 4.1.3 PCB製造工藝: 介紹PCB製造的關鍵步驟,如圖形轉移(光刻)、鑽孔、電鍍、阻焊層、絲印字符等。 4.2 錶麵貼裝元器件 (SMD) 4.2.1 SMD的分類與特點: 介紹電阻、電容、IC等不同類型的SMD,以及它們的封裝形式(如0402, 0603, SOT, SOIC, QFP, BGA)。 4.2.2 元器件選型原則: 講解在SMT組裝中選擇元器件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如電氣性能、尺寸、成本、可靠性。 4.3 SMT生産綫工藝流程 4.3.1 锡膏印刷: 詳細介紹锡膏印刷機的原理,包括颳刀、模闆、锡膏的組成與特性,以及印刷質量對後續焊接的影響。 4.3.2 貼裝機 (Pick-and-Place Machine): 介紹SMT貼裝機的結構與工作原理,包括吸嘴、料站、視覺定位係統,以及其高速度、高精度的特點。 4.3.3 迴流焊 (Reflow Soldering): 迴流焊的原理: 深入分析迴流焊的工作過程,包括預熱區、浸潤區、迴流區、冷卻區。講解溫度麯綫對焊接質量的重要性。 迴流焊設備的類型: 介紹強製熱風迴流焊爐、紅外迴流焊爐等。 4.3.4 波峰焊 (Wave Soldering): 介紹波峰焊在通孔元器件焊接中的應用,以及波峰的形成和焊接過程。 4.4 SMT過程中的質量控製 4.4.1 目視檢查 (Visual Inspection): 介紹人工目視檢查的基本要求和常見缺陷。 4.4.2 自動光學檢測 (AOI): 講解AOI設備的工作原理,如何利用圖像處理技術檢測焊接缺陷、元器件錯位等。 4.4.3 在綫測試 (ICT - In-Circuit Test): 介紹ICT設備,如何通過探針接觸PCB上的測試點,對元器件的電氣參數和連接進行測試。 4.4.4 功能測試 (Functional Test): 講解對組裝完成的電路闆進行功能驗證,以確保其滿足設計要求。 4.5 返修與可靠性 4.5.1 SMT返修技術: 介紹熱風返修颱、紅外返修站等返修設備的使用。 4.5.2 SMT工藝的可靠性分析: 討論影響SMT焊接可靠性的因素,如焊料閤金、PCB錶麵處理、元器件質量、工藝參數控製。 第五章:電子産品的可靠性與測試 本章將探討電子産品從設計、製造到最終交付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可靠性工程。我們將深入分析導緻電子産品失效的各種因素,包括環境應力、材料老化、設計缺陷等。同時,將詳細介紹多種關鍵的測試方法和技術,如環境測試、加速壽命測試、電性能測試等,以確保産品在各種復雜工況下都能穩定可靠地工作,並滿足用戶期望。 5.1 電子産品失效分析 5.1.1 失效模式與失效機理: 詳細介紹常見的失效模式,如開路、短路、參數漂移、物理損壞,以及與其相關的失效機理,如疲勞、腐蝕、熱應力、電應力、輻射效應。 5.1.2 失效分析方法: 介紹失效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初步檢查、非破壞性測試、破壞性測試,以及如掃描電鏡 (SEM)、能譜儀 (EDS)、X射綫成像等高級分析手段。 5.2 可靠性設計原則 5.2.1 冗餘設計: 介紹不同級彆的冗餘(如冷冗餘、熱冗餘、動態冗餘),以及如何通過增加備用單元來提高係統可靠性。 5.2.2 降額設計: 講解在設計中如何通過降低元器件的工作應力(如電壓、電流、功率、溫度)來延長其使用壽命。 5.2.3 選用高可靠性元器件: 強調選擇經過嚴格篩選和認證的高可靠性元器件的重要性。 5.2.4 考慮環境因素: 分析溫度、濕度、振動、衝擊、電磁乾擾 (EMI) 等環境因素對電子産品可靠性的影響,並在設計中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5.3 可靠性測試技術 5.3.1 環境測試: 高低溫循環試驗: 詳細介紹不同溫度範圍和循環次數的測試要求,以及其對材料熱膨脹、收縮、焊點應力等的影響。 濕熱試驗: 講解恒定濕熱和交變濕熱試驗,以及其對元器件封裝、PCB腐蝕等的影響。 振動和衝擊試驗: 介紹正弦振動、隨機振動和衝擊試驗,模擬産品在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機械應力。 5.3.2 加速壽命測試 (ALT): ALT的基本原理: 講解如何通過提高工作應力(如電壓、溫度)來加速産品的失效過程,從而在短時間內預測産品的長期可靠性。 模型與方法: 介紹常用的加速壽命模型,如阿倫尼烏斯模型 (Arrhenius Model)、Eyring模型等。 5.3.3 電性能測試: 靜態參數測試: 測量元器件和電路在穩態下的電氣參數。 動態參數測試: 測量電路在信號變化時的響應特性,如時序、上升/下降時間。 5.3.4 燒機試驗 (Burn-in Test): 介紹通過在特定條件下(如高溫、加電)連續運行一段時間,以剔除早期失效産品的過程。 5.3.5 EMC(電磁兼容性)測試: 輻射騷擾測試: 測量産品自身産生的電磁輻射是否符閤標準。 敏感性測試: 測量産品在外部電磁乾擾下的抗乾擾能力。 5.4 可靠性數據分析與管理 5.4.1 可靠性指標: 介紹MTBF (平均無故障時間)、失效率 (Failure Rate) 等關鍵可靠性指標的定義和計算方法。 5.4.2 威布爾分布 (Weibull Distribution): 介紹如何使用威布爾分布來分析和預測産品的壽命和可靠性。 5.4.3 可靠性增長分析: 講解在産品開發過程中,如何通過持續的測試和改進來提高産品的可靠性。 第六章:電子産品的結構設計與散熱 本章將深入探討電子産品的結構設計,從外殼的材料選擇、工業造型,到內部元器件的布局、連接器的選擇,以及PCB的固定方式,都將一一詳述。更重要的是,本章將重點關注電子産品中至關重要的散熱設計,分析熱量産生的來源、傳遞途徑,並介紹各種有效的散熱技術,如自然對流、強製風冷、熱管、液冷等,以確保電子産品在高效運行時保持適宜的溫度,從而保證其穩定性和壽命。 6.1 電子産品外殼設計 6.1.1 外殼材料選擇: 介紹ABS、PC、鋁閤金、鋼闆等常見外殼材料的特性、加工工藝、成本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選擇依據(如耐衝擊性、阻燃性、導電性)。 6.1.2 工業造型與人機工程學: 探討電子産品外觀設計的原則,包括美學、功能性、易用性,以及符閤人機工程學的考慮,如按鍵布局、顯示屏可視性。 6.1.3 外殼結構設計: 介紹卡扣連接、螺釘連接、一體成型等結構固定方式,以及開孔(如散熱孔、接口孔)的設計要點。 6.2 內部結構與元器件布局 6.2.1 PCB的固定與支撐: 介紹PCB闆的安裝方式,如螺釘固定、支架支撐、PCB嵌入等,以及如何防止PCB變形和損壞。 6.2.2 元器件的布局原則: 探討元器件在PCB上的布局原則,如信號隔離、熱源集中管理、重心均衡、便於維修等。 6.2.3 連接器與綫纜管理: 介紹各種類型連接器(如USB、HDMI、電源接口)的選擇、安裝,以及綫纜的固定、束縛和管理,以避免乾擾和損壞。 6.2.4 防震與減震設計: 介紹使用減震墊、懸浮結構等技術,以提高産品在振動環境下的可靠性。 6.3 散熱設計原理與技術 6.3.1 熱量産生的來源: 分析電子元器件(如CPU、GPU、電源芯片、功率管)在工作時産生的焦耳熱,以及PCB闆和連接綫纜的電阻發熱。 6.3.2 熱量傳遞方式: 傳導 (Conduction): 解釋熱量通過固體材料傳遞的原理,如PCB闆、金屬機殼、散熱器之間的熱傳導。 對流 (Convection): 介紹自然對流(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和強製對流(風扇驅動空氣流動)在散熱中的作用。 輻射 (Radiation): 講解物體錶麵通過電磁波散熱的原理。 6.3.3 常見的散熱技術: 自然散熱: 增加散熱麵積: 通過設計散熱片、紋理等來增加錶麵積,提高自然對流和輻射散熱效率。 選擇高導熱材料: 使用導熱性好的材料製作機殼或內部支撐結構。 強製風冷散熱: 風扇 (Fan): 介紹不同類型風扇(如軸流、離心)的特點,以及風扇的選型、安裝位置和氣流路徑設計。 散熱器 (Heatsink): 詳細介紹各種形狀和材料(如鋁、銅)的散熱器,以及其與發熱器件的接觸設計(如導熱膏、導熱墊)。 熱管 (Heat Pipe) 散熱: 介紹熱管的工作原理,包括蒸發、傳輸、冷凝,以及其高效的傳熱能力。 液冷散熱 (Liquid Cooling): 水冷散熱: 講解水泵、散熱排、水管組成的閉環係統,以及其在高功率設備中的應用。 相變冷卻: 簡要介紹利用物質相變(如蒸發)進行散熱的技術。 6.3.4 散熱設計流程與仿真: 熱設計目標設定: 確定關鍵元器件和整體係統的最高允許溫度。 熱平衡分析: 估算熱量産生與散失之間的平衡。 熱仿真分析 (Thermal Simulation): 介紹使用CFD(計算流體動力學)軟件進行熱仿真,預測溫度分布,優化設計。 6.3.5 考慮其他因素: 噪聲控製: 風冷散熱産生的噪聲是重要考量,需優化風扇轉速和氣流路徑。 功耗: 散熱係統本身的功耗也需要納入考慮。 維護與清潔: 散熱器和風扇的清潔維護方便性。 第七章:電子産品的電磁兼容性 (EMC) 本章將深入探討電子産品運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電磁兼容性 (EMC)。我們將分析電子産品可能産生的電磁乾擾 (EMI) 來源,以及對外部電磁乾擾的敏感性。通過講解EMC的基本原理,我們將重點介紹多種有效的EMC設計技術,包括屏蔽、濾波、接地、PCB布局優化等,以及相關的測試標準和方法,以確保電子産品能夠和諧共存,不互相乾擾,並符閤法規要求。 7.1 EMC的基本概念 7.1.1 電磁乾擾 (EMI -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解釋EMI的定義,即任何會降低電子設備性能的電磁現象。 7.1.2 電磁敏感性 (EMS -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解釋EMS的定義,即電子設備在麵臨外部電磁騷擾時,其性能下降或發生故障的程度。 7.1.3 EMC的目標: 確保電子設備不會對其他設備産生不可接受的乾擾(發射),並且能夠抵抗一定水平的外部電磁乾擾(抗擾度)。 7.2 EMI的産生源 7.2.1 信號的輻射: 高頻信號: 數字電路中的快速開關信號、高頻振蕩器。 電流環路: PCB上的信號迴路、電源迴路、電纜的閉閤迴路。 天綫效應: 裸露的電纜、PCB走綫、金屬外殼可能起到天綫的作用。 7.2.2 傳導乾擾: 電源綫傳導: 開關電源産生的噪聲通過電源綫傳播。 信號綫傳導: 高頻信號通過信號綫傳播到其他設備。 7.2.3 瞬態乾擾: 如開關切換、雷擊感應等引起的短暫高強度電磁脈衝。 7.3 EMC設計技術 7.3.1 屏蔽 (Shielding): 屏蔽原理: 利用導電材料(如金屬外殼、屏蔽罩、屏蔽電纜)形成法拉第籠,阻擋電磁波的穿透。 屏蔽設計: 關鍵在於屏蔽體的連續性、接地的良好性、縫隙和孔洞的處理(如使用濾波連接器、導電襯墊)。 7.3.2 濾波 (Filtering): 濾波原理: 利用電感、電容、電阻等元件組成的電路,衰減特定頻率範圍內的電磁乾擾。 電源濾波: 在電源綫路上安裝LC濾波器,抑製共模和差模噪聲。 信號濾波: 對高頻信號進行衰減或整形。 共模扼流圈 (Common Mode Choke): 用於抑製電源綫上的共模噪聲。 7.3.3 接地 (Grounding): 良好的接地是EMC設計的關鍵: 建立低阻抗的接地路徑,將噪聲電流導嚮大地,避免形成乾擾迴路。 單點接地、多點接地、混閤接地: 根據具體應用選擇閤適的接地方式。 數字地與模擬地的隔離: 在某些敏感電路中,需要將數字地和模擬地進行適當隔離。 7.3.4 PCB布局與布綫優化: 縮短信號迴路: 盡量使信號的返迴路徑緊貼信號路徑,減小迴路麵積。 閤理布局: 將敏感元器件遠離噪聲源,高速信號遠離I/O接口。 地平麵 (Ground Plane) 的使用: 利用連續的地平麵作為信號的返迴路徑,提高信號完整性和EMC性能。 電源完整性: 采用旁路電容,確保電源的穩定。 串擾 (Crosstalk) 的抑製: 控製相鄰走綫之間的距離和耦閤。 7.3.5 元器件的選擇: 低EMI元器件: 選擇低功耗、低噪聲的開關器件。 濾波元器件: 選擇閤適的濾波電容、電感。 7.3.6 電纜與連接器: 屏蔽電纜: 使用帶屏蔽層的電纜,並確保屏蔽層與機殼良好接地。 濾波連接器: 對於穿過屏蔽體的接口,使用濾波連接器。 7.4 EMC測試 7.4.1 發射測試 (Emission Testing): 輻射發射測試: 在電波暗室或開闊場地,使用天綫測量産品輻射齣的電磁能量。 傳導發射測試: 使用人工電源網絡 (LISN) 測量産品在電源綫和信號綫上産生的傳導噪聲。 7.4.2 抗擾度測試 (Immunity Testing): 靜電放電 (ESD) 抗擾度測試: 模擬人體或物體放電對産品的影響。 電快速瞬變脈衝 (EFT) 抗擾度測試: 模擬開關切換等産生的瞬變脈衝對産品的影響。 浪湧 (Surge) 抗擾度測試: 模擬雷擊或電源係統故障引起的浪湧衝擊。 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測試: 使用電波暗室和信號發生器,模擬外部射頻電磁場對産品的影響。 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變化抗擾度測試: 模擬電源電壓波動對産品的影響。 7.4.3 EMC標準: 介紹主要的EMC標準,如CISPR係列、FCC Part 15、IEC 61000係列等。 第八章:電子産品組裝過程中的質量控製與檢測 本章將深入探討電子産品從元器件到成品輸齣的整個組裝生産綫上的質量控製體係。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關鍵的檢測手段和技術,包括生産過程中的在綫檢測 (In-Line Inspection)、齣廠前的成品檢測 (Final Inspection),以及對生産工藝參數的監控。通過對這些質量控製環節的深入理解,讀者將明白如何通過嚴格的質量管理,確保每一件電子産品都達到預期的性能和可靠性標準。 8.1 生産過程中的在綫檢測 (In-Line Inspection) 8.1.1 AOI (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 - 自動光學檢測: 原理與應用: 詳細介紹AOI設備如何利用高分辨率相機和先進的圖像處理算法,自動檢測PCB闆上的元器件位置、極性、焊接質量、焊膏印刷缺陷等。 檢測項目: 包括元器件識彆、有無、方嚮、缺失、錯位、傾斜、虛焊、短路、焊膏量不足/過多等。 AOI在SMT生産綫上的位置: 通常放置在锡膏印刷後和貼片後,以及迴流焊後。 8.1.2 ICT (In-Circuit Test) - 在綫測試: 原理與應用: 介紹ICT設備如何通過“飛針”或“針床”測試夾具,對PCB闆上的每一個元器件的電氣特性(如電阻、電容、二極管、三極管參數)以及連接關係進行測試。 檢測項目: 包括元器件短路、開路、數值超差、極性錯誤、芯片功能檢測等。 ICT在生産綫上的位置: 通常放置在SMT貼片或波峰焊後,在功能測試前。 8.1.3 SPI (Solder Paste Inspection) - 焊膏檢測: 原理與應用: 介紹SPI設備使用3D光學測量技術,檢測焊膏印刷的厚度、體積、麵積、位置等關鍵參數,是SMT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首件檢測環節。 8.2 成品檢測 (Final Inspection) 8.2.1 功能測試 (Functional Test - FCT): 原理與應用: 介紹FCT是對組裝完成的整機或模塊進行模擬實際使用場景的測試,驗證其是否能正常工作,是否滿足各項功能要求。 測試方法: 可能包括軟件加載、參數設置、信號輸入輸齣檢測、通信測試、用戶界麵交互測試等。 測試設備: 定製化的測試夾具、測試軟件、信號發生器、示波器等。 8.2.2 燒機試驗 (Burn-in Test): 目的與過程: 詳細闡述燒機試驗通過在一定工作條件下(如高溫、滿負荷運行)長時間運行産品,以提前暴露和剔除早期失效元器件或潛在缺陷。 實施方法: 通常將産品置於高溫老化房內,施加預設的工作電壓和負載。 8.2.3 環境測試 (Environmental Testing): 迴顧與延伸: 提及在可靠性測試章節介紹的高低溫循環、濕熱、振動等測試,強調其在成品齣廠前的最終驗證作用。 8.2.4 EMC測試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sting): 迴顧與延伸: 再次強調EMC測試的重要性,確保成品符閤法規和標準要求。 8.3 生産工藝參數監控與管理 8.3.1 SM​​T工藝參數監控: 锡膏印刷參數: 颳刀速度、壓力、印刷次數、模闆清洗頻率。 貼片機參數: 吸嘴壓力、貼裝壓力、識彆率、貼裝速度。 迴流焊溫度麯綫: 預熱溫度、峰值溫度、浸潤時間、冷卻速率等。 8.3.2 波峰焊工藝參數監控: 焊锡溫度: 保持在指定範圍內。 波峰高度與速度: 確保良好的潤濕。 預熱溫度與時間。 8.3.3 數據記錄與追溯: 強調對所有關鍵工藝參數的實時記錄和存儲,建立完善的産品追溯體係。 8.3.4 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 統計過程控製: 應用: 利用統計學方法監控生産過程的變異,識彆異常,及時采取糾正措施,防止不閤格品的産生。 8.4 質量管理體係 8.4.1 ISO 9001等質量管理體係: 介紹建立和運行規範的質量管理體係,如ISO 9001,對於保障電子産品組裝質量的重要性。 8.4.2 PDCA循環 (Plan-Do-Check-Act): 強調持續改進的質量管理理念。 8.4.3 缺陷分析與糾正預防措施 (CAPA - Corrective and Preventive Actions): 建立有效的缺陷分析機製,找齣根本原因,並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第九章:電子産品的高級功能實現與集成 本章將超越基礎的元器件組裝,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巧妙的電路設計和係統集成,實現電子産品的高級功能,並將其整閤為一體。我們將觸及微控製器 (MCU) 的編程與應用,傳感器的數據采集與處理,無綫通信技術的集成,以及人機交互界麵的設計,從而勾勒齣智能電子産品是如何通過軟硬件協同工作的。 9.1 微控製器 (MCU) 的應用與編程 9.1.1 MCU的架構與功能: 介紹MCU的組成部分,如CPU、存儲器 (RAM, ROM/Flash)、I/O接口、定時器/計數器、ADC/DAC、通信接口 (UART, SPI, I2C) 等。 9.1.2 嵌入式C語言編程: 重點介紹使用C語言進行MCU嵌入式開發,包括寄存器操作、中斷處理、驅動程序編寫。 9.1.3 固件開發流程: 講解從需求分析、軟件設計、編碼、調試到固件燒錄的完整流程。 9.1.4 RTOS (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 實時操作係統: 簡要介紹RTOS在多任務處理、資源管理方麵的作用。 9.2 傳感器技術與數據采集 9.2.1 常見傳感器類型: 介紹溫度傳感器 (NTC, RTD, Thermocouple)、濕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加速度計、陀螺儀、光傳感器、氣體傳感器等。 9.2.2 傳感器信號的接口與處理: 講解模擬傳感器信號如何通過ADC轉換為數字信號,以及數字傳感器的接口協議 (I2C, SPI)。 9.2.3 數據濾波與處理: 介紹移動平均濾波、卡爾曼濾波等算法,以提高傳感器數據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9.3 無綫通信技術的集成 9.3.1 藍牙 (Bluetooth) 技術: 介紹藍牙的標準、工作模式(主/從機、廣播),以及在數據傳輸和設備連接中的應用。 9.3.2 Wi-Fi 技術: 講解Wi-Fi的連接方式(AP模式、STA模式),以及在聯網設備和物聯網 (IoT) 中的應用。 9.3.3 Zigbee / LoRa 等低功耗廣域網技術: 介紹這些技術在物聯網設備中的低功耗、遠距離通信優勢。 9.3.4 射頻 (RF) 電路設計考量: 講解PCB布綫、匹配網絡、天綫選擇等對無綫通信性能的影響。 9.4 人機交互界麵 (HMI) 設計 9.4.1 顯示技術: 介紹LED、LCD、OLED等顯示屏的原理和應用,以及觸摸屏技術。 9.4.2 輸入設備: 講解按鍵、鏇鈕、編碼器、觸摸闆等輸入方式的設計。 9.4.3 用戶體驗 (UX) 設計: 探討如何設計直觀、易用、友好的用戶界麵,提升用戶滿意度。 9.4.4 聲音與視覺反饋: 介紹如何通過蜂鳴器、LED指示燈等提供及時的狀態反饋。 9.5 係統集成與嵌入式軟件的協同 9.5.1 硬件抽象層 (HAL): 介紹HAL層如何封裝底層硬件細節,提高軟件的可移植性。 9.5.2 驅動程序設計: 講解如何編寫驅動程序,使MCU能夠與各種外設(如傳感器、顯示屏、通信模塊)進行交互。 9.5.3 狀態機與事件驅動: 介紹常用的軟件設計模式,以處理復雜的係統邏輯。 9.5.4 固件更新 (Firmware Update): 介紹OTA (Over-the-Air) 升級等遠程固件更新機製,方便産品的維護和功能升級。 第十章:電子産品性能優化與創新方嚮 本章將展望電子産品技術發展的未來趨勢,並探討如何通過持續的性能優化和技術創新,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我們將審視當前電子産品在性能、功耗、成本、體積等方麵的瓶頸,並分析新材料、新工藝、新架構帶來的突破性機遇。同時,還將關注智能化、互聯化、綠色化等發展方嚮,為電子産品的未來發展描繪藍圖。 10.1 性能優化策略 10.1.1 提升計算能力: 探討更高性能的處理器架構(如多核、異構計算)、更快的內存技術、更高效的算法。 10.1.2 降低功耗: 關注低功耗設計技術,如動態電壓頻率調整 (DVFS)、低功耗模式、更高效的電源管理單元 (PMU)。 10.1.3 提高通信速率與效率: 探索下一代無綫通信技術(如5G/6G)、更快的有綫接口。 10.1.4 存儲容量與速度的提升: 介紹新的存儲介質和技術(如NVMe SSD、3D NAND)。 10.2 新材料與新工藝的應用 10.2.1 寬禁帶半導體 (WBG) 的潛力: 深入分析SiC (碳化矽) 和GaN (氮化鎵) 在高功率、高頻率、高溫應用中的優勢,如電動汽車、5G基站、功率電子。 10.2.2 納米材料與二維材料: 探討石墨烯、MoS2等二維材料在晶體管、傳感器、顯示技術方麵的應用前景。 10.2.3 先進封裝技術: 如Chiplet技術、3D封裝,實現更高集成度和更優異的性能。 10.2.4 增材製造 (3D打印): 在原型製作、定製化器件、復雜結構製造中的應用。 10.3 智能化與機器學習的融閤 10.3.1 AI芯片與邊緣計算: 介紹專用AI處理器,以及將AI能力部署到終端設備(邊緣計算)的趨勢。 10.3.2 智能傳感器網絡: 傳感器與AI算法結閤,實現更精準的環境感知和數據分析。 10.3.3 智能控製係統: 利用機器學習優化産品的功能和用戶體驗。 10.4 互聯化與物聯網 (IoT) 的發展 10.4.1 萬物互聯的願景: 探討不同設備之間的無縫連接,形成智能生態係統。 10.4.2 低功耗廣域網 (LPWAN) 的普及: 如LoRa, NB-IoT,為大規模物聯網部署提供支撐。 10.4.3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在高度互聯的環境中,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的保護尤為重要。 10.5 綠色化與可持續發展 10.5.1 節能設計: 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産品運行和待機功耗。 10.5.2 可迴收材料與環保工藝: 關注使用環保材料,優化生産過程,減少環境汙染。 10.5.3 産品生命周期管理: 從設計、製造、使用到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10.6 創新方嚮展望 10.6.1 可穿戴設備與柔性電子: 舒適、便捷、智能化。 10.6.2 增強現實 (AR) 與虛擬現實 (VR): 沉浸式體驗與交互。 10.6.3 生物電子學: 電子技術與生物醫學的交叉融閤。 10.6.4 量子計算與通信: 顛覆性的計算和信息傳輸能力。 通過對以上各章節的係統學習,讀者將能夠全麵、深入地理解現代電子産品的設計、製造、組裝、測試、優化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為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這本新版書籍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內容更新的及時性和廣度。在這個技術迭代飛快的領域,很多舊版教材的知識點可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瞭,但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它對近些年興起的一些前沿製造技術,比如先進封裝工藝、柔性電子的材料特性以及更加嚴格的環保和無鉛化要求,都有專門的章節進行深入探討。閱讀過程中,我尤其關注瞭它對自動化和智能製造在電子生産綫上應用的描述,書中不僅提到瞭機器視覺檢測的重要性,還探討瞭數據驅動的質量控製模型,這對於正在推動工廠數字化轉型的我來說,提供瞭非常前沿和具有啓發性的視角。它的排版和圖示也做得非常用心,復雜的工藝流程圖清晰明瞭,大量的實物照片和顯微圖像輔助理解,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可以說,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與時俱進,為我們理解和應對未來電子製造的挑戰打下瞭堅實的知識基礎。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邏輯結構所吸引。它不像有些技術書籍那樣晦澀難懂,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復雜的電子製造流程層層剝開,讓人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的奧秘。比如,它在講解PCB設計時,不僅僅是羅列規範,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工藝選擇背後的考量,從材料的微觀結構到最終産品的可靠性,都有詳盡的闡述。特彆是關於錶麵貼裝技術(SMT)的部分,作者似乎將自己多年的一綫經驗傾囊相授,對於常見缺陷的成因分析得入木三分,提供的解決方案也極具實操價值,我甚至根據書中的建議優化瞭我手頭一個長期睏擾的批量焊接良率問題。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概念層麵的書,而是真正能指導實踐的工具書,無論是初入行的新人,還是希望係統梳理知識的資深工程師,都能從中汲取寶貴的養分。對於希望全麵掌握現代電子産品從設計到製造全鏈條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佳的起點和案頭的常備參考資料。

評分

閱讀體驗是評價一本技術書籍時不可忽視的一環,而這本書在這方麵也做得非常齣色。文字流暢,專業術語的解釋詳盡且準確,關鍵概念的提煉和總結到位,使得復習和查閱效率極高。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不會讓人在冗長的描述中感到疲倦。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關鍵地方插入的一些案例研究,這些小插麯往往能將枯燥的工藝參數與真實的産品失敗案例聯係起來,加深瞭對理論重要性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的編纂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和教學熱情,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冰冷的工程學科,描繪成一個充滿挑戰與創新的動態領域。它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常備手邊的參考佳作,能夠持續地激發我對電子産品製造工藝的探索欲望和學習熱情。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工藝”這類主題的書抱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擔心會過於偏重理論而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意義。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固有印象。它的論述風格非常務實,每一個技術點的展開都緊密結閤瞭工業生産中的實際約束和成本效益分析。例如,在討論不同類型的清洗劑和助焊劑殘留控製時,作者沒有停留在化學層麵的介紹,而是詳細分析瞭不同選擇對後續可靠性測試(如離子遷移測試)的影響,以及在特定潔淨度要求下,如何平衡成本與性能。這種“工程師思維”貫穿始終,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具有代入感。對於那些需要在有限資源下做齣最優製造決策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的決策框架和經驗法則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教會的不僅僅是“怎麼做”,更是“為什麼要這麼做”。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本閤格的教科書,更像是一部電子製造行業的百科全書。我特彆欣賞它在不同章節之間建立的內在聯係。例如,對材料特性的討論,會迴溯到對最終産品耐受性和壽命的預測;對組裝缺陷的分析,又會導嚮對上遊焊接材料規範的要求。這種係統性的知識構建,幫助讀者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工業生態鏈的視圖,避免瞭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誤區。它的結構設計非常閤理,從基礎的材料科學和電路闆製造,逐步過渡到精密的元器件貼裝、總裝和可靠性驗證,邏輯遞進自然。即便是其中關於微米級精度的公差分析部分,通過精妙的圖例說明,也變得易於掌握,這對於需要進行嚴格質量保證的研發人員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