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Symbian OS C++编程指南
定价:49.00元
作者:李树仁,孙晨,时磊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151957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13章,循序渐进地讲解了Symbian OS C 基础知识,还包括集成开发环境的搭建、IDE的调试方法、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安装应用程序到手机上等。在每一章节的后都给出了完整的实例代码和详细的解释,这些实例均完全调试成功。通过掌握这些实例,读者可牢固地领会和掌握书中所介绍的Symbian OS C 基础知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适用于所有Symbian OS手机开发初、中级开发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Symbian手机开发的大中院校学生,同时也可作为Symbian OS C 开发培训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代码示例的呈现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这对于任何一本编程参考书来说都是成败的关键所在。我翻阅过不少技术书籍,但很多时候代码块要么过于简略,要么过于冗长且缺乏上下文。然而,这本书的每一个代码片段都经过了精心的剪裁和注释,它们不仅仅是功能的展示,更像是独立的微型教程。每当介绍一个新的模块或接口时,作者都会提供一个可编译、可运行的最小化示例,清楚地展示了初始化、执行操作和资源释放的全过程。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错误处理和资源清理部分的代码规范,这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时代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跟随书中的示例敲打和运行,那种代码成功编译并按照预期在模拟器(或者更早期的真机)上运行起来的成就感,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后续更复杂章节的攻坚信心。代码的准确性,毋庸置疑,是这本书最大的可靠性保证之一。
评分从我个人的学习历程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迁移通道,尤其对于那些希望精通移动底层开发的工程师而言。它不是一本为新手准备的“速成宝典”,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关键路口给出最审慎的建议。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发现自己对某个功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调用,而这本书则像一把手术刀,精确地切入内核,展示了数据结构是如何在底层交互,线程是如何被调度和同步的。这种对系统“骨架”的透彻揭示,让我在后续进行性能优化或解决棘手的内存泄漏问题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尽管Symbian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书中传授的系统级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工程习惯,至今仍是衡量一个优秀软件工程师的重要标准,这种思想遗产的价值是跨越平台的。
评分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只重“是什么”而不重“为什么”的技术书籍,这本书在探讨技术选型和设计哲学层面上展现出了罕见的深度。它不仅告诉我们“应该使用ECOM插件机制”,更详细地剖析了Symbian选择这种机制背后的历史背景、性能考量以及对比其他潜在方案的优劣权衡。这种对“设计意图”的挖掘,使得读者不仅仅停留在代码实现层面,而是开始具备架构师的思维。在深入讲解UI框架(如CEasyEdit或Canvas绘图)时,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平台限制和用户体验规范的讨论,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在特定操作系统限制下如何做出最优的技术妥协。这种高屋建瓴的指导,远比单纯的函数手册更有价值,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关于Symbian生态的完整世界观,而非仅仅是一些孤立的技术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散发出一种专业又沉稳的气息,很符合我当时对一本“指南”类书籍的期待。翻开扉页,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的序言,虽然我当时更急于了解内容深度,但匆匆扫过几眼,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所投入的巨大热情与细致考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Symbian平台深厚的技术理解,特别是他对早期移动开发环境的挑战与机遇有着独到的见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无论是代码示例还是图示说明,都处理得非常到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坚固,即便是经常携带翻阅,书脊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松动或破损,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说明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也是下足了功夫,这无疑为后续的学习体验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我记得当时手里拿着它,感觉就像握住了一把通往那个特定移动时代核心技术的钥匙,对即将展开的探索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的内容体系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结构组织逻辑的严谨性,仿佛在遵循一套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图。它并非简单地堆砌API文档,而是从最基础的系统架构概念讲起,层层递进,直到复杂的内存管理和多线程处理。早期的Symbian系统,其内核机制复杂且独特,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难点,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详尽的流程图进行解析,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底层概念变得可以被一步步拆解和理解。特别是在讲解面向对象设计模式在Symbian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时,作者提供的案例都紧密结合了当时主流应用的实际需求,这让理论知识立刻获得了实践的土壤。这种由浅入深的叙事风格,对于一个从其他平台转型过来的开发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适应缓冲期,它既保证了广度,又深入了核心,使得学习曲线变得相对平滑,而不是陡峭到令人望而却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