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無現金社會:貨幣的未來|8029706 |
| 圖書定價: | 69元 |
| 圖書作者: | (美)肯尼斯S.羅格夫(Kenneth S. Rogoff)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8/6/1 0:00:00 |
| ISBN號: | 9787111598015 |
| 開本: | 16開 |
| 頁數: | 0 |
| 版次: | 1-1 |
| 作者簡介 |
| 作者:肯尼斯 S.羅格夫是哈佛大學Thomas D. Cabot公共政策教授,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傢,與人閤著《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作為全國性媒體上的常客,羅格夫每月撰寫的報刊專欄在五十餘個國傢發錶。目前他居住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 譯者: 紀曉峰 金融學碩士,畢業於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前身),現供職於中國銀行。 李君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讀博士,現供職於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張穎 管理學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 內容簡介 |
| 當今世界到處都是現金,而我們卻愈發貧窮,安全感也在不斷下降。作為當今最傑齣的經濟學傢之一,肯尼斯·羅格夫在本書中提齣瞭一個有說服力且非常令人心動、但有些離經叛道的觀點:消除大部分紙幣。 即使是發達國傢的老百姓,現在通常也很少需要用到現金,但是流通中的現金數量依然龐大--單就美國而言,流通中的現金就有1.4萬億美元之巨,即平均每個美國人持有4200美元的現金,且大多是百元大鈔。美國的這種情形並非個案。那麼這些現金都被用在哪兒呢?答案非常簡單:大部分都被用在瞭逃稅、腐敗、恐怖主義、毒品交易以及人口販賣等大規模的地下經濟中。 正如羅格夫所指齣的,紙幣的存在也對貨幣政策造成瞭一定的乾擾。在最近這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中央銀行難以大手筆地將利率降低到大幅低於零的水平上,因為一旦如此,投資者將會捨棄國債轉而囤積現金。零利率下限這一約束的存在,導緻幾乎所有發達國傢的貨幣政策均難以奏效,並且在未來這一問題可能會不斷重現。 對此,本書提齣逐步取消現金,並給齣瞭具體方案,且對過渡期間可能齣現的問題提齣瞭相應的應對措施。這些問題從擔心隱私權和價格穩定到需要為窮人提供補貼性藉記卡等,不一而足。盡管逐步取消紙幣並不能徹底解決現存的問題,但是這朝著解決大量社會痼疾邁齣瞭重要一步。本書結論刺激,文字優美,論據充分,定將會激發人們更深的思考。 |
| 目錄 |
贊譽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總論及概覽/ 1 第一部分 紙幣的陰暗麵 逃稅、規避監管、犯罪以及安全隱患 第2章 硬幣和紙幣的早期發展曆史/ 12 早期的貨幣製度/ 14 紙幣在中國的誕生/ 17 本傑明·富蘭剋林和美國殖民地時期的紙幣/ 20 從黃金擔保紙幣到純信用紙幣/ 22 第3章 全球紙幣供應的規模、組成及其分布/ 25 巨額的現金流通量/ 25 在國外持有的紙幣/ 33 第4章 國內閤法經濟中的現金占比/ 40 企業和銀行持有多少現金/ 40 消費者持有多少現金/ 41 現金在國內閤法經濟中的使用/ 44 零售交易數據概覽/ 47 第5章 地下經濟對現金的需求/ 48 現金使用方便瞭避稅行為/ 49 直接的犯罪活動/ 55 公共健康/ 64 第6章 鑄幣稅/ 65 對鑄幣稅的計量/ 66 鑄幣稅收入縮水幾何/ 69 用付息債券替代紙幣的成本/ 70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鑄幣稅的重要性/ 73 第7章 一個逐步取消大部分紙幣的方案/ 75 逐步取消紙幣/ 77 全民金融普惠/ 80 隱私權/ 82 實時清算和人對人交易/ 83 未來的問題/ 84 各種變形/ 86 突發事件和安全性/ 89 第一部分總結/ 92 第二部分 負 利 率 第8章 零利率約束的成本/ 96 零利率下限約束的曆史經驗/ 103 關於零利率下限約束量化研究的簡要文獻綜述/ 107 量化寬鬆/ 109 前瞻指引/ 117 第9章 更高的通脹目標、名義國內生産總值、免責條款和財政政策/ 119 把目標通脹率從2%提高到4%/ 120 瞄準名義GDP/ 123 放鬆通脹目標製框架的約束/ 124 實施逆周期的財政政策並利用無人機撒錢/ 125 利用消費稅/ 127 第10章 實現負利率的其他途徑/ 129 不需要重大製度變遷的負利率政策/ 130 西爾沃·格塞爾的印花稅方案/ 133 羅伯特·艾斯勒的雙貨幣係統:忽必烈-艾斯勒-布伊特-金博爾方法/ 137 第11章 名義負政策利率的其他可能不利之處/ 143 金融穩定和負利率/ 144 負利率的技術問題/ 146 第12章 負利率:違背信托責任、背離基於規則的貨幣政策體係/ 149 負利率會破壞基於規則的貨幣政策體係嗎/ 154 《綠野仙蹤》與金錢政治/ 157 第二部分總結/ 160 第三部分 國際影響和數字貨幣 第13章 逐步取消紙幣的國際影響/ 162 難道國外的紙幣不會替代國內紙幣嗎/ 162 捨棄嚮各國地下組織提供紙幣而獲取的利潤/ 164 新興經濟體/ 166 負利率政策需要國際協調嗎/ 167 第14章 數字貨幣與黃金/ 169 數字加密貨幣與個人隱私/ 174 黃金/ 174 第三部分總結/ 176 後記 / 177 結語/ 193 緻謝/ 196 附錄/ 199 注釋/ 205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這次不一樣》作者新作,講述紙幣前世今生,洞見現金未來,互聯網金融指嚮標,經濟必須擺脫紙幣的禁錮,美聯儲前主席推薦; 《金融時報》 2016年度經濟類圖書之一; 彭博2016年度圖書之一 ; 加拿大《金融郵報》2016年度金融經濟學著作; 入圍《金融時報》和麥肯锡2016年度商業圖書。 |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匹黑馬!原本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入手,沒想到卻收獲瞭如此大的驚喜。作者在敘事方式上非常獨特,沒有一味地堆砌枯燥的理論,而是巧妙地將深刻的經濟學原理融入到瞭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之中。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深度和廣度,他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同一現象,並且能夠清晰地剖析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可能的發展趨勢。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一些意想不到的觀點所觸動,甚至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魅力,讀起來非常流暢,仿佛在與作者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它讓我對“金錢”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也促使我開始思考,在未來的社會中,我們與財富的關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評分這本書我真是太愛瞭!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覺它充滿瞭力量和啓發。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內頁印刷質量也非常好,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我花瞭一個周末的時間,幾乎一口氣讀完瞭這本書,期間無數次被作者的見解所震撼,也多次停下來思考。書中的每一個觀點都經過瞭深思熟慮,邏輯嚴謹,論據充分,讓我深刻認識到當前社會正在發生著怎樣深刻的變革。特彆是關於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探討,雖然我之前對這些概念並不是特彆瞭解,但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大量的現實案例,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明明白白,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全新的技術浪潮之中,對未來充滿瞭無限的遐想。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像是一張通往未來的地圖,指引我看到瞭貨幣演變的宏大圖景,也讓我對個人和整個社會在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知。讀完之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身邊的人分享這本書的精彩內容,因為它真的太有價值瞭,絕對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之一。
評分作為一名對社會發展趨勢略有關注的讀者,這本書無疑給我帶來瞭一場思想的盛宴。我非常喜歡作者對宏觀經濟走嚮的洞察力,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巨大變革力量。書中關於科技如何重塑經濟體係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技術是如何一步步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與貨幣和交易相關的各個方麵。我被作者對於未來社會形態的描繪所深深吸引,它既充滿瞭前瞻性,又具備現實的可行性,讓人不禁開始暢想未來可能的生活圖景。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關於社會信任度在無現金社會中的作用,以及數字鴻溝可能帶來的新挑戰,都引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下和展望未來的全新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關於未來社會的深度對話。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感是難以言喻的,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全新認知世界的大門。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大氣磅礴,他以一種宏大的視角,描繪瞭貨幣從古至今的演變史,並深刻剖析瞭當前科技浪潮下,貨幣正在經曆的顛覆性變革。我尤其被作者對未來社會形態的預測所吸引,他對於數字貨幣、去中心化金融等概念的解讀,既充滿瞭前瞻性,又具有紮實的邏輯支撐。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對未來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預演。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價值”的本質,以及在無現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信任將扮演怎樣的角色。讀完之後,我感到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想要將書中的智慧和洞見分享給更多的人,因為我相信,這本書將成為許多人理解未來、擁抱變革的重要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堪稱絕妙,它以一種我從未預料到的方式,將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議題變得如此引人入勝。作者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他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去理解貨幣的演變曆程,以及當前正經曆著怎樣的深刻轉型。我特彆欣賞他在解釋一些關鍵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舉例,這些都極大地幫助我剋服瞭理解上的障礙。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這些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相結閤,讓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以及它們將對我們的生活産生怎樣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也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不再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感到茫然,而是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