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定价:45.00元
作者:曹国岭 陈晓华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1154347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系统梳理互联网金融各项风险,深刻剖析互联网金融风险本质全面探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基础,切实提供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互联网金融风险概念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种类P2P网络借贷风险及管控大数据信贷风险及防控股权众筹风险及管控移动支付风险及管控互联网票据风险及管控互联网保险风险及管控网上银行风险及管控非法与金融防范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与监管...... 系统梳理,全面深刻, 理论 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内容提要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具体有哪些风险?怎么管理和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有关内容。书中不仅介绍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种类与特点,而且分别从投资者、从业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网上银行等细分行业的具体风险,并且给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作者结合当下各种实操案例编写相关章节,不仅体现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实操性,而且会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适合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投资者、从业人员、监管机构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师生以及对互联网金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晓华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学院成长导师,北邮在线集团常务副总裁兼北邮在线互联网金融学院院长,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秘书长,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互联网金融职业技术认证项目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概论》一书主编之一,中国“互联网金融普惠教育”和“思维金融”理念的倡导者,撰写的“普惠金融教育理念”“互金需要加强创新”“思维金融”“网贷平台十大发展方向”等文章被多家媒体报道,并曾应邀接受过搜狐、BTV、第 一财经节目访谈,协办2015年和2016年两届中国国际互联网金融博览会并出席开幕式剪彩,2011—2015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行业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
曹国岭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EMBA。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银行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兼组长,北邮在线互联网金融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具有丰富的银行工作经验,先后就职于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历任支行副行长、行长,分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风险管理部高级审批官、区域风险官、副行长等重要金融岗位的职务。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结构化的视角来审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作者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风险的生成机制、演变路径以及最终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风险”这个概念的拆解,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的威胁,而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体系。从宏观的行业环境,到中观的平台运营,再到微观的交易环节,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比如,在提到信息不对称时,作者不仅指出了其在信用评估中的核心问题,还结合了不同互联网金融业态的特点,举例说明了信息披露不足、虚假宣传、关联交易等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一步步累积成系统性风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黑天鹅事件”的分析,它没有回避那些难以预测但影响巨大的极端情况,而是尝试分析了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数据爆炸的背景下,潜在的“黑天鹅”可能从何而来,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增强系统的韧性来应对。我个人一直认为,风险控制的精髓在于“预判”和“响应”,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优秀的风险控制不仅仅是事后的补救,更是事前的高度警惕和有效的预防。书中关于风险分类的论述,也帮助我理清了思路,例如将操作风险与技术风险区分开来,又将两者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关联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我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虽然是谈论金融风险控制这样专业的话题,但并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阐释。举个例子,书中在讲解“道德风险”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学术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来引出,然后再联系到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场景,比如平台方为了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或者借款人为了获得贷款而提供虚假信息。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我更容易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案例的分析,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而是深入挖掘了案例背后的风险成因和控制策略。比如,书中提到某个P2P平台因为违规操作而倒闭的案例,它并没有止步于“该平台倒闭了”,而是详细分析了导致其倒闭的具体风险点,例如资金池的隐患、信息披露的不透明、以及平台方与出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并且提出了在类似情况下,监管部门和平台方应该采取的防控措施。这种“解剖麻雀”式的分析,让我感觉学到了很多实操性的经验,也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同时,书中在讲解某些复杂模型或算法时,也配有相应的图示和流程图,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意识。我原以为风险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或者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风险控制是一个贯穿于互联网金融机构运营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战略、技术、管理、合规、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协同配合。书中对不同风险类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的分析,让我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一次技术故障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一次信用违约可能导致声誉受损。此外,书中对“风险文化”的强调,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健康的风险管理体系,最终还是要落脚于人的行为和组织的文化。它不仅仅是制度和流程的约束,更是全体员工对风险的高度敏感和责任担当。我个人非常欣赏书中在结尾部分提出的关于“构建韧性金融生态系统”的愿景,这不仅仅是对风险控制的终极目标的一种展望,更是对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一种引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的评价如此之高,还在于其内容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一个快速迭代的领域,风险的形态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作者们显然对这一动态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们在书中讨论的许多风险问题,都触及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沿。例如,关于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风险,在当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书中对这一领域的探讨,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实践的深度,分析了数据泄露、滥用可能带来的法律、声誉和经济损失,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上的应对策略。此外,书中对于金融科技(FinTech)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AI、大数据这些技术,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在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风险方面的潜力,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算法的偏见、数据的质量问题、以及监管的滞后性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共识机制”在区块链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金融交易的安全性。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静态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能够引导我思考未来互联网金融风险发展趋势的“预言书”。它让我意识到,风险控制的未来,必然是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是数据驱动的智能化风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质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银白色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严谨和学术性。拿到手的时候,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翻阅时不易损坏。我个人对于金融领域的风险控制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了这一痛点,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比如P2P、移动支付、众筹、数字货币等,并针对每一种模式可能存在的独特风险进行剖析。从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到法律合规风险,再到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我相信作者们会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细致的风险图谱。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风险,更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控制措施。例如,在技术风险方面,是否会涉及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在反欺诈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等?在信用风险方面,如何构建更精准的信用评估模型,如何应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挑战?在法律合规方面,如何跟上监管的步伐,避免政策风险?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能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当然,对于一本专业的书籍,我也会关注其案例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数据的分析是否严谨,理论的阐述是否清晰易懂。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积极的,它似乎是一本能够为我揭开互联网金融神秘面纱,并指引我穿越风险迷雾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