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建院30周年
定价:420.00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0461210
字数: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7年5月7日,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本书以图片形式记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30年走过的风云岁月,30年的光辉历程。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推举产生首批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编制并实施院所两级“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国情调研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人文学科和基础理论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未来五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推出100项左右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科学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建设100个左右的二、三级重点学科,培养造就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和在本学科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批的研究所,国际学术交流有新的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才荟萃、学科布局合理、体制完善、机制灵活、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展望未平,前程似锦,任重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这本书能够如我所期许的那样,不仅是回顾,更是前瞻,那么它一定会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我期待看到书中探讨中国特有的“制度创新”如何被纳入全球学术的分析框架中。它不能仅仅是翻译和引入西方的研究范式,而是要展示中国学者如何基于自身的社会实践,发展出新的理论工具箱。例如,在研究“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其背后的组织行为学、政治学理论,是如何结合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基层动员能力进行创新的。这种创新体现在对“权威”的理解、对“集体行动”的解释上,这些都是西方主流理论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这本书如果能汇集当年对这些前沿命题的初步尝试,那么它就超越了纪念意义,成为了一个方法论的试验场。它记录的将是学者们如何挣脱既有理论框架的束缚,尝试用中国自己的“钥匙”去开启世界性的学术难题。那种思想的火花和理论构建的艰辛过程,才是衡量一个智库生命力的真正标准,这本书理应是那场“思想实验”的珍贵留影。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想象,仿佛能闻到旧式油墨的微弱气味,它承载的应当是那个时代严谨、厚重的学术风范。我猜想,这本书的结构定是气势恢宏的,或许会以时间轴为骨架,展现三十年间国家重大理论成果的演进。重点不在于具体哪一篇论文的论点,而在于其所代表的学术范式。比如,在社会学部分,是不是记录了从早期对阶层固化的宏观研究,转向对微观社会网络、社区变迁的实证主义探索?这种从“宏大叙事”到“精细描摹”的转变,本身就标志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成熟。再者,法学研究在走向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一定经历了对既有法律体系的批判性继承与革新,书中必然收录了关于司法独立性、人权保障等敏感议题的早期探索性讨论。阅读这样的纪念文集,就像是在阅读一部机构的“成长日记”,它记录了学者们如何在重压之下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如何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言”的角色转换。这种转变是微妙而深刻的,这本书正是记录了这些“微妙时刻”的最佳载体,它提供了一个纵向观察的视角,观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构建其话语权和理论自信。
评分这部文献汇编简直是一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与学术重塑的绝佳窗口。尽管我手头没有这本书,但从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一个国家重要智库迈入而立之年——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重量。我设想,这样的纪念特辑,绝不会是简单的成就罗列。它必然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如何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理论高地,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智库定位。书中想必收录了大量高层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指示性讲话,以及各个研究所所长关于学科前沿的战略思考。我尤其期待看到不同学科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是如何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导下,调整自身的研究范式,如何平衡意识形态的坚守与学术创新的需求。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他们是如何消化西方理论并本土化解释“中国特色”,这其中必然包含了无数次激烈的学术争论和最终的理论整合过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完整记录了一个国家级研究院所,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自我审视、自我革新与自我定位的艰难历程。这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折射出的是一代学人对时代命题的集体回应。
评分这部文献集,我相信其选材必然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烙印。在建院三十年的时间点,中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微妙的漂移。我希望能看到不同年代的学者,对“人民”、“市场”、“公平”这些核心词汇的理解是如何演变的。这种语义的演变,其实就是社会思潮变迁的缩影。例如,八十年代的乐观主义和九十年代的务实精神,在同一主题下的措辞差异,能揭示出研究者们面对的现实压力和期望值的变化。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作品,不如说是一部“社会心态史”的侧面记录。它透过学术研究的皮毛,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图景——他们如何平衡对真理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关怀,如何在理论的象牙塔与政策制定的现实之间走钢丝。这种对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状态的细致描摹,往往比具体的政策建议更耐人寻味,因为它关乎的是一个社会思想活力的源头。
评分我对这类国家级机构的纪念特刊总是抱有一种复杂的好奇心:它们如何在庆祝成就的同时,又不失批判精神?我设想,这本书的篇幅定是极为可观的,收录的不仅仅是核心研究成果,更有大量奠基人或中生代学者的口述史片段。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关于田野调查的艰辛回忆,关于政策咨询会议上的激烈交锋,一定是比官方报告更吸引人的部分。例如,在对某个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不同流派的学者是如何利用各自的理论工具进行交叉验证,从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我尤其关注那些看似“小而美”的研究,它们可能不像宏大的经济预测那样引人注目,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最细微的变化。一本优秀的纪念文集,不会只聚焦于殿堂内的光环,更会记录实验室、田野和茶话会上那些朴素而真诚的学术追求。它应该像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既有国家战略的宏大主题,也有基层调研者对社会脉动的细微捕捉,两者交织,才构成一个智库完整的生命力。这种全景式的记录,远比任何单一的学术专著更有历史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