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清实录 1--60册 (精)
定价:28000.00元
作者:中华书局影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101056266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6.11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共4433卷,是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它用编年体详尽地记载了当时的朝章国政,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必须凭借的原始史料。
目录
影印说明
清实录册 满洲实录
清实录第二册 太祖高皇帝实录 太宗文皇帝实录
清实录第三册 世祖章皇帝实录
清实录第四册 聖祖仁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第五册 聖祖仁皇帝实录(二)
清实录第六册 聖祖仁皇帝实录(三)
清实录第七册 世宗宪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第八册 世宗宪皇帝实录(二)
清实录第九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二)
清实录一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三)
清实录二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四)
清实录三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五)
清实录四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六)
清实录五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七)
清实录六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八)
清实录七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九)
清实录八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九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一)
清实录第二○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二)
清实录第二一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三)
清实录第二二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四)
清实录第二三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五)
清实录第二四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六)
清实录第二五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七)
清实录第二六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八)
清实录第二七册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九)
清实录第二八册 仁宗睿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第二九册 仁宗睿皇帝实录(二)
清实录第三○册 仁宗睿皇帝实录(三)
清实录第三一册 仁宗睿皇帝实录(四)
清实录第三二册 仁宗睿皇帝实录(五)
清实录第三三册 宣示成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第三四册 宣示成皇帝实录(二)
清实录第三五册 宣示成皇帝实录(三)
清实录第三六册 宣示成皇帝实录(四)
清实录第三七册 宣示成皇帝实录(五)
清实录第三八册 宣示成皇帝实录(六)
清实录第三九册 宣示成皇帝实录(七)
清实录第四○册 文宗显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第四一册 文宗显皇帝实录(二)
清实录第四二册 文宗显皇帝实录(三)
清实录第四三册 文宗显皇帝实录(四)
清实录第四四册 文宗显皇帝实录(五)
清实录第四五册 穆宗毅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第四六册 穆宗毅皇帝实录(二)
清实录第四七册 穆宗毅皇帝实录(三)
清实录第四八册 穆宗毅皇帝实录(四)
清实录第四九册 穆宗毅皇帝实录(五)
清实录第五○册 穆宗毅皇帝实录(六)
清实录第五一册 穆宗毅皇帝实录(七)
清实录第五二册 德宗毅皇帝实录(一)
清实录第五三册 德宗毅皇帝实录(二)
清实录第五四册 德宗毅皇帝实录(三)
清实录第五五册 德宗毅皇帝实录(四)
清实录第五六册 德宗毅皇帝实录(五)
清实录第五七册 德宗毅皇帝实录(六)
清实录第五八册 德宗毅皇帝实录(七)
清实录第五九册 德宗毅皇帝实录(八)
清实录第六○册 (附)宜统政纪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精”装本,在物理层面上也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是内容的汇集,更是一种文化载体的体现。那种厚重感带来的心理暗示,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带上了一种仪式感。我习惯在特定的时候,为自己泡一壶清茶,然后翻开其中某一册,不再追求速度,而是允许思绪随着文字的流动在时空中漫步。这种慢读的策略,让我能够捕捉到一些在快速阅读中会遗漏的语境线索。比如,某位大臣的奏折通常是层层递进的,第一层是叙述事实,第二层是提出建议,第三层才是请求裁决。如果只看最后一句“臣恭请圣裁”,就错失了整个论证过程的精髓。实录的详尽,恰恰是为这种深度“沉浸式”阅读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但回报给你的是对历史细节的绝对掌握感,那种脚踏实地的实在感是空泛概括难以比拟的。
评分阅读《清实录》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个时代的呼吸。它的体量固然惊人,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编年体的叙事结构反而成了最便捷的导航仪。你会发现,国家机器是如何一天天、一件事一件事运转起来的。今天可能还在讨论边疆的屯田事宜,明天就转向了对某个地方官员的奖惩,后天可能又是一场涉及祭祀礼仪的细微争执。这种琐碎的、看似日常的记录,恰恰构成了理解宏大叙事的基石。例如,通过追踪特定官员的升迁和外放记录,我能间接描摹出中央权力对地方控制力的渗透路径。这不是那种被高度提炼和总结的“大历史”,而是充满了细节、充满了“人”的气息的历史。它迫使读者慢下来,去体察那些被后世史家轻易略过的“技术性”细节,比如某个税制的调整是如何一步步被讨论和最终落地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帝制时代”的复杂性和冗余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初次接触这六十卷的阵仗,难免会感到畏惧,认为这是一本只能束之高阁的“案头重器”。但我的体验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书,而非纯粹的文学作品来对待,会豁然开朗。我发现,与其从头读到尾,不如带着具体的问题去“狩猎”。比如,我想了解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时,民间和地方官员的初期反应,我就可以搜索所有涉及“丁银”、“赋税改革”或“地方报捷”的条目。实录的价值就在于其信源的直接性,它直接呈现了官方语言的演变和僵硬。你会看到,在某些敏感问题上,谕旨的措辞是如何小心翼翼、反复斟酌,以求在维护皇权权威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安抚地方士绅。这种官方话语体系的解构,比阅读任何学术论文都更为直观和有力,因为它让你直接面对的是“原声”,是权力运作时发出的最原始的声响。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初捧在手,便觉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历史的重量。装帧之精良,不愧中华书局的出品,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透露出一种对文本本身的尊重。我尤其欣赏这种“实录”的严谨态度,它不是后世的史学家穿凿附会、揣测帝王心绪的读物,而是当日官员的奏折、皇帝的谕旨、朝会的记录的原始汇编。这种近乎于“现场直播”的记录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清代政治运作的门槛。对于一个致力于研究明清转型期社会结构或具体某年某月某个政策出台的学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砖瓦”。我曾经为了考证康熙年间黄河治理的某个具体细节,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摸索,效率极低。有了这套按时间序列排列的实录,我可以迅速定位到涉及治河的奏议和上谕,那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体验,是阅读任何二手史书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最接近真相的框架,让我得以在历史的迷宫中,找到最坚实的参照点。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套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透明度”。它撕开了传统史书中常有的那种被美化、被道德化了的帝王形象,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的日常运作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皇帝决策时的犹豫与果断,看到了官员们在巨大压力下的阿谀与抗争,看到了国家机器在应对灾荒、战争或吏治腐败时的迟缓与高效。这种透明性,并非是要去“审判”历史人物,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少偏见的观察视角。它让我们明白,清朝的治理并非如教科书所描绘的那般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协商、妥协、信息滞后和地方利益博弈的复杂集合体。对于想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如何实现”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近乎于工程图纸一般的蓝本,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史料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