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通信技术(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魏东兴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111479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共分三篇14章,以通信系统中基本的三种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为主要内容,全面介绍了这三种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发展动向。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相近专业学习通信技术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可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版前言
绪论
0.1 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基本概念
0.1.1 通信技术的发展
0.1.2 通信系统及分类
0.1.3 通信方式
0.1.4 传输技术
0.1.5 性能指标
0.2 现代通信的主要技术
0.2.1 光纤通信
0.2.2 卫星通信
0.2.3 移动通信
0.3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0.3.1 通信技术数字化
0.3.2 通信业务综合化
0.3.3 网络互通融合化
0.3.4 通信网络宽带化
0.3.5 网络管理智能化
0.3.6 通信服务个人化
篇 光纤通信
章 光纤通信概论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
1.1.1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1.1.2 光纤通信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
1.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1.2.1 光纤线路
1.2.2 光发射机
1.2.3 光接收机
1.3 光纤通信的特点和应用
1.3.1 光纤通信的特点
1.3.2 光纤通信的应用
第2章 光纤和光缆
2.1 光纤的结构和类型
2.1.1 光纤结构
2.1.2 光纤类型
2.2 光纤的几何光学分析
2.2.1 射线理论要点
2.2.2 光在多模阶跃光纤中的传输
2.2.3 光在多模渐变光纤中的传输
2.3 光纤的波动光学分析
2.3.1 波动方程
2.3.2 光纤中的模式
2.3.3 单模光纤的模式特性
2.4 光纤的传输特性
2.4.1 光纤的损耗特性
2.4.2 光纤的色散特性
2.5 光纤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2.5.1 受激光散射
2.5.2 非线性折射
2.5.3 四波混频
2.6 光缆及连接技术
2.6.1 光缆及其结构
2.6.2 光纤及光缆的连接
第3章 光源和光发射机
3.1 光发射机的基本组成
3.2 半导体光源的发光机理
3.2.1 光辐射和粒子数反转分布
3.2.2 PN结的能带和电子分布
3.3 半导体激光器
3.3.1 形成激光振荡的条件
3.3.2 F-P腔半导体激光器
3.3.3 分布反馈激光器
3.3.4 半导体激光器的主要特性
3.4 发光二极管
3.4.1 发光二极管的结构
3.4.2 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特性
3.5 光源的调制及驱动电路
3.5.1 光源的调制方式
3.5.2 直接调制及驱动电路
3.6 激光器的控制电路
3.6.1 自动温度控制
3.6.2 自动功率控制
第4章 光接收机
第5章 光纤通信系统及新技术
第2篇 卫星通信
第6章 卫星通信概论
第7章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原理
第8章 卫星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技术
第9章 卫星通信网
第3篇 移动通信
0章 移动通信概论
1章 无线信道的特性与电波传播
2章 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3章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4章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附录 英文缩写词汇对照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初涉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教材,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它从最基础的信号与系统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到数字信号处理和现代通信系统的核心概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原理时,总能用一些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比如,在介绍信道编码时,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会穿插一些关于纠错机制在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场景,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书中的图示和例题设计得非常精妙,插图清晰直观,例题的梯度设置也很合理,从基础巩固到综合应用,层层递进,让人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能够扎实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构建起对整个现代通信框架的认知。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从理论到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我不再觉得通信技术高不可攀。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编写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预期的“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定位。它在对现有主流通信技术(如OFDM、MIMO等)进行介绍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其背后的数学基础和性能分析。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了其中关于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的部分,作者的阐述非常透彻,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特别是针对最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趋势,书里也做了相当前瞻性的探讨,这对于我们未来准备从事前沿研发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参考。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对于完全没有通信背景的新手来说,初期可能需要多花些时间去消化那些偏向数学推导的章节,但一旦跨过这个坎,后面的学习体验就会非常顺畅。它提供了一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范式,而不是零散知识点的简单集合。
评分作为一本参考书,我给它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主要是因为它在内容的“时效性”上做得很好。虽然是第三版,但它紧密结合了当前业界正在大规模部署和研究的技术热点。比如,在介绍网络架构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蜂窝网络模型,还加入了云计算、边缘计算对未来网络设计的影响分析,这让我在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时,有充足的、基于最新理论的论据可以支撑我的观点。书中的术语定义非常精确和规范,这在撰写专业文档时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另外,我很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与探讨”环节,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概念回顾,而是需要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它迫使我跳出书本,去思考这些技术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限制和优化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这一点对于厚重的技术教材来说实属难得。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的逻辑连接词使用得当,使得长篇幅的论述也不会显得拖沓。它的叙事风格偏向于稳健和严谨,没有花哨的辞藻,直奔主题,但又不失亲和力。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每一种新技术时,都会先给出该技术的动机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然后再介绍其技术细节,这种“问题-方案”的结构非常符合工程师的思维习惯。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频繁地来回翻阅查找前文的定义,因为作者在关键概念引入时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总结。对于我这种需要高效率吸收知识的在职学习者而言,这种清晰的脉络感是决定一本教材“好不好用”的关键要素。
评分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复杂系统整合”方面的能力。现代通信系统不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而是多种技术交织融合的复杂体。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看似分散的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多址接入、网络层协议等内容,统一在一个宏大的系统框架下进行讲解。它不只是把各个模块分开介绍,而是反复强调不同模块之间的接口和相互影响。例如,在讨论到MIMO系统的波束赋形时,作者会巧妙地联系到前面对信道估计和预编码技术的讲解,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个端到端的链路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我们理解整个5G乃至6G系统的架构至关重要。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更是系统设计的思维模式,这一点远超普通教材的范畴,是未来工程师必备的素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