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微波技术与天线
: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孙绪保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112956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本书主要介绍现代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传输线理论、传输系统、微波网络、常用微波元器件及天线基本理论。本书融入了作者多年来从事微波领域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体会,同时也借鉴了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在编写时力求深入浅出,去繁就简,图文并茂,结构合理,知识丰富全面。
本书可作为电子与信息工程类专业(包括电子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无线电技术等)学生的教材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微波技术、电子测量、无线电技术等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结构严谨的智力马拉松,而非轻松的周末读物。当我翻到关于波导的部分时,那种感觉尤为强烈。作者对不同截面波导的截止波长、模式选择以及损耗的分析,可以说是做到了近乎偏执的详尽。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对比了矩形波导和圆波导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适用性,表格和曲线图的数量之多,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但这种详尽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刚接触这块知识体系的读者,前期的门槛确实不低。有几次我必须停下来,去回顾前面关于亥姆霍兹方程的解法,才能理解当前章节中复杂场分布函数的由来。然而,一旦跨过那道坎,随后的收获是巨大的。它赋予了读者一种“透视”能力,能够想象出电磁波在狭窄金属通道内是如何被约束和引导的。特别是书中关于模式纯度和耦合理论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清晰地揭示了为什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如此精心地设计元件的尺寸和连接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要求你付出相应的努力,然后以远超预期的深度回报你。
评分拿到这本《微波技术与天线》时,我首先被它那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射频和电磁波的奥秘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是如何在空间中传播并实现信息传输的。这本书的内容似乎直指核心,从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讲起,层层递进,那种学术上的扎实感让人对后续的深入探讨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理论模型时的细致入微,比如在讲解传输线理论时,各种阻抗匹配的图示和公式推导都清晰明了,仿佛真的能在那纸面上触摸到电流的流动轨迹。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因为它没有回避那些看似高深的数学工具,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对实际物理现象的描述之中。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读其中关于史密斯圆图的部分,书中的讲解步骤异常详尽,每一步的逻辑转换都经得起推敲,这使得原本令人生畏的圆图操作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深谙教学之道,他们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精神,是其他一些浮光掠影的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我有信心去探索更复杂的微波系统设计。
评分相较于市面上许多过于偏重工程应用的速成手册,《微波技术与天线》则像是为工程师准备的一份“武功秘籍”,强调内功心法而非花哨招式。书中对互耦、噪声温度和噪声系数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对系统级性能的深刻洞察。这些内容在很多初级教材中常常被一带而过,但在实际的射频链路设计中,它们却是决定系统性能上限的关键因素。例如,作者详细分析了放大器链中噪声系数的级联效应,清晰地论证了为什么第一级低噪声放大器(LNA)的设计至关重要。这种从微观元件到宏观系统性能的贯穿,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具有极高的连贯性和实用性。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频繁查阅附录中的数学公式,但这种“回归本源”的阅读过程,反而让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这本书并非教你如何快速搭建一个收发机,而是告诉你,如果你想设计一个性能卓越、稳定可靠的收发机,你必须理解这些“不那么容易理解”的物理限制和设计权衡。
评分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可能就是其对现代数字微波系统新兴领域的覆盖相对保守。当然,考虑到微波理论的经典性,这一点可以理解。然而,对于渴望了解最新技术趋势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有源器件(如PIN二极管、场效应管在微波频率下的等效电路模型)的讲解,虽然基础扎实,但在结合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和集成技术方面的讨论略显不足。特别是关于高功率微波器件的热管理和封装技术,内容相对简略。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强大之处恰恰在于其对“不变的真理”的深刻阐述。它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物理学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上,任何新的技术,无论多么前沿,都必须遵守其基本定律。因此,即便是少了最新的应用案例,它依然是理解所有未来微波和射频创新的必要先决条件。它不是一本追逐热点的书,而是一本奠定根基的传世之作,确保读者在面对任何新的技术浪潮时,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天线理论的阐述角度。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偶极子和喇叭天线的几何形状上,而是将天线的辐射特性与电磁场的远场近似建立起了坚实的桥梁。我特别喜欢作者引入的“等效电流源”概念,这个抽象的工具在分析复杂辐射体时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威力。通过对不同天线单元的电流分布进行建模,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某些天线的方向图会呈现出特定的花瓣形状,以及如何通过改变馈电点或引入贴片来调控波束的指向性。书中的仿真结果展示也非常到位,那些三维的远场方向图,清晰地勾勒出了能量的辐射范围,这比单纯的数学公式更具说服力。我甚至尝试着用书中的基本辐射单元知识,去反向分析一些我们日常使用的无线设备的天线结构,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认知水平。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使用某个软件进行设计,而是理解设计背后的物理原理,这才是“技术”的精髓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