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農業年鑒
:260.00元
售價:182.0元,便宜78.0元,摺扣70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主管,中國農業年鑒編
齣版社:遼寜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710096551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一、《中國農業年鑒》是反映我國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鄉鎮企業、農墾、農機、水利、氣象基本情況的資料工具書。自1980年起,每年齣版一捲,2011年版是第32捲,各捲相互銜接,原則上不重復上捲內容。
二、本年鑒撰稿人主要是各有關涉農主管部門和相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統計資料由國傢統計局、農業部、水利部、國傢林業局、中國氣象局、海關總署等有關部門提供。
三、本年鑒所含資料的時間界限一般為2010年年底。各部類的資料、數據,僅限於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材料,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彆行政區和颱灣省數據。各項總産值,未加說明均是當年價格,比上年增長速度都按可比價格計算。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按行政區劃順序排列。
五、畝為非法定計量單位,1公頃:工5畝。斤為非法定計量單位,1韆剋=2斤。“…”錶示數據不足本錶小單位數。
六、本年鑒的內容在遵守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實行文責自負。
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可以輕鬆“消磨”一個下午的讀物,畢竟“年鑒”這個詞總讓人聯想到一種年度總結的連貫性敘事。然而,事實是,這更像是一本巨大的、按部就班的工具書,它的價值體現在其索引的精確性和條目的完備性上,而不是閱讀體驗的流暢性上。我在尋找關於新型灌溉技術推廣進度的那一章節時,花費瞭大量時間在復雜的結構中穿梭。裏麵充滿瞭各種政策文件的摘錄、技術標準的名詞解釋,以及各種橫嚮對比的統計口徑說明。讀起來感覺就像在啃一塊沒有經過任何調味的乾糧,營養是絕對充足的,但口感上實在難以恭維。文字風格極其嚴謹,幾乎找不到任何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或者引導性的過渡句。它沒有“引人入勝”的開篇,也沒有“發人深省”的結語,每一頁都像是被切割得整整齊齊的豆腐塊,信息點排列得密不透風。我嘗試跳著讀瞭幾個案例分析,發現它們也大多是以數據驅動的論證為主,缺乏對具體執行過程中遇到的睏難、農民的真實反饋、或者創新模式背後的社會學意義的探討。如果說文學作品是畫傢手中的油彩,那麼這本年鑒更像是工程師手中的藍圖,精確、必要,但缺少瞭那種能讓人産生共鳴的“溫度”。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主要感受是“廣袤無垠”和“體係完整”。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聚焦於某一熱點問題的農業報告那樣,有明確的論點和結論。相反,它試圖構建一個關於全國農業生産的立體數據庫。當我翻到關於農産品進齣口貿易的那部分時,我看到瞭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的詳細列錶,以及每一種農産品在不同關稅壁壘下的具體流嚮和金額變化。這種體量的信息量,如果散落在不同的季度報告或行業期刊中,我可能需要花費數周時間去收集和整理。而這本年鑒,將這一切都打包在瞭一起,這確實體現瞭它作為“年鑒”的核心價值——即提供一個時間點上的全麵快照。然而,這種全麵性也帶來瞭另一個問題:深度不足的權衡。在任何一個具體議題上,你都能找到一個基礎數據,但你很難找到對該數據背後邏輯的深入剖析。例如,它會告訴你某地水稻畝産提升瞭多少,但不會去深入解釋是新作物品種、肥料改進,還是單純因為那一年氣候特彆適宜,三者權重各占幾何。它提供瞭“是什麼”,卻很少探討“為什麼”,這使得它在學術研究中可能隻是第一手的資料來源,而非最終的論證工具。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就是一場視覺上的“勸退”。它采用瞭一種非常實用的、犧牲美感的字體和排版方式,大概是為瞭最大限度地容納那些龐雜的信息量。字體小得有些令人發指,而且行間距也緊湊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我必須戴上老花鏡,並且在充足的照明下纔能勉強進行長時間的閱讀。更讓我感到睏惑的是,很多關鍵性的圖錶,例如涉及全國土壤肥力分布的彩色地圖,被印成瞭單調的黑白灰度,這極大地削弱瞭信息的可視化效果。我必須對照著附錄中的圖例,一個一個地去辨認那些深淺不一的灰色塊代錶什麼,效率著實不高。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漠視,讓我感覺齣版方完全是站在“信息存儲”的角度來考慮的,而非“知識傳播”的角度。如果它是一本內部使用的參考資料,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務實的做法;但作為一個麵嚮更廣泛群體的齣版物,至少應該在清晰度和易讀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哪怕是稍微增加一點紙張的成本也好。目前這種狀態,更像是一份通過光刻機直接印齣來的原始報告,少瞭一層麵嚮大眾讀者的“優化”過程。
評分這本厚重的典籍,我剛從書架上取下來,沉甸甸的手感就讓人感到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撲麵而來。封麵設計是那種非常傳統、略帶樸實的風格,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直觀地傳遞齣一種“官方”和“權威”的氣質。我翻開首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量的圖錶和數據,密密麻麻的數字和橫嚮、縱嚮的綫條構成瞭復雜的矩陣,仿佛一座座信息的高塔。初看之下,確實有些讓人望而生畏,如果不是抱著明確的目的去查閱資料,光是瀏覽目錄和章節標題,那些專業術語就已經足夠讓人迷失方嚮。我注意到它對不同省份、不同作物種類的細分極為精細,甚至到瞭縣一級的數據都有涉及,這對於做宏觀政策研究或者進行深入的市場分析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金礦。然而,對於一個普通讀者,比如我隻是想瞭解一下去年我們國傢糧食收成大概是個什麼情況,想要找一些生動的案例或者深入的背景故事,這本書的結構就顯得有些過於“骨感”瞭。它更像一個冰冷而精確的記錄者,忠實地記錄著曆史的脈搏,但缺乏將這些脈搏跳動的原因和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敘述能力。它像是檔案館裏最核心的捲宗,需要專業的解讀纔能釋放其全部價值,而不是放在客廳茶幾上供人隨意翻閱的休閑讀物。我花瞭好大力氣纔找到關於某種特色農産品産量的那個錶格,確認完數字後,閤上書本,感受到的是一種知識的密度,而非閱讀的愉悅感。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專業性和詳實程度是令人敬佩的。它的目錄結構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農業學科分類史。我注意到它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進展”這兩個看似枯燥的闆塊,都進行瞭長達數十頁的詳細闡述,其中包含瞭大量的法律條文引用和行政審批流程圖。這說明編纂團隊的專業水準極高,他們對待每一個統計口徑和政策變動都力求精準無誤。但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閱讀過程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漫長而枯燥的稅務審計。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打開一個新的錶格文件,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來解析那些簡寫和縮略語。我發現自己必須經常在不同的章節之間來迴查閱,因為一個統計指標的定義可能在前言中提過,而具體的區域數據又分散在不同的篇章裏。它更像是一個“數據倉庫”的紙質界麵,而不是一本設計用來引導讀者進行係統性學習的書籍。如果說好的書是導師,那麼這本書更像是一個不苟言笑、隻管堆砌資料的檔案管理員,你需要自己去摸索如何使用它提供的龐大工具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