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墨子大辞典 | 作者 | 孙中原 |
| 定价 | 120.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23013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辞典是创新性地解释《墨子》语词的工具书,面向广大读者,介绍墨学精华,普及墨学知识。按照音序排列《墨子》中的词条,并用凝练精简的条文解释各词条的含义。本辞典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墨子》这部先秦思想著作的内容和思想,并推动墨学与其他研究学科的交融。本书对于专业人士和文史哲爱好者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孙中原(193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1961年中央直属高级党校逻辑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代文献和中国逻辑史。著作《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等40余种。论文200余篇 |
| 目录 | |
| 目 录 音序索引……1 笔画索引……40 正文……1 参考文献……549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编纂者们的匠心独运。初翻目录时,那种浩如烟海的条目体系就让人心生敬畏,仿佛走进了一座知识的迷宫,每一个拐角都可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精妙布局,将原本庞杂的古代哲学思想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涉此道的新手,也能沿着清晰的脉络逐步深入,不至于在故纸堆中迷失方向。更难得的是,它在释义上并没有采取那种僵硬的、教条式的解读,而是力求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独到见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注释而停下来,反复咀嚼,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许多普通工具书难以给予的。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你拨开历史的迷雾,引你直抵思想的核心。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尤其是对某一特定流派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宝典,其价值绝非简单的“收录”或“整理”二字所能概括。它所承载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敬意与严谨态度。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对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究,这本书在我桌上几乎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它的篇幅之大,内容之广,简直令人咋舌,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记载,它不仅仅罗列了相关的典籍原文,更是穿插了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治理理念差异的对比分析,这种跨领域的融合处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发现,许多看似与核心思想无关的“边角料”信息,在被系统地纳入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后,反而折射出了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阅读体验上,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字典,更像是一部充满启发性的阅读材料。每当我对某个概念产生疑问时,通过索引查找,总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的条目,而且随后的解释往往能引发我进行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思考,甚至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某些预设立场。这种主动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特质,是它区别于许多同类参考书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深度的挖掘和层面的提升,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购买它纯粹是出于一种对古典文献整理成果的收藏欲望,但真正开始使用后,我才意识到它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尤其是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非常适合长时间的阅读和查阅。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墨色与纸张的对比度也做得恰到好处,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视觉疲劳。更具人性化的是,它在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后面,巧妙地加入了“延伸阅读推荐”或者“相关概念辨析”的小板块。这无形中构建了一个知识网络,当你对某个小点产生兴趣时,它会立刻为你指明下一步可以去探索的方向,而不是让你在查完一个词后就戛然而止。这使得它从一本静态的参考工具,转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学习引导者。我曾尝试用它来辅助我理解某个古代诗人的思想背景,结果发现,通过检索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相关条目,我不仅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更构建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图景。这种“以点带面”的知识构建方式,着实体现了编纂者高超的知识组织能力。
评分坦白说,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保留的态度打开这本书的,毕竟像这样宏大的工程,总难免在某些方面有所取舍或疏漏。但读完前几章后,我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下足了功夫,他们不仅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极其严谨的交叉验证和溯源机制。我注意到,很多专有名词的释义后面都标注了明确的出处范围,甚至精确到卷数和篇章,这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我曾就一个在其他资料中存在争议的术语进行验证,这本书提供的解释清晰有力,并且引用了多家学派的观点进行辨析,最终给出了一个基于现有证据链条最为合理的界定。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让读者在使用时倍感踏实和信赖。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诚恳的学术宣言,表明了编纂者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对于任何需要引经据典的严肃写作或研究工作者而言,拥有这样一本可靠的“定海神针”级别的工具书,效率和准确性都能得到质的飞跃。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传统文化领域摸索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往往是那些看似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古语,它们的准确语义常常在历史的演变中变得模糊不清。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简单地给出现代汉语的对等词,而是会详细追溯该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漂移,以及不同学派对同一词汇的不同侧重解读。例如,书中对“仁”、“义”、“礼”等核心概念的阐释,并非一言以蔽之,而是分别列举了多位重要人物的观点摘要,并用简练的语言点出其核心差异。这种多角度的剖析,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古代的思想世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生动的辩论和细微的差别。阅读过程,就像是与古代的智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不再是单向地接受灌输,而是参与到了对思想的辨析之中。正是这种对“复杂性”和“层次感”的尊重,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普通词典的范畴,它是一部导人深入思考的“思想地图”,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索引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