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經
定價:25.0元
作者:隱天注
齣版社:工人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0860341
字數:9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版本 翔實譯注
新課標必讀 版本翔實譯注
道傢*重要的經典 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著作
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廣泛,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
主張無為而治,探索瞭宇宙的運行規律。
內容提要
在齣函榖關前著有五韆言的《》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後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除瞭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道德經》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章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
無④,名天地之始;有⑤,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⑥,欲以觀其妙;常有⑦,欲以觀其徼⑧。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①道可道:前一個“道”是指關於世界的道傢學說(哲學)的總稱。第二個“道”字為動詞,指講、說。
②非常道:不是一個固定的程式。常,同“恒”,錶示事物具有性,永恒的。道,在這裏指某種程式。
③名可名:(哲學的)觀念形態可以建立、形成。前一個“名”為名詞,指事物的形態。後一個“名”為動詞,指稱謂。
④無:專有名詞,指天地本始,無形體。“無”作為天地鴻濛、混沌未分之際的命名。
⑤有:專有名詞,作為萬物本原的命名,有形體。
⑥常無:的外界因素影響和作用。
⑦常有:事物有著自身的個性要求和成長特點。
⑧徼(jiào):事物的盡處、邊際或其程度。當其程度為連續性時便叫作過程。
⑨玄:深遠,引申為深邃、深奧。
可以用語言說齣來的“道”,就不是哲學意義上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辭說齣來的“名”,就不是哲學意義上永恒的“名”。
“無”是天地的始基,“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經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邊際。
“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卻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極其深奧的;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門徑。第二章00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①,行不言之教②,萬物作焉而不辭③。生而不有,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處無為之事:在客觀現實的發展中,持“無為”的立場對待一切,不去乾涉自然。處:執行。無為:順其自然,不恣意妄為。事:政事。
②行不言之教:不以誰的言論作為教條。行,執行。言,言論,語錄。教,教導。
③辭:命令。
世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醜與之對立;都知道善是善,就有不善與之對立。有和無對立而生,難和易對立而成,長和短對立相互形容,高和低對立相互傾軋,音樂對立相互配閤,前後對立相互跟隨。
因此聖人治事,施行無為之政,施行不言之教,讓萬物順其自然發展,而不下達辭令。萬物各有成長,聖人不去占有,不自恃居功。正因為他不以功自居,所以人們歸功於他。
第三章00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①,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②、無欲③,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①不見可欲:不盛行貪欲之風。見,同“現”,宣揚。可欲:指美色、美味等。
②無知:從無而知,即在意識上具有遵從客觀的科學態度。而“有知”與之相反,錶現為主觀、片麵、靜止和孤立的思想觀點。
③無欲:從無而欲,即在欲求上具有遵循天道公理的堅定信念。而“有欲”與之相反,錶現為追名逐利,甚至窮奢極欲,以緻物欲橫流。
不推崇有纔乾的人,人民就會不爭功名利祿;不看重稀有商品,人民就不會去偷盜;不宣揚那些能誘發人貪欲的東西,人民的心性就不會被攪亂。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就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意誌,增強人民的體魄。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這樣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之事,就沒有辦不好的事情。
第四章00第四章
道衝①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④。
①衝:同“盅”,中間空虛的容器。
②宗:祖。
③銳:銳氣,鋒芒。解:分解,和解。紛:紛亂,不同意見。光:耀眼的光。同:混同。
④象帝之先:像天帝齣現之前(就已存在)。象,似。帝,天帝。
道是中空的容器,發揮的作用卻無窮盡。深遠啊!像孕育天地萬物的宗祖。它能消磨銳氣,和解紛亂,調和耀眼的光,混同塵氣。深邃啊!它是那樣幽隱,似無而實存。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裏産生的,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瞭。第五章00第五章
天地不仁①,以萬物為芻狗②。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③乎?虛而不屈,動而愈齣。
多言數窮④,不若守於中。
①不仁:沒有仁慈之心,在此指無愛無憎、沒有感情可言。
②芻(chú)狗:古代祭祀物,草把紮成的狗,用過後被丟棄。比喻微賤無用的事物或言論。
③橐龠(tuó yuè):風箱。
④多言數窮:言,政令。窮,窮盡,到頭。
天地無所私心,任憑萬物自然生滅;聖人無所偏愛,聽任百姓自然生滅。
天地之間,像個大的鼓風風箱,看似空虛,其實無窮盡,越抽動,産生的風越多。
政令太多,就會經常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道 德 經0
第六章0第六章
榖神①不死,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③緜若存,用之不勤。
①榖神:生命,生命之神。
②玄牝(pìn):母性。玄,內在的性質。牝,母體。
③緜(mián):同“綿”。
道的變化永不停歇,這就是微妙的母體。微妙的母體之門,是天地的根源。它綿延不絕,與天地共存,用之不盡。第七章0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②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③邪?故能成其私。
①不自生:不為自己生存。
②外:置之度外。
③無私:從無而私,即視好的外界環境為個人權益的保障。無,外界環境。私,自身權益。
天地存在。天地之所以永世不滅,因為它的一切運作不為自己,所以能長久。
聖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彆人後麵,反而使自己身居前列。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使生命長久。正因為他們的無私,反而實現瞭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八章0第八章
上善①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②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③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④。
①上善:人性有善的一麵。上,形而上,指人性。
②幾:相似,差不多。
③正:本作“政”。
④尤:過失。
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雖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們所厭惡的低下地方,所以也就接近“道”。
居住要善於選擇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寜靜,要真心相愛,說話要誠信可靠,從政要有條有理,乾事要利用特長,行動要抓住時機。
正因為他與世無爭,纔沒有什麼過失。
……
序言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知足”和“知止”的闡述。在這個信息爆炸、欲望無限膨脹的年代,我們的大腦仿佛被設定瞭一個永不滿足的程序,永遠在追逐下一個目標、下一件物品。這本書像一個清醒的旁觀者,冷靜地指齣這種無止境的追逐是如何製造痛苦的。它沒有用道德審判的語氣,而是用一種近乎科學觀察的角度,揭示瞭“貪婪”的內在悖論——你越想抓住什麼,它就溜走得越快。我開始嘗試在閱讀中進行“斷捨離”的心靈練習。每一次讀到關於“不為”的章節,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清理掉一些不必要的焦慮和外界強加的期待。這種精神上的輕盈感,比任何物質上的滿足都來得持久和熨帖。這感覺就像卸下瞭常年背負的重擔,發現自己原本就可以這樣輕鬆地行走於世間,隻是自己選擇瞭負重前行。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結構極其精妙,如同一個高明的建築師,用最少的材料搭建起瞭最宏大的精神空間。它不像那些長篇大論的論述文學,需要你耗費大量精力去梳理脈絡,它的節奏感極強,如同太極推手,一進一退之間,充滿瞭韻律美。雖然內容深奧,但它對自然的觀察卻極其細膩和精確,這種對“本真”的迴歸,讓身處鋼筋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得到瞭一種精神上的故鄉慰藉。它不是一本用來“完成閱讀”的書,而是一本用來“時常翻閱”的指南。每當我感到迷失方嚮或內心浮躁時,隨意翻開其中一頁,總能從中找到一句猶如清泉般的話語,滌蕩心緒。它不強迫你接受,而是邀請你思考,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是它能夠在曆史長河中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這是一次與古老智慧進行深度、且充滿啓發性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成功”和“力量”的認知。我們活在一個崇拜“強硬”和“擴張”的時代,認為擁有越多、聲勢越大,纔代錶有價值。然而,書裏反復強調的“守柔”、“不爭”,聽起來簡直像是一種對現實的嘲諷。但當我把這些原則應用到我日常處理人際關係和工作壓力時,卻發現瞭一種奇特的有效性。比如,當我對某件事情過度執著,想要強行推進時,往往會適得其反;而當我選擇暫時退讓,允許事情自然發展時,反而能找到更順暢的齣口。這絕不是消極避世,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它教導我們如何與世界的自然規律和諧共處,而不是逆流而上地消耗自己。我開始明白,真正的力量,不是爆發時的火焰,而是持久燃燒的木炭,不顯山露水,卻蘊含著源源不斷的能量。這種關於“存在”與“效用”的重新定義,讓我對很多睏擾已久的問題豁然開朗。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古樸的裝幀吸引住瞭。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一種沉靜的力量感,仿佛跨越瞭韆年的時光,直接與一位智者對視。我本以為會讀到一套嚴苛的教條或者復雜的哲學體係,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性。然而,閱讀的過程卻齣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係列溫柔的提醒,是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觀進行瞭一次徹底的“去中心化”。書中那些看似簡單的比喻——水、嬰兒、樸素的木頭——卻蘊含著令人深思的辯證關係。每讀完一章,我都會停下來,望著窗外,試圖在日常的喧囂中捕捉到那一絲“無為”的韻味。它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應該做什麼”的清單,反而教會我“不應該執著於什麼”。尤其是在描述“道”的那個概念時,那種“不可名狀”的特質,反而讓我感到一種極大的自由,仿佛所有刻在心頭的枷鎖,都在這無形無相的描述中,悄然鬆動瞭。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你讀懂瞭多少字麵意思,而在於它在你內心激起瞭多少與自我固執的對話。
評分老實說,初讀的時候,我差點把它閤上瞭。那些拗口的詞組和跳躍的思維邏輯,實在考驗耐心。我不得不承認,我帶著現代人的急躁去麵對這種古典的、內斂的錶達方式,一開始是格格不入的。我習慣瞭直白的論述和清晰的邏輯鏈條,而這本書,它更像是一首意境悠遠的古琴麯,時而低沉婉轉,時而戛然而止,留給聽者(讀者)巨大的空白去填充情緒和理解。我嘗試瞭一個方法,就是不去“分析”它,而是去“感受”它。我開始想象那些描繪的場景:退守後的寜靜,柔弱勝剛強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美感恰恰在於它的“不完美”和“不確定性”。它拒絕被任何單一的標簽所定義,就像試圖用一個網去撈月亮,徒勞卻也充滿詩意。我開始欣賞這種含而不露、舉重若輕的敘事風格,它迫使我的思維從綫性的追逐,轉嚮瞭圓融的包容。對於一個習慣於追求效率和結果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對心性的深刻洗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