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历史源流

中国农业的历史源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农业
  • 农业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农业发展
  • 农耕文明
  • 历史文化
  • 农业经济
  • 乡村发展
  • 粮食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5855236
商品编码:297293985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的历史源流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国风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058552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多年广涉中外史书,研究史料之心血。科学地运用现有的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将历史与现实辨证地结合在一起,从农村、农民、农业三位一体的视角,清晰地再现了自上古时代起,我们的先祖们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所做的艰辛劳作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恢弘历史,揭示了“三农”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渊源关系。 作者由古而今、从宏观到微观、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述”必有据、“作”而新颖、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又不拘泥于成说的思辨和表述方式,不仅使其新著给读者以深刻的哲学启迪,同时也具备了明显的可读性。

目录

1 农业的自然环境
2 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
3 自然环境影响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4 自然环境对人口成长的影响
5 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6 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7 黄河流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8 黄河流域降雨的特点
9 气候转变对黄河流域农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10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11 古代农业水利的发展与成就
12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水利事业的兴起
13 西汉时期北方渠水事业的开发
14 汉代渠水事业经营的特点
15 东汉时期淮河流域陂水事业的发展
16 东汉对黄河流域渠水事业的维护
17 三国屯田制度下的渠陂事业经营
18 两晋南北朝水利事业的变化
19 耕地的开发
20 农业技术的发展
21 汉末以后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22 南方农业的发展
23 人口南迁对耕地的需求
24 耕作技术的发展
25 明代以后南方新耕地的开发
26 近代边疆的垦拓
27 东北的开发
28 台湾的开发
29 边疆开发的意义
30 土地分配与经营
31 土地的公有与私有
32 土地私有与兼并
33 土地私有制及其买卖的形成
34 影响土地分配的因素
35 节制兼并的思想与措施
36 北魏的均田制
37 小农民经济与地主经济
38 土地租佃制
39 一个经济规律: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40 手工业的发展
41 丝织业的起源
42 丝织业的发展
43 明清时代丝织业发展的原因
44 机户——家杼轴而户纂组
45 麻织业的发展
46 驵——商人与生产者的桥梁
47 棉纺织业的起源
48 棉纺织业的发展
49 我国农村的传统家庭副业
50 纺织业在都市的出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田野的回响:一部未曾书写的农耕文明史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泥土与汗水交织,播撒下文明的种子,收获了世代的繁衍。这片土地的故事,远不止于王朝的更迭,战役的胜负,文人的笔墨,更深层地,它被刻录在一次次春耕秋收的循环里,体现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的智慧中,流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契约里。这是一部关于土地的史诗,一部关于劳作者的赞歌,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生命脉搏的深邃探问。 想象一下,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映照在连绵起伏的田野上,那是怎样的景象?当泥土的芬芳伴随着耕牛的低鸣,钻入鼻腔,那是怎样的触感?当汗水滴落,滋润干涸的土地,那是怎样的希望?这并非仅仅是农事的描摹,而是人类与自然最原始、最深刻的对话,是文明萌芽、茁壮、直至繁盛的宏大叙事。 我们的目光,将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不再聚焦于庙堂之上的权谋斗争,也不再沉溺于文人墨客的雅致闲谈,而是深入到最朴素的田埂之上,倾听那古老的农谚,感受那劳作的律动,探寻那弥漫在田野间的,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与脉络。 一、 从茹毛饮血到粒粒皆辛:农耕的黎明与文明的曙光 很久很久以前,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还在与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搏斗。食物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采集与狩猎。但在这看似野蛮的生存状态中,一些细微的改变正在发生。人们开始注意到,某些植物的种子撒落后会在来年长出新的植株,开始懂得驯化野生的谷物。那些被野兽驱赶的、被灾难剥夺的,或许也促使人类开始思考如何主动地获取食物。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伟大变革,而是无数代人,在无数次偶然与必然的尝试中,慢慢积累的经验。他们观察风雨,倾听四季的呼吸,学习辨别哪些果实能充饥,哪些根茎有营养,哪些动物可以被圈养。每一个细小的发现,每一次成功的播种,都是一次对自然的征服,也是一次对自身生存能力的提升。 想象那些最初的农耕者,他们也许还穿着兽皮,操着石斧,在荒原上开辟出第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也许会对着天空祈祷,希望风调雨顺,期望丰收的降临。他们的生活,直接与土地的恩赐挂钩,每一粒粮食都弥足珍贵。这种对土地的敬畏,对劳作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依赖,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基础的底色。 从最初的粗放式耕作,到后来对耕作技术的逐步改良,从简单的刀耕火种,到发明更加精细的农具,这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探索的道路。这其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生产关系的初步构建。而正是这种对土地的耕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也为更复杂、更精密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二、 水利之魂与农田之歌:文明的壮阔与治理的智慧 随着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和利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地理环境的差异催生了不同的治水方式,也塑造了不同地域的文明形态。 黄河流域的泥沙淤积,带来了肥沃的土地,但也带来了汹涌的洪水。治理洪水,成为数千年来黄河流域先民和统治者们永恒的课题。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代表着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集体协作、因势利导的智慧。从最初的围堵,到疏导,再到修建堤坝、开凿渠道,每一次治水的实践,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生命。 长江流域的丰沛雨水,为稻作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雨水,更开始修建水库、塘堰,发展灌溉系统,将水引到田间,旱涝保收。梯田的修建,更是将人与山地融为一体,巧夺天工地展现了农业的韧性与创造力。 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仅是简单的劳作,它涉及到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体现。水库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长远的规划和精密的组织,这直接推动了国家机器的形成与完善。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也促使了地方行政体系的建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水利的兴衰,与国家的强盛紧密相连。 而当水利设施完善,土地得到有效灌溉,粮食产量得到保障,这便为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兴起、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田,不再仅仅是生产食物的场所,它更是文明的温床,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农田之歌,奏响的是人类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壮丽篇章。 三、 农具的革新与技术的传承:文明的脉动与智慧的积淀 农耕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农具的不断革新与技术的代代传承。从石斧、石镰,到木犁、铁犁,再到后来的耧车、碌碡,每一次农具的出现,都标志着生产力的飞跃。 想象一下,当第一个铁犁出现在田野上,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耕作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土地更深层次的改造。铁器的出现,使得开垦荒地、深耕土壤成为可能,也使得耕作更加精细。而耧车,则实现了播种的标准化,将播种的效率大幅提高,减少了人力浪费。碌碡的出现,则解决了收割后脱粒的难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这些农具的发明与改进,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它们凝聚着工匠的智慧,也反映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而这些技术,是如何传承下去的呢?它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的记载,更多的是通过师徒相传,通过口口相传的经验,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改进。 农谚,是这其中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那些“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立春一日,百草生”的农谚,不仅仅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它们是经过无数代人,在长期实践中提炼出的,关于气候、物候、农时、病虫害防治的宝贵知识。它们如同活着的教科书,指导着农民的生产活动,维系着农耕文明的命脉。 技术的传承,也体现在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与改良上。人们通过长期观察,选择最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品种,通过选育,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新品种。这其中蕴含着朴素的遗传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对农业生物学最原始的贡献。 四、 土地的伦理与社会的根基:文明的价值与人性的光辉 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结构。土地,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它更是根,是归属,是情感的寄托。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老的谚语,深刻地揭示了粮食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对粮食的重视,对土地的依恋,也塑造了中国人脚踏实地、勤劳朴实的性格。 土地的占有与分配,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历代王朝的土地政策,无不围绕着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保障国家的赋税收入。小农经济的形态,虽然使得个体家庭的生产单位高度分散,但也使得农业生产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农耕社会中,乡邻之间的互助,是维系社会运转的重要纽带。春耕时的互相帮衬,秋收时的集体劳作,婚丧嫁娶时的互相扶持,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情观念。 而对土地的敬畏,也渗透到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中国人相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思想,也指导着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过度索取,追求与自然的平衡。 五、 传承与变迁:农耕文明的当下与未来 农耕文明,并非只是尘封的历史,它依然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不断地变迁与发展。 尽管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席卷而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耕文明所蕴含的智慧与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新时代,重新审视人与土地的关系?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借鉴古人的智慧,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如何在新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农耕文明焕发新的生机? 这需要我们放下浮躁,重新回到那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地,倾听它的回响,感受它的脉动。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探索。 这部未曾书写的农耕文明史,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耀眼的英雄,它存在于每一寸土地的纹理里,存在于每一粒谷物的芬芳中,存在于每一个劳作者的汗水与笑容里。它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根脉,也是我们理解自身,理解文明,理解生命最重要的一条线索。它在无声中讲述着,一个民族如何从泥土中走来,又如何在这里,找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厚重感,古朴的色彩搭配上遒劲的字体,瞬间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农耕时代。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枯燥的史料和晦涩的理论,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将一个个鲜活的农业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再到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精耕细作,每一步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农业发展特点的对比也格外引人入胜,例如江南水乡的精耕细作与北方草原的粗放游牧,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技术和社会结构差异,都被作者剖析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农具演变的部分,那些看似简单的犁、耙、耧车,背后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对土地的敬畏,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都承载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厚重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籍那样按部就班地讲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回避农业发展中的艰难和曲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的汗水、辛劳、智慧以及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坚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农谚、农谣的引述,这些朴实却富有哲理的话语,是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写照。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古代农学家、水利工程专家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耕作者的故事,他们的事迹虽然可能不被史书大书特书,但却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到这些故事,我仿佛能听到田间耕作的号子声,看到汗水浸湿的脊背,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心中充满了对这些祖先的敬意。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接地气”,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的韧性和适应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农业曾面临无数的挑战,如水旱灾害、战乱、外族入侵、人口压力等等,但每一次,它都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不断调整和发展。作者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例如水利工程的修建、新作物的引进(如稻、麦、玉米等),以及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出的特色农业模式。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精耕细作”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土地的尊重和对效率的追求,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农业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一部关于生存、关于智慧、关于永恒的生命力的赞歌。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农业的历史,但阅读过程却充满了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描绘了宏观的农业制度和技术变革,还深入到微观的农具细节、种子改良、甚至是农民的饮食起居。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农业技术和经济模式的演变,例如从粗放到集约,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萌芽,都有着清晰的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与文化、哲学思想的联系感到着迷,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体现在农事活动中,或者儒家、道家等思想如何影响农民的价值观和生产观念。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中国农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明如何孕育、如何发展的书。读完这本书,我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对那些世代耕耘的祖先,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由衷的敬意。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它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农业技术层面,而是将农业的发展置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土地制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力,赋税制度的兴衰与农民的生存状态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历代王朝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对商业发展和社会活力的潜在压抑。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是如何与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粮食短缺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也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完整。它让我明白了,农业并非仅仅是生产粮食的活动,而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石,它的兴衰直接牵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