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农业的历史源流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国风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058552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41kg
本书是作者多年广涉中外史书,研究史料之心血。科学地运用现有的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将历史与现实辨证地结合在一起,从农村、农民、农业三位一体的视角,清晰地再现了自上古时代起,我们的先祖们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所做的艰辛劳作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恢弘历史,揭示了“三农”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渊源关系。 作者由古而今、从宏观到微观、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述”必有据、“作”而新颖、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又不拘泥于成说的思辨和表述方式,不仅使其新著给读者以深刻的哲学启迪,同时也具备了明显的可读性。
1 农业的自然环境
2 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
3 自然环境影响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4 自然环境对人口成长的影响
5 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6 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7 黄河流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8 黄河流域降雨的特点
9 气候转变对黄河流域农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10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11 古代农业水利的发展与成就
12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水利事业的兴起
13 西汉时期北方渠水事业的开发
14 汉代渠水事业经营的特点
15 东汉时期淮河流域陂水事业的发展
16 东汉对黄河流域渠水事业的维护
17 三国屯田制度下的渠陂事业经营
18 两晋南北朝水利事业的变化
19 耕地的开发
20 农业技术的发展
21 汉末以后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22 南方农业的发展
23 人口南迁对耕地的需求
24 耕作技术的发展
25 明代以后南方新耕地的开发
26 近代边疆的垦拓
27 东北的开发
28 台湾的开发
29 边疆开发的意义
30 土地分配与经营
31 土地的公有与私有
32 土地私有与兼并
33 土地私有制及其买卖的形成
34 影响土地分配的因素
35 节制兼并的思想与措施
36 北魏的均田制
37 小农民经济与地主经济
38 土地租佃制
39 一个经济规律: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40 手工业的发展
41 丝织业的起源
42 丝织业的发展
43 明清时代丝织业发展的原因
44 机户——家杼轴而户纂组
45 麻织业的发展
46 驵——商人与生产者的桥梁
47 棉纺织业的起源
48 棉纺织业的发展
49 我国农村的传统家庭副业
50 纺织业在都市的出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厚重感,古朴的色彩搭配上遒劲的字体,瞬间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农耕时代。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枯燥的史料和晦涩的理论,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将一个个鲜活的农业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再到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精耕细作,每一步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农业发展特点的对比也格外引人入胜,例如江南水乡的精耕细作与北方草原的粗放游牧,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技术和社会结构差异,都被作者剖析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农具演变的部分,那些看似简单的犁、耙、耧车,背后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对土地的敬畏,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都承载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厚重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籍那样按部就班地讲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回避农业发展中的艰难和曲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的汗水、辛劳、智慧以及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坚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农谚、农谣的引述,这些朴实却富有哲理的话语,是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写照。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古代农学家、水利工程专家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耕作者的故事,他们的事迹虽然可能不被史书大书特书,但却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到这些故事,我仿佛能听到田间耕作的号子声,看到汗水浸湿的脊背,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心中充满了对这些祖先的敬意。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接地气”,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的韧性和适应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农业曾面临无数的挑战,如水旱灾害、战乱、外族入侵、人口压力等等,但每一次,它都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不断调整和发展。作者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例如水利工程的修建、新作物的引进(如稻、麦、玉米等),以及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出的特色农业模式。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精耕细作”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土地的尊重和对效率的追求,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农业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一部关于生存、关于智慧、关于永恒的生命力的赞歌。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农业的历史,但阅读过程却充满了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描绘了宏观的农业制度和技术变革,还深入到微观的农具细节、种子改良、甚至是农民的饮食起居。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农业技术和经济模式的演变,例如从粗放到集约,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萌芽,都有着清晰的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与文化、哲学思想的联系感到着迷,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体现在农事活动中,或者儒家、道家等思想如何影响农民的价值观和生产观念。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中国农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明如何孕育、如何发展的书。读完这本书,我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对那些世代耕耘的祖先,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由衷的敬意。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它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农业技术层面,而是将农业的发展置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土地制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力,赋税制度的兴衰与农民的生存状态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历代王朝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对商业发展和社会活力的潜在压抑。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是如何与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粮食短缺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也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完整。它让我明白了,农业并非仅仅是生产粮食的活动,而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石,它的兴衰直接牵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