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農業的曆史源流
定價:26.0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國風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058552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241kg
本書是作者多年廣涉中外史書,研究史料之心血。科學地運用現有的考古實物和文獻資料,將曆史與現實辨證地結閤在一起,從農村、農民、農業三位一體的視角,清晰地再現瞭自上古時代起,我們的先祖們為瞭追求幸福生活所做的艱辛勞作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恢弘曆史,揭示瞭“三農”與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淵源關係。 作者由古而今、從宏觀到微觀、集學術性與通俗性於一體、“述”必有據、“作”而新穎、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又不拘泥於成說的思辨和錶述方式,不僅使其新著給讀者以深刻的哲學啓迪,同時也具備瞭明顯的可讀性。
1 農業的自然環境
2 各曆史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概況
3 自然環境影響及人類對自然的認識
4 自然環境對人口成長的影響
5 氣候與人類健康的關係
6 長江流域農業發展緩慢的原因
7 黃河流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8 黃河流域降雨的特點
9 氣候轉變對黃河流域農業和文化發展的影響
10 中國文化的發祥地
11 古代農業水利的發展與成就
12 春鞦戰國時代農業水利事業的興起
13 西漢時期北方渠水事業的開發
14 漢代渠水事業經營的特點
15 東漢時期淮河流域陂水事業的發展
16 東漢對黃河流域渠水事業的維護
17 三國屯田製度下的渠陂事業經營
18 兩晉南北朝水利事業的變化
19 耕地的開發
20 農業技術的發展
21 漢末以後戰爭對農業生産的破壞
22 南方農業的發展
23 人口南遷對耕地的需求
24 耕作技術的發展
25 明代以後南方新耕地的開發
26 近代邊疆的墾拓
27 東北的開發
28 颱灣的開發
29 邊疆開發的意義
30 土地分配與經營
31 土地的公有與私有
32 土地私有與兼並
33 土地私有製及其買賣的形成
34 影響土地分配的因素
35 節製兼並的思想與措施
36 北魏的均田製
37 小農民經濟與地主經濟
38 土地租佃製
39 一個經濟規律:私有製必然導緻土地兼並
40 手工業的發展
41 絲織業的起源
42 絲織業的發展
43 明清時代絲織業發展的原因
44 機戶——傢杼軸而戶纂組
45 麻織業的發展
46 駔——商人與生産者的橋梁
47 棉紡織業的起源
48 棉紡織業的發展
49 我國農村的傳統傢庭副業
50 紡織業在都市的齣現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曆史書籍那樣按部就班地講述,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作者並沒有迴避農業發展中的艱難和麯摺,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韆韆萬萬的普通農民,他們的汗水、辛勞、智慧以及麵對天災人禍時的堅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農諺、農謠的引述,這些樸實卻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農民們在長期生産實踐中總結齣來的寶貴經驗,也是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寫照。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古代農學傢、水利工程專傢以及那些默默無聞的耕作者的故事,他們的事跡雖然可能不被史書大書特書,但卻對中國農業的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讀到這些故事,我仿佛能聽到田間耕作的號子聲,看到汗水浸濕的脊背,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心中充滿瞭對這些祖先的敬意。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接地氣”,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生命。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時,就被它宏大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它並沒有局限於單純的農業技術層麵,而是將農業的發展置於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乃至政治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讓我耳目一新。作者在書中探討瞭土地製度的變化如何影響農業生産力,賦稅製度的興衰與農民的生存狀態之間的微妙聯係,以及曆代王朝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如何直接關係到國傢的穩定與繁榮。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重農抑商”政策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分析瞭其積極意義,也指齣瞭其對商業發展和社會活力的潛在壓抑。此外,書中對於一些重大曆史事件,如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是如何與農業生産力受到破壞、糧食短缺等因素聯係在一起的,也有著非常精彩的論述。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讓我對中國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完整。它讓我明白瞭,農業並非僅僅是生産糧食的活動,而是整個社會運作的基石,它的興衰直接牽動著中華民族的命運。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中國農業的韌性和適應性。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國農業曾麵臨無數的挑戰,如水旱災害、戰亂、外族入侵、人口壓力等等,但每一次,它都能在睏境中找到齣路,不斷調整和發展。作者詳細梳理瞭中國古代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采取的各種措施,例如水利工程的修建、新作物的引進(如稻、麥、玉米等),以及不同地區因地製宜發展齣的特色農業模式。我特彆對書中關於“精耕細作”的論述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土地的尊重和對效率的追求,在中國農業發展中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農業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悠久的曆史,更在於其麵對睏難時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創新精神。它是一部關於生存、關於智慧、關於永恒的生命力的贊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厚重感,古樸的色彩搭配上遒勁的字體,瞬間就將人拉迴到瞭那個古老的農耕時代。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枯燥的史料和晦澀的理論,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娓娓道來,將一個個鮮活的農業場景展現在讀者麵前。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春鞦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再到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精耕細作,每一步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農業發展特點的對比也格外引人入勝,例如江南水鄉的精耕細作與北方草原的粗放遊牧,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結構差異,都被作者剖析得鞭闢入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農具演變的部分,那些看似簡單的犁、耙、耬車,背後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對土地的敬畏,讀來讓人感慨萬韆。它讓我意識到,我們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葉,都承載著數韆年農業文明的厚重曆史。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並沒有預設太多期待,隻是想瞭解一下中國農業的曆史,但閱讀過程卻充滿瞭驚喜。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描繪瞭宏觀的農業製度和技術變革,還深入到微觀的農具細節、種子改良、甚至是農民的飲食起居。書中對於不同時期農業技術和經濟模式的演變,例如從粗放到集約,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的萌芽,都有著清晰的脈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古代農業與文化、哲學思想的聯係感到著迷,例如“天人閤一”的思想如何體現在農事活動中,或者儒傢、道傢等思想如何影響農民的價值觀和生産觀念。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理解中國農業。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農業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文明如何孕育、如何發展的書。讀完這本書,我對我們腳下的土地,對那些世代耕耘的祖先,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由衷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