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的曆史源流

中國農業的曆史源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風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農業
  • 農業史
  • 曆史
  • 中國曆史
  • 農業發展
  • 農耕文明
  • 曆史文化
  • 農業經濟
  • 鄉村發展
  • 糧食安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經濟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5855236
商品編碼:2972939855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6-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農業的曆史源流

定價:26.00元

售價:17.7元,便宜8.3元,摺扣68

作者:國風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058552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2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多年廣涉中外史書,研究史料之心血。科學地運用現有的考古實物和文獻資料,將曆史與現實辨證地結閤在一起,從農村、農民、農業三位一體的視角,清晰地再現瞭自上古時代起,我們的先祖們為瞭追求幸福生活所做的艱辛勞作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恢弘曆史,揭示瞭“三農”與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淵源關係。 作者由古而今、從宏觀到微觀、集學術性與通俗性於一體、“述”必有據、“作”而新穎、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又不拘泥於成說的思辨和錶述方式,不僅使其新著給讀者以深刻的哲學啓迪,同時也具備瞭明顯的可讀性。

目錄

1 農業的自然環境
2 各曆史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概況
3 自然環境影響及人類對自然的認識
4 自然環境對人口成長的影響
5 氣候與人類健康的關係
6 長江流域農業發展緩慢的原因
7 黃河流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8 黃河流域降雨的特點
9 氣候轉變對黃河流域農業和文化發展的影響
10 中國文化的發祥地
11 古代農業水利的發展與成就
12 春鞦戰國時代農業水利事業的興起
13 西漢時期北方渠水事業的開發
14 漢代渠水事業經營的特點
15 東漢時期淮河流域陂水事業的發展
16 東漢對黃河流域渠水事業的維護
17 三國屯田製度下的渠陂事業經營
18 兩晉南北朝水利事業的變化
19 耕地的開發
20 農業技術的發展
21 漢末以後戰爭對農業生産的破壞
22 南方農業的發展
23 人口南遷對耕地的需求
24 耕作技術的發展
25 明代以後南方新耕地的開發
26 近代邊疆的墾拓
27 東北的開發
28 颱灣的開發
29 邊疆開發的意義
30 土地分配與經營
31 土地的公有與私有
32 土地私有與兼並
33 土地私有製及其買賣的形成
34 影響土地分配的因素
35 節製兼並的思想與措施
36 北魏的均田製
37 小農民經濟與地主經濟
38 土地租佃製
39 一個經濟規律:私有製必然導緻土地兼並
40 手工業的發展
41 絲織業的起源
42 絲織業的發展
43 明清時代絲織業發展的原因
44 機戶——傢杼軸而戶纂組
45 麻織業的發展
46 駔——商人與生産者的橋梁
47 棉紡織業的起源
48 棉紡織業的發展
49 我國農村的傳統傢庭副業
50 紡織業在都市的齣現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田野的迴響:一部未曾書寫的農耕文明史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泥土與汗水交織,播撒下文明的種子,收獲瞭世代的繁衍。這片土地的故事,遠不止於王朝的更迭,戰役的勝負,文人的筆墨,更深層地,它被刻錄在一次次春耕鞦收的循環裏,體現在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的智慧中,流淌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契約裏。這是一部關於土地的史詩,一部關於勞作者的贊歌,一部關於中華民族生命脈搏的深邃探問。 想象一下,當第一縷晨曦穿透薄霧,映照在連綿起伏的田野上,那是怎樣的景象?當泥土的芬芳伴隨著耕牛的低鳴,鑽入鼻腔,那是怎樣的觸感?當汗水滴落,滋潤乾涸的土地,那是怎樣的希望?這並非僅僅是農事的描摹,而是人類與自然最原始、最深刻的對話,是文明萌芽、茁壯、直至繁盛的宏大敘事。 我們的目光,將穿越韆年的時光隧道,不再聚焦於廟堂之上的權謀鬥爭,也不再沉溺於文人墨客的雅緻閑談,而是深入到最樸素的田埂之上,傾聽那古老的農諺,感受那勞作的律動,探尋那彌漫在田野間的,中華文明的真正源頭與脈絡。 一、 從茹毛飲血到粒粒皆辛:農耕的黎明與文明的曙光 很久很久以前,在漫長的石器時代,人類還在與自然進行著艱苦的搏鬥。食物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采集與狩獵。但在這看似野蠻的生存狀態中,一些細微的改變正在發生。人們開始注意到,某些植物的種子撒落後會在來年長齣新的植株,開始懂得馴化野生的榖物。那些被野獸驅趕的、被災難剝奪的,或許也促使人類開始思考如何主動地獲取食物。 這並非一蹴而就的偉大變革,而是無數代人,在無數次偶然與必然的嘗試中,慢慢積纍的經驗。他們觀察風雨,傾聽四季的呼吸,學習辨彆哪些果實能充飢,哪些根莖有營養,哪些動物可以被圈養。每一個細小的發現,每一次成功的播種,都是一次對自然的徵服,也是一次對自身生存能力的提升。 想象那些最初的農耕者,他們也許還穿著獸皮,操著石斧,在荒原上開闢齣第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們也許會對著天空祈禱,希望風調雨順,期望豐收的降臨。他們的生活,直接與土地的恩賜掛鈎,每一粒糧食都彌足珍貴。這種對土地的敬畏,對勞作的尊重,以及對自然的依賴,構成瞭中華文明最基礎的底色。 從最初的粗放式耕作,到後來對耕作技術的逐步改良,從簡單的刀耕火種,到發明更加精細的農具,這是一條漫長而充滿探索的道路。這其中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對環境的適應,以及對生産關係的初步構建。而正是這種對土地的耕耘,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瞭最根本的物質基礎,也為更復雜、更精密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齣現,埋下瞭伏筆。 二、 水利之魂與農田之歌:文明的壯闊與治理的智慧 隨著農耕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和利用,也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農業的命脈。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地理環境的差異催生瞭不同的治水方式,也塑造瞭不同地域的文明形態。 黃河流域的泥沙淤積,帶來瞭肥沃的土地,但也帶來瞭洶湧的洪水。治理洪水,成為數韆年來黃河流域先民和統治者們永恒的課題。大禹治水,不僅僅是一個神話傳說,更代錶著中華民族在麵對自然災害時,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集體協作、因勢利導的智慧。從最初的圍堵,到疏導,再到修建堤壩、開鑿渠道,每一次治水的實踐,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生命。 長江流域的豐沛雨水,為稻作農業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裏的人們,不僅僅滿足於雨水,更開始修建水庫、塘堰,發展灌溉係統,將水引到田間,旱澇保收。梯田的修建,更是將人與山地融為一體,巧奪天工地展現瞭農業的韌性與創造力。 水利工程的修建,不僅僅是簡單的勞作,它涉及到規劃、設計、組織、管理。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度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體現。水庫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長遠的規劃和精密的組織,這直接推動瞭國傢機器的形成與完善。水利設施的維護與管理,也促使瞭地方行政體係的建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水利的興衰,與國傢的強盛緊密相連。 而當水利設施完善,土地得到有效灌溉,糧食産量得到保障,這便為人口的增長、城市的興起、商業的繁榮,提供瞭堅實的基礎。農田,不再僅僅是生産食物的場所,它更是文明的溫床,是國傢穩定的基石。農田之歌,奏響的是人類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壯麗篇章。 三、 農具的革新與技術的傳承:文明的脈動與智慧的積澱 農耕文明的進步,離不開農具的不斷革新與技術的代代傳承。從石斧、石鐮,到木犁、鐵犁,再到後來的耬車、碌碡,每一次農具的齣現,都標誌著生産力的飛躍。 想象一下,當第一個鐵犁齣現在田野上,它帶來的不僅僅是耕作效率的提升,更是對土地更深層次的改造。鐵器的齣現,使得開墾荒地、深耕土壤成為可能,也使得耕作更加精細。而耬車,則實現瞭播種的標準化,將播種的效率大幅提高,減少瞭人力浪費。碌碡的齣現,則解決瞭收割後脫粒的難題,大大減輕瞭勞動強度。 這些農具的發明與改進,並非簡單的技術堆砌,它們凝聚著工匠的智慧,也反映著人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而這些技術,是如何傳承下去的呢?它不僅僅是通過書本的記載,更多的是通過師徒相傳,通過口口相傳的經驗,通過在實踐中的不斷摸索與改進。 農諺,是這其中最生動、最鮮活的載體。那些“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榖雨前後,種瓜點豆”、“立春一日,百草生”的農諺,不僅僅是簡單的經驗總結,它們是經過無數代人,在長期實踐中提煉齣的,關於氣候、物候、農時、病蟲害防治的寶貴知識。它們如同活著的教科書,指導著農民的生産活動,維係著農耕文明的命脈。 技術的傳承,也體現在對農作物品種的選擇與改良上。人們通過長期觀察,選擇最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的品種,通過選育,培育齣産量更高、品質更好的新品種。這其中蘊含著樸素的遺傳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對農業生物學最原始的貢獻。 四、 土地的倫理與社會的根基:文明的價值與人性的光輝 農耕文明,塑造瞭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觀念與社會結構。土地,在中國人的心中,不僅僅是生産資料,它更是根,是歸屬,是情感的寄托。 “民以食為天”,這句古老的諺語,深刻地揭示瞭糧食在中華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對糧食的重視,對土地的依戀,也塑造瞭中國人腳踏實地、勤勞樸實的性格。 土地的占有與分配,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曆代王朝的土地政策,無不圍繞著如何調動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如何保障國傢的賦稅收入。小農經濟的形態,雖然使得個體傢庭的生産單位高度分散,但也使得農業生産與傢庭生活緊密結閤,形成瞭以傢庭為單位的,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 在農耕社會中,鄉鄰之間的互助,是維係社會運轉的重要紐帶。春耕時的互相幫襯,鞦收時的集體勞作,婚喪嫁娶時的互相扶持,都體現瞭中華民族深厚的集體主義精神和人情觀念。 而對土地的敬畏,也滲透到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天人閤一”的思想,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現。中國人相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該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思想,也指導著人們在農業生産中,遵循自然的規律,不過度索取,追求與自然的平衡。 五、 傳承與變遷:農耕文明的當下與未來 農耕文明,並非隻是塵封的曆史,它依然在中國大地上留下瞭深深的烙印,並在不斷地變遷與發展。 盡管現代化的工業文明席捲而來,農業生産方式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耕文明所蘊含的智慧與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在新時代,重新審視人與土地的關係?如何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今天,藉鑒古人的智慧,發展可持續的農業?如何在新技術與傳統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讓農耕文明煥發新的生機? 這需要我們放下浮躁,重新迴到那片養育瞭我們的土地,傾聽它的迴響,感受它的脈動。這不僅僅是一次對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未來的探索。 這部未曾書寫的農耕文明史,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耀眼的英雄,它存在於每一寸土地的紋理裏,存在於每一粒榖物的芬芳中,存在於每一個勞作者的汗水與笑容裏。它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根脈,也是我們理解自身,理解文明,理解生命最重要的一條綫索。它在無聲中講述著,一個民族如何從泥土中走來,又如何在這裏,找到瞭生生不息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曆史書籍那樣按部就班地講述,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作者並沒有迴避農業發展中的艱難和麯摺,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韆韆萬萬的普通農民,他們的汗水、辛勞、智慧以及麵對天災人禍時的堅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農諺、農謠的引述,這些樸實卻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農民們在長期生産實踐中總結齣來的寶貴經驗,也是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寫照。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古代農學傢、水利工程專傢以及那些默默無聞的耕作者的故事,他們的事跡雖然可能不被史書大書特書,但卻對中國農業的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讀到這些故事,我仿佛能聽到田間耕作的號子聲,看到汗水浸濕的脊背,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心中充滿瞭對這些祖先的敬意。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接地氣”,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生命。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時,就被它宏大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它並沒有局限於單純的農業技術層麵,而是將農業的發展置於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乃至政治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讓我耳目一新。作者在書中探討瞭土地製度的變化如何影響農業生産力,賦稅製度的興衰與農民的生存狀態之間的微妙聯係,以及曆代王朝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如何直接關係到國傢的穩定與繁榮。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重農抑商”政策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分析瞭其積極意義,也指齣瞭其對商業發展和社會活力的潛在壓抑。此外,書中對於一些重大曆史事件,如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是如何與農業生産力受到破壞、糧食短缺等因素聯係在一起的,也有著非常精彩的論述。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讓我對中國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完整。它讓我明白瞭,農業並非僅僅是生産糧食的活動,而是整個社會運作的基石,它的興衰直接牽動著中華民族的命運。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中國農業的韌性和適應性。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國農業曾麵臨無數的挑戰,如水旱災害、戰亂、外族入侵、人口壓力等等,但每一次,它都能在睏境中找到齣路,不斷調整和發展。作者詳細梳理瞭中國古代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采取的各種措施,例如水利工程的修建、新作物的引進(如稻、麥、玉米等),以及不同地區因地製宜發展齣的特色農業模式。我特彆對書中關於“精耕細作”的論述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土地的尊重和對效率的追求,在中國農業發展中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農業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悠久的曆史,更在於其麵對睏難時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創新精神。它是一部關於生存、關於智慧、關於永恒的生命力的贊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厚重感,古樸的色彩搭配上遒勁的字體,瞬間就將人拉迴到瞭那個古老的農耕時代。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枯燥的史料和晦澀的理論,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娓娓道來,將一個個鮮活的農業場景展現在讀者麵前。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春鞦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再到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精耕細作,每一步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農業發展特點的對比也格外引人入勝,例如江南水鄉的精耕細作與北方草原的粗放遊牧,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結構差異,都被作者剖析得鞭闢入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農具演變的部分,那些看似簡單的犁、耙、耬車,背後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對土地的敬畏,讀來讓人感慨萬韆。它讓我意識到,我們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葉,都承載著數韆年農業文明的厚重曆史。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並沒有預設太多期待,隻是想瞭解一下中國農業的曆史,但閱讀過程卻充滿瞭驚喜。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描繪瞭宏觀的農業製度和技術變革,還深入到微觀的農具細節、種子改良、甚至是農民的飲食起居。書中對於不同時期農業技術和經濟模式的演變,例如從粗放到集約,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的萌芽,都有著清晰的脈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古代農業與文化、哲學思想的聯係感到著迷,例如“天人閤一”的思想如何體現在農事活動中,或者儒傢、道傢等思想如何影響農民的價值觀和生産觀念。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理解中國農業。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農業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文明如何孕育、如何發展的書。讀完這本書,我對我們腳下的土地,對那些世代耕耘的祖先,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由衷的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