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磁兼容設計與測量技術
定價:36.00元
作者:李舜陽
齣版社:中國標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665354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全麵、係統地論述瞭電磁兼容設計及測量方法,從基礎的印製電路到設備、係統、係統間,循序漸進,對廣大的工程設計和試驗人員進行瞭係統的設計和測量指導,並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對技術人員遇到的問題給予解答。本書實用性很強,麵嚮廣大電磁兼容工程設計人員、電工電子産品設計及檢測人員、電工電子等相關專業大專院校師生,是電磁兼容設計的工具書。
目錄
章 電磁兼容性綜述
1.1 電磁兼容性(EMC)
1.2 電磁兼容性的三個要素
1.3 電磁輻射的近場與遠場
1.4 脈衝信號的頻譜
1.5 電磁騷擾的主要危害
1.6 電磁兼容電平
1.7 EMC設計的重要性
1.8 EMC標準
1.9 EMC研究的頻率範圍
第2章 印製電路闆(PCB)設計基礎
2.1 無源元件的高頻寄生特性
2.2 在PCB內為什麼和如何産生RF能量
2.3 磁通及其抵消要求
2.4 走綫拓撲布置
2.5 分層布置
2.6 徑嚮轉移(排列)
2.7 共模和差模電流
2.8 RF電流密度分布
2.9 接地方法
2.10 地和信號環(不包括渦流)
2.11 幅形比——地連接的間距
2.12 鏡像平麵(闆)
2.13 鏡像平麵(闆)內的槽
2.14 功能分區
2.15 臨界頻率
2.16 邏輯係列(族)
第3章 印製闆的旁路和去耦
3.1 諧振概念
3.2 電容器的物理特性
3.3 電容器的並聯
3.4 電源和地平麵(闆)構成的電容
3.5 布置
3.6 電容器的選擇
第4章 時鍾電路、軌跡(信號綫)和端接
4.1 印製闆內傳輸綫的形成
4.2 微帶綫和帶狀綫
4.3 傳播延遲和介電常數
4.4 信號軌跡(綫)端接容性負載
4.5 元件的放置
4.6 阻抗匹配——振鈴和反射
4.7 計算信號綫(軌跡)的長度(電長度)
4.8 軌跡布綫
4.9 走綫層
4.10 串擾
4.11 3-W規則和軌跡隔離
4.12 保護/分(旁)路軌跡
4.13 軌跡綫的端接
第5章 互連綫和I/O電路
5.1 劃分區
5.2 隔離和分區(開槽)
5.3 I/O電路的濾波和接地
5.4 視頻和音頻
第6章 後(背)麵闆、帶狀電纜和子卡
6.1 基礎
6.2 連接器輸齣腳的設定
6.3 AC(交流)殼體平麵
6.4 後麵闆結構
6.5 互連綫
6.6 機械
6.7 信號走綫
6.8 軌跡長度/信號端接
6.9 串擾
6.10 地環控製
6.11 後麵(印製)闆中的地槽
第7章 靜電放電保護
7.1 概述
7.2 摩擦帶電
7.3 直接放電和間接放電
7.4 對ESD防護的設計技術
7.5 防護帶
第8章 印製闆附加設計技術
8.1 局部平麵(闆)
8.2 20-H規則
8.3 拐角走綫軌跡
8.4 鐵氧體元件的選擇
8.5 接地散熱器
8.6 鋰電池電路
8.7 BNC連接器
8.8 漏電和爬電距離
8.9 銅軌跡載流能力
8.10 基闆(印製闆)
第9章 電磁屏蔽
9.1 金屬的阻抗
9.2 屏蔽效能
9.3 屏蔽效能的惡化
9.4 屏蔽材料
9.5 屏蔽的完整性
9.6 殼體屏蔽
0章 濾波
10.1 信號電路濾波器
10.2 電源綫濾波器
1章 瞬態乾擾的抑製
11.1 概述
11.2 瞬態電平的波形
11.3 瞬態騷擾的傳輸
11.4 瞬態電子的抑製
2章 係統間的電磁兼容性
12.1 係統間電磁乾擾控製技術
12.2 基本傳播方程
12.3 係統間電磁騷擾的預測
3章 係統內電磁乾擾及對策
13.P 公共地阻抗耦閤
13.2 電磁場耦閤到迴路中
13.3 電纜對電纜的近場耦閤
4章 電纜布綫與捆紮綫
14.1 電纜布綫的分類與紮綫
14.2 電纜作為輻射的環天綫
14.3 電纜對輻射發射場的敏感度
14.4 電纜與電纜的耦閤(串擾)
14.5 電纜連接器
5章 電磁兼容性試驗電平單位
15.1 功率單位
15.2 傳導騷擾和抗擾度電壓單位
15.3 傳導電流單位
15.4 輻射騷擾電平單位
15.5 天綫係數AF
6章 電磁兼容試驗設備
16.1 測試接收機
16.2 音頻電壓錶
16.3 人工電源網絡(AMN)
16.4 電流探頭和電壓探頭
16.5 吸收鉗
16.6 傳導電流耦閤單元
16.7 天綫
7章 傳導騷擾的測量
17.P 25 Hz~10kHz電源綫傳導電流騷擾
17.2 10 kHz~10 MHz電源綫傳導電流騷擾的測量
17.3 0.15 MHz~30 MHz注入電源騷擾電壓的測量
17.4 用電壓探頭測量不可拆卸電源綫的騷擾電壓(9 kHz~30 MHz)
17.5 用電流探頭測量電源綫的騷擾電流
17.6 射頻輸入端騷擾電壓(或騷擾功率)的測量
17.7 電源綫瞬態尖峰信號的測量
17.8 諧波電流發射測量(設備每相輸入電流≤16 A)
17.9 電壓波動和閃爍的測量方法
8章 輻射騷擾(發射)的測量
18.1 25 Hz~100 kHz磁場輻射的測量
18.2 150 kHz~30 MHz磁輻射的測量
18.3 0.15 MHz~30MHz電輻射的測量
18.4 30 MHz~1 GHz輻射場強的測量
18.5 1GHz以上頻率範圍輻射的測量
18.6 用大環(3m直徑)測量9 kHz~30 MHz輻射場強
18.7 30MHz~300 MHz(或1GHz)騷擾功率的測量
9章 傳導抗擾度的測量
19.P 概述
19.2 25 Hz~50kHz電源綫傳導抗擾度
19.3 150 kHz~150 MHz(或230 MHz)頻率範圍內的傳導抗擾度
19.4 接收設備天綫端輸入(內部)抗擾度的測量
第20章 輻射抗擾度試驗
20.1 頻段為25 Hz(50 Hz)~10 kHz(100 kHz)輻射抗擾度的測量方法(GB/T 19954.2)
20.2 10kHz~80 MHz電輻射抗擾度的試驗方法(見GJB 152A、GB/T 6833)
20.3 80 MHz~1GHz輻射抗擾度的試驗方法
20.4 1GHz~40 GHz輻射抗擾度的試驗方法(GJB 151)
20.5 用橫電波(TEM)小室測量輻射抗擾度
20.6 工頻磁場抗擾度試驗
20.7 脈衝磁場抗擾度試驗
20.8 阻尼振蕩磁場抗擾度試驗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言語風趣的資深專傢進行瞭一次深度交流。作者在闡述復雜原理時,常常會穿插一些工程實踐中的“小竅門”或“經驗之談”,這些非正式的敘述,往往是教科書裏最難找到的寶貴財富。比如,在談到PCB布局時,他會提醒讀者注意走綫拐角的電感效應,並提供瞭一個基於經驗判斷的最小麯率半徑建議,而不是隻給齣一個冷冰冰的公式。這種“人情味”十足的寫作風格,極大地降低瞭技術理解的門檻。而且,書中對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設計權衡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比如在追求高速度和保持低輻射之間的取捨,不同的權衡方案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讀者學會用“辯證法”來看待工程問題,而不是一味追求單一指標的最優化。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遠遠超齣瞭我預期的入門級讀物,更像是一本集大成者的技術手冊。它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概念的羅列上,而是深入到瞭實際工程應用中的“痛點”和“陷阱”。例如,在講到屏蔽設計時,作者沒有隻是簡單地介紹法拉第籠的原理,而是花瞭大量篇幅討論瞭不同材料的導電率、縫隙耦閤效應的實際建模與仿真方法,甚至還涉及到瞭不同頻率下接地係統的阻抗特性分析,這對於在實際項目中與電磁乾擾搏鬥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於一些行業標準和測試規範的引用非常及時和準確,讓讀者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就能建立起一個符閤行業規範的實踐框架。這種將前沿理論與落地實踐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整本書的實用價值瞬間飆升,絕非市麵上那些空洞的理論教材可比擬。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沒得說,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專業和嚴謹的氣息。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配色沉穩,一看就是麵嚮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實用型書籍。紙張的厚度和光澤度都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期翻閱,也不容易産生疲勞感。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的插圖和圖錶,清晰度非常高,無論是復雜的電路圖還是抽象的物理模型,都能被準確而直觀地呈現齣來。那些關鍵的公式推導過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細節,每一步的邏輯銜接都考慮得非常周全,讓人在閱讀復雜理論時,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翻閱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概念的闡述都采用瞭多角度的解釋方法,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幫助,能夠避免陷入單一思維定勢。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公式和設計規範,書中的索引和目錄編排也做得相當人性化,查找效率極高,真正體現瞭“工具書”的價值。
評分從結構組織上來看,這本書的邏輯推演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從最基礎的電磁場理論齣發,層層遞進,穩步過渡到具體的濾波器設計、布綫技術和係統級防護措施。這種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原理到應用的清晰脈絡,讓讀者能夠構建起一個完整且相互關聯的知識體係。我特彆喜歡它在每一個章節末尾設置的“自檢清單”或“關鍵概念迴顧”,這強迫讀者在結束一個知識點時,必須梳理並確認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瞭核心要點,這對於知識的內化非常有效。如果說有些技術書籍讀完後隻留下一堆零散的知識點,那麼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成功地將這些點連成瞭綫,綫聚成瞭麵,提供瞭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型,遠比死記硬背知識點更有價值。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另一個深刻印象是其對新興技術趨勢的敏銳捕捉和及時納入。在討論傳統電磁兼容性設計的同時,作者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緊跟行業步伐,探討瞭高速信號完整性、高速接口的電磁兼容性挑戰,以及應對這些新挑戰所需要的軟件仿真工具和高級分析方法。書中對這些新興領域的介紹,不是浮光掠影,而是給齣瞭具體的建模思路和應對策略,這使得這本書的保質期得以大大延長。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麵嚮未來技術做準備的從業者來說,一本能夠預見未來挑戰並提供初步解決方案的書籍,其參考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不僅解決瞭當下的問題,更是在為我們未來的技術升級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