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理性非注意、粘性信息和优货币政策
定价:28.00元
售价:20.4元,便宜7.6元,折扣72
作者:于泽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3001051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本书通过引入现代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性非注意,结合现代社会对于信息的吸纳特征,探讨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建立了以理性非注意为微观基础的粘性信息一般均衡模型,同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分析货币政策框架的时候,本书采用了案例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由于现实的世界充满了*冲击和不确定性,而理论是对现实的一个抽象,所以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去设计一项政策会导致许多信息损失,可能无法应对一些理论中没有包含的冲击因素。这就体现了货币政策的“艺术性”。
因此,本书的特点是以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综合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执行框架两方面,同时试图体现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章 货币政策的机遇和挑战
1.1 货币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本书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关于货币政策设计问题的一般性讨论
2.1 “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2.2 名义货币影响实体经济的原因
2.3 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第3章 对于信息的数学描述
3.1 熵
3.2 条件熵
3.3 互信息
3.4 随机过程的熵率
第4章 粘性信息宏观经济模型
4.1 灵活信息条件下的自耕农经济
4.2 优采样间隔
4.3 粘性信息宏观模型
第5章 货币政策目标函数的微观基础
5.1 损失函数的近似方法
5.2 灵活信息条件下货币政策目标
5.3 粘性信息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目标函数
第6章 货币政策分析
6.1 线性-二次优控制与确定性等价
6.2 产出和价格的优路径
6.3 优货币政策规则
第7章 通货膨胀目标框架设计
7.1 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基本组件
7.2 各国的经验
7.3 经验总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于泽,男,1978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200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是货币经济学和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在货币经济学领域主要关注新凯恩斯货币经济学和后凯恩斯货币经济学两个流派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致
这本书我一拿到手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书名就透着一股严谨而又前沿的气息。我本身从事金融分析工作,平日里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些复杂的经济模型和数据,对于那些关于“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的探讨总是格外感兴趣。我一直觉得,经济学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试图用逻辑和证据去解释人类那些看似混乱的行为。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一个核心冲突:理性分析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会遇到怎样的“非注意”和“粘性信息”的挑战?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中的投资决策,很多时候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他们会受到情绪、习惯,甚至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影响。而“优货币政策”这个关键词,更是触及了经济调控的核心。中央银行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就是试图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找到那个最能稳定物价、促进增长的“最优解”。这本书的结构,我猜想应该是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理性非注意”和“粘性信息”这两个概念,并可能通过严谨的数学模型或案例研究,来展示它们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实际影响。然后,再将这些理论分析与货币政策的制定相结合,探讨如何在这样的现实约束下,设计出更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或者对现有政策进行更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指出其潜在的不足之处。毕竟,理论的进步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货币政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众的福祉。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探索空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在这个经济学的前沿领域进行一次深刻的“头脑漫步”。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一看到就觉得它触及了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却又常常被回避的问题。《理性非注意、粘性信息和优货币政策》——这几个词汇的组合,就像是为我揭开了一个经济世界运行的更深层逻辑。我一直觉得,经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简化,而“理性非注意”这个概念,就直接指出了这种简化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它暗示着,即使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体身上,也会存在信息处理的瓶颈,或者说是决策的“盲点”。这种“非注意”的产生,必然会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式有关。因此,“粘性信息”的出现,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如果信息本身就难以快速、准确地流动,那么个体的“非注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会被放大,甚至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最期待的部分,无疑是“优货币政策”如何回应这一切。在现实世界中,中央银行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政策,而这些实际情况,恰恰就充满了“理性非注意”和“粘性信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来定义和设计“优货币政策”。它是否意味着要建立更强大的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否需要更具弹性的政策工具?或者说,是否需要对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进行更细致的建模和预测?这本书的题目充满了理论的张力和现实的关怀,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作者的思考路径。
评分老实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粘性信息”这个概念其实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应该是流动且畅通的。然而,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滞后,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这本书的书名《理性非注意、粘性信息和优货币政策》触及了这个问题,并将其与“理性非注意”和“优货币政策”联系起来,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的直觉是,这本书可能在探讨,即使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但在信息传递不畅或者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下,他们的决策也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非注意”的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可能因为信息的不完备或者更新的滞后,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决策因素。而“优货币政策”这个部分,则让我推测作者会进一步分析,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中央银行应该如何调整货币政策,才能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比如,在信息滞后时,传统的反应函数是否会失效?是否需要更前瞻性的政策信号?或者是否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信息的粘性?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来展示“粘性信息”是如何影响经济周期的,以及它又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见解,帮助我理解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对称传递的现实世界中,货币政策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本书的题目就充满了挑战性和深度,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经济学爱好者,我常常在思考,我们所描绘的那些完美的经济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能有多少的契合度。毕竟,人不是冷冰冰的计算器,我们的决策总是掺杂着各种各样的“非理性”因素。这本书的书名——《理性非注意、粘性信息和优货币政策》——恰好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困惑的几个核心问题。我猜想,这本书首先会对“理性非注意”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阐释,或许会解释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是理性的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信息处理的成本过高、注意力有限等)而表现出“非注意”的行为。这与我理解的“行为经济学”的一些概念非常相似,但书中可能会给出更具象化的解释和模型。紧接着,“粘性信息”的出现,似乎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非注意”的后果。如果信息本身就具有“粘性”,也就是说它不会快速地更新或者传递,那么即使个体想要做出理性决策,也会因为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而受到限制。这让我想到很多金融市场的泡沫和危机,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滞后,导致了错误的决策被放大。而“优货币政策”这个词,则将这一切引向了宏观经济的层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存在“理性非注意”和“粘性信息”的现实世界中,中央银行应该如何设计和执行货币政策,才能真正达到“最优”的效果。它是否意味着需要更灵活的政策工具?更清晰的沟通策略?还是需要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开这个谜团的。
评分我一直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微妙之处充满好奇,尤其是货币政策,它的每一次调整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而《理性非注意、粘性信息和优货币政策》这个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个人认为,经济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现实世界中个体决策的复杂性。书名中的“理性非注意”就暗示着,即使是理性的经济主体,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注意力有限、信息过载等)而无法完全关注到所有相关信息,这在我看来是非常现实的一种情况。而“粘性信息”则进一步说明,这些信息并不是实时更新或者完美传递的,这可能导致决策的滞后性和偏差。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这些“非注意”和“粘性信息”如何影响个体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例如投资决策、消费行为、以及企业对未来预期的形成等等。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将这些微观层面的行为分析,与宏观的“优货币政策”相结合。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是否充分考虑了这些现实因素?如果信息存在粘性,那么政策信号的传递是否会受到影响?当个体存在非注意时,政策的预期效应又会如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框架,去理解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如何才能制定出更具适应性和有效性的货币政策,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一些标准化的模型。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全新的、颠覆性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