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原理
定价:29.80元
作者:樊昌信,樊昌信,任光亮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1151982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1.名师编写:本教材的作者为全国“通信原理”教材的鼻祖、知名教授----樊昌信老师编写。
2.通俗,浅显:本书是针对大专院校中“通信原理”课程安排时数较少的通信专业学生。阐述中着重分析推理和讲述物理概念,尽可能缩减繁琐的数学推导。各章末皆附有思考题和习题。思考题协助读者复习本章内容,而习题则可以促使读者深入领会本章内容,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章末还附有少量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有关结论的出处。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清晰地介绍了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以及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标要求、确知信号和*信号的分析、信道的基本特性和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带通传输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原理、同步原理和信道复用原理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考研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樊昌信 博士生导师:国内外通信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并被英国萨瑞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聘为荣誉客座教授(1 999—2002),陕西省科协曾授予“陕西科技精英”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信息论”这门学科的处理方式。很多作者在引入香农定理时,往往会使得读者感到挫败,仿佛这条信息传输的“速度极限”是不可企及的梦幻数字。但在这里,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人文的视角。他们没有仅仅把熵当作一个计算公式,而是将其描绘为“不确定性的量度”,并通过一系列思想实验,展示了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消除疑虑。书中对信源编码的介绍,也着重强调了数据压缩背后的哲学——如何用最经济的方式来表达复杂世界。虽然书里没有涉及深度学习在通信中的最新应用,但它对信息源的精简和对信道的充分利用的强调,恰恰是所有现代通信技术(包括AI辅助的那些)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执着,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古典又永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一些涉及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章节时,我的注意力一度有些涣散,因为这类内容本就要求极高的专注度。但有趣的是,作者似乎预料到了读者的这种“精神疲劳”,他们会突然插入一些关于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遭遇的非理想因素的讨论,比如“IID假设的局限性”或者“非高斯噪声的挑战”。这种及时的“精神按摩”非常有效,它提醒我们,理论的优美必须服从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整本书的行文流畅,虽然技术深度很高,但语言的组织却保持了一种优雅的克制,没有过多使用华丽的辞藻或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迷茫时,用最清晰的路径为你指明方向,而不是把你推向布满荆棘的无人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让你在上面可以自由地向上构建你的专业知识大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高潮迭起,张弛有度。如果你期待读到关于最新的5G/6G物理层协议栈的详尽代码级实现,这本书或许不是你的首选。它的重点显然在于建立底层、坚实的理论框架,确保读者对“通信”这个概念的本质理解扎实。我发现,它在讲解数字信号处理在通信中的应用时,非常克制和精准。比如,对采样定理的阐述,它没有止步于Nyquist的公式陈述,而是通过动画般的文字描述,展示了欠采样和过采样的后果,让“混叠”这个抽象概念变得触目惊心。这种对基础原理的深度挖掘和恰到好处的收放,使得我们在探讨更复杂的概念如信道容量时,能够胸有成竹,因为我们知道支撑这个容量计算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稳固的。它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武功秘籍的总纲”,教你如何修炼内力,而不是直接教你几套花哨的招式。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名在射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市面上很多声称“全面”的通信书籍都持保留态度,它们往往在理论深度上有所欠缺,或者在工程实践的细节上含糊其辞。然而,这本读物在某些特定章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和实用主义精神。特别是在讨论多址接入技术(如FDMA和CDMA的演进)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频谱划分解释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平衡系统容量、用户公平性和功耗之间的微妙关系。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噪声和干扰的建模分析,非常贴合实际工作中的场景,它没有回避随机过程的严谨性,但又巧妙地用更直观的统计学工具来辅助理解,而非让读者陷于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的无尽循环中。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想回头去审视我正在负责的一个项目中的资源分配策略,感觉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一些困扰已久的技术瓶颈似乎找到了理论上的突破口。这种能直接反哺工作的深度,才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核心标准。
评分这套书的编排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直接深入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反而像一位耐心的向导,首先带我们领略了整个通信世界的宏伟蓝图。初读时,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如何将看似零散的通信技术点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比如,书中对信号的调制和解调过程的描述,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信息如何从源头出发,经历信道,最终在接收端重现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信道编码,它不是直接抛出卷积码或者LDPC码的复杂结构,而是先铺垫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纠错,以及在噪声环境下,信息传输的“脆弱性”是如何被量化和克服的。这种“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技术圣经,而是在参与一场充满发现乐趣的智力探险。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总能在关键转折点设置一些小型的工程实例或历史背景介绍,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技术研讨会现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