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团扇 赏饰:三:宋·山水 | 作者 | 凤凰空间.天津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59401441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宋代的团扇是宋代院体中发展出来的具有实用性、装饰性、雅俗共赏的小幅绘画作品。到了后期,已经不仅仅以实用为目的,而向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的装饰品靠拢,为了满足帝王赏阅的需求,团扇经拆裱制成册页形式。实物今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宋代的团扇画对之后的元、明、清乃至近、现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意蕴、风格和技艺一直延续着其独特的魅力。时至今日,历经上千年,宋代团扇画也依然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诉求。 中国宋朝延续三百多年,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本系类丛书将宋代团扇画做成赏饰系列,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别,包括上百幅经典作品,原作尺寸、高清印刷,供广大读者及爱好者欣赏、临习,亦可直接入框做装饰用。如宋朝文人一样,心中有山水,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 |
| 作者简介 | |
| 凤凰空间·天津 凤凰空间·天津是天津凤凰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津事业部,该公司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天津成立的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公司是一家为出版业界策划完成重大选题的专业出版策划机构,长期以来与多个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了强大的国际出版团队,向外输送输出了大量的出版物。 |
| 目录 | |
| 1-宋 赵大亨 《薇省黄昏图》 2-宋 珪观 《山水图》 3-宋 王诜 《莲塘泛舟图》 4-宋 马远 《柳溪钓艇图》 5-南宋 赵伯骕《碧山绀宇图》 6-宋 佚名 《山水图》 7-宋 佚名 《云山楼阁图》 8-宋 佚名 《仙山楼阁图》 9-宋 佚名 《松阴策杖图》 10-宋 朱光普 《江亭晚眺图》 11-宋 李东 《雪江卖鱼图》 12-宋 佚名 《青山白云图》 13-南宋 朱惟德 《江亭揽胜图》 14-南宋 佚名 《澄江碧岫图》 15-北宋 燕文贵 《江邨图》 16-宋 佚名 《竹涧鸳鸯图》 |
| 编辑推荐 | |
| 宋代绘画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分科更加细致、专业,表现风格百态纷呈、品貌各异。山水、花鸟画在宋代有了飞跃的提高。艺术上大大了唐代,宋代花鸟画家极其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了飞速发展,臻于*。提及宋画,对团扇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团扇,取其明月造型,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团扇的形状不都如圆月,也有腰圆、椭圆、六角形等,一般也统称为团扇。又因宫中多用之,故又称宫扇。团扇出现于羽扇之后、折扇以前。说到团扇,许多人会认为是古代妇女的专用品,实际上在折扇出现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团扇的。宋以前所称的扇子,都是指团扇。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自汉代至北宋是纨扇的盛行时期,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宋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社会安定,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城市商业空前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包括团扇)的需求量明显增长,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其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百货云集,其中就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这本《团扇 赏饰:三:宋·山水》,但它所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团扇的书,更是一扇通往宋代艺术世界的窗户。书中的山水画,每一幅都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我被那些或雄伟壮阔、或淡雅宁静的山水景象深深吸引。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凝固在方寸之间,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力与和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对画面内容的简单描述,更是对画家创作意图、时代背景以及艺术价值的深入剖析。我从中了解到,宋代山水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人精神的体现。那些画作中透露出的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都让我深受触动。书中的文字简洁有力,却又充满了诗意,仿佛与画作本身融为一体。我喜欢它不拘泥于学术的严谨,而是用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来呈现艺术之美。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团扇这一传统器物,也让我对宋代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它是一本集艺术性、知识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
评分这本《团扇 赏饰:三:宋·山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画廊里,静静地欣赏一件件珍贵的藏品。书中的团扇,每一件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和艺术的光泽。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山水画的细节处理,例如树木的枝干、石头的纹理、云雾的飘渺,无不展现出宋代画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那些看似简单的笔触,却能勾勒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书中的文字描述,更是锦上添花。它不仅仅是图片的简单介绍,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导览者,为我娓娓道来每一幅画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我从中了解到,宋代的山水画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描绘,更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那些画作中透露出的淡泊、宁静、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喜欢书中所描绘的那些隐居山林、与世无争的景象,仿佛能让我在喧嚣的都市中寻得一丝心灵的慰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色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给人一种奢华而又典雅的感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并且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艺术知识和文化底蕴的好书。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偶然发现了这本《团扇 赏饰:三:宋·山水》,简直就是个意外的惊喜!说实话,我之前对团扇的了解并不多,只觉得它们是古代女子纳凉的工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将宋代的山水画艺术通过团扇这个载体呈现出来。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每一页都像精心装裱的画作,让人赏心悦目。我特别欣赏书中所收录的那些山水画,它们的构图大胆而又和谐,色彩淡雅却又不失层次感。无论是雄伟的山脉,还是婉约的溪流,亦或是点缀其间的亭台楼阁,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画家们在创作时那种宁静致远的心境,以及他们对自然万物细腻的观察和热爱。书中的文字部分也写得相当精彩,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学术理论,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些画作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以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地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意境”的探讨印象深刻,那些留白之处,蕴含着多少未尽之意,等待观者去体会和想象。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团扇的艺术魅力,也让我对宋代绘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喜欢传统艺术和历史文化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这本《团扇 赏饰:三:宋·山水》真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翻开它,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宋朝,置身于烟雨朦胧的山水之中。书中的团扇,不仅仅是简单的扇子,更是承载着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的艺术品。每一幅山水画都如同展开一幅卷轴,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峦的叠嶂,灵动的线条描绘出流水潺潺,就连那片片枯黄的秋叶,也似乎能感受到秋风的萧瑟。作者似乎对宋代绘画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那些写意的留白,恰到好处地营造出意境深远的空间感,让人在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无限的辽阔。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隐逸生活的场景,茅屋依山,溪水环绕,一两个文人雅士临窗而坐,品茗论道,那种淡泊宁静的致远之情,在团扇方寸之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的文字,如同画卷的注解,却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像是与古人对话,娓娓道来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笔、每一墨,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缥缈的琴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檀香。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艺术类书籍,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宋代山水画的喜爱,更让我对那段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对宋朝的历史和文化情有独钟,而这本《团扇 赏饰:三:宋·山水》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欣赏那个时代的艺术。我最先吸引我的,是书中的团扇本身。它不仅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当这些团扇被赋予了宋代山水画的灵魂,其艺术价值便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书中所收录的山水画,风格多样,但都充满了宋代特有的韵味。我喜欢那些笔墨苍劲、气势磅礴的山峰,也喜欢那些婉约细腻、意境悠远的山水。每一幅画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讲述着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我特别注意到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画家如何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如何通过线条的勾勒来传达树木的生长姿态。这些细微之处,都体现了宋代画家对自然观察的入微和艺术表现的精湛。文字部分的解读同样精彩,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画作的意境、情感和哲学层面。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宋代山水画的理论知识,也更加理解了文人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