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定价:25.00元
作者:陈薛俊怡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748
字数:
页码:1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延续了一千多年。考察书院萌芽、发展、鼎盛、演变的漫长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加完整、深刻、合乎历史地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陈薛俊怡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书院》分为书院发展史、书院制度、名院名人寻踪与书院文化集萃四个部分,系统叙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演变历程,以期为人们追忆书院历史、从古代书院中汲取办学智慧打开一扇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有元一代,以理学后先倡和,为海内师资者,南有吴澄,北有许衡。
吴澄(1249—1333年),字幼清,抚州崇仁(今江西乐安)人。因好友程钜夫将其居室题为“草庐”,因此人们都称他为草庐先生。
吴澄自幼聪敏过人,据载他“五岁而读书,七岁而能声对,九岁而能诗赋,十有三岁而应举之文尽通”,在乡学考试中每次都是名。他的勤奋好学也名闻乡里,据说吴澄读书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怕对他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是限制了他的灯油。吴澄用自己节省出来的钱悄悄买来油烛,待母亲熟睡后又继续学习。16岁是吴澄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随祖父到抚州参加乡试,虽然祖父不幸落第,但他却幸运地认识了名儒程若庸。程若庸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时为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吴澄因此进入临汝书院,拜程若庸为师,并在此结识此后一生的挚友——程若庸的侄儿程钜夫。
在程氏门下吴澄顿悟学问并不仅仅只有诗词记诵,学习的目的除应付举业之外,还可求得圣贤之道。
他曾著书说“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至此,吴澄也立志追求“圣贤之学”,从此淡泊名利。
当然,淡泊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弃了做官人仕的想法。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吴澄乡试中举,随即向地方官上书,希望通过荐举的方式进入仕途,但愿望落空。第二年,吴澄即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但名落孙山。此次科考的失败使吴澄断了科考的念头。
抚州被元军攻破后,吴澄隐居到了布水谷,潜心研究学问。
吴澄此后的经历即由他所生活的特定时期所决定——蒙元代宋,不得已行走于出仕与归隐之间。在时人看来,蒙元代宋不是一般的王朝更替,而是“异族”入主中原,受教于朱熹忠孝节义的儒林人士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他们处在了人生道路选择的十字路口:改头换面事新朝兼济天下或做坚定的前朝遗民独善其身。吴澄该何去何从?至元十三年(1278年),临安城破的第三天,吴澄即作《伯夷传》,列举孔子、孟子、韩非子对于伯夷、叔齐的评价,赞赏伯夷、叔齐恪守君臣伦理的政治操守。这实际上就是吴澄面对朝代更替何去何从的个人宣言。
但是事与愿违。吴澄在当时的影响太大,以至于元代朝廷总是忘不了他,屡屡诏请,他想隐也难。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钜夫奉诏到江南寻访名士时,即找到吴澄,力请他出仕,吴澄则以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婉言谢绝。后来程钜夫以请吴澄北游中原山川胜景为由才赚得吴澄到达大都。到大都后,程钜夫再次劝吴澄人仕,吴澄仍以母老为由力辞,并很快南归抚州草庐读书授徒。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吴澄母丧服满,朝廷再诏吴澄应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吴澄这次已不能以母老为由了,于是写信给荐举他的董士选,请董士选成全他追随古人依道进退的心志。但此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二年秋天,在朝廷一再的“敦遣”下,吴澄无奈之下动身上路。由于时目迁延,等吴澄到大都时,原授官职已委他人,吴澄再次回江西老家。
1304年,吴澄又被任命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仍然坚辞不赴。直至武宗至大兀年(1308年),年已花甲的吴澄在江西行省的礼请下,才赴任国子监丞之职。
在国子监,吴澄不阿权贵,以接续道统为己任。当时的尚书右丞刘楫曾想借吴澄之名抬高自己,但吴澄拒绝了与刘楫的往来。当吴澄的教学主张因与国子监多数同僚不合而被划人“陆学”阵营时,吴澄不屑于自辩,于是又一次辞职南归。
自此之后,吴澄又多次授官,如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经筵讲官等。对这些任命,吴澄或坚辞,或旋任旋辞。其问英宗曾命吴澄为“金书”《佛经》作序以追荐列圣、祈天永命、为民祈福,但是,吴澄以超生荐拔实乃“世人”为理由,拒绝按英宗旨意写序,表现了令人佩服的儒者风骨。就在大家为吴澄的性命担忧时,幸好英宗尚未接到吴澄的答复即被弑。
吴澄85年的风雨人生中,虽屡被诏请,但人仕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且都不是自愿,讲学传道才是他一生热爱,也是重要的事业。落第后的第二年,吴澄就在家乡盖了几间草房,开始了他的清贫讲学生涯。
吴澄早年是在临汝书院开始真正进入朱学大门,因此对书院情有独钟,将书院看做是儒学道统成长、发展的摇篮。在无数次的被迫受职与离职的北往南归中,永丰武城书院、江州濂溪书院等多所书院都留下了吴澄讲学的身影。他一生为书院撰文数十篇,其中的《重建岳麓书院记》对后人研究岳麓书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序言
我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陈薛俊怡》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全部注意力,我带着一种观察和审视的态度去翻阅。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中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取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来展现民俗文化在古代书院生活中的体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日常生活的描绘,比如书院的饮食习惯,学子们的衣着,以及他们课余的娱乐方式,这些都与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的民俗息息相关。它不是简单地将民俗作为背景提及,而是将其作为书院文化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来呈现。书中关于书院如何处理学子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当地民众的交往,这些方面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古代书院并非是孤立于世的象牙塔,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社会土壤之中,与民俗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民间故事和歌谣的引用,并将其与书院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展现了文化是如何在不同层面进行传递和融合的。这种多元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理解了古代书院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精神追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这个概念,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鲜活的过去。
评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陈薛俊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书院文化更多地与经学、理学等学术思想相关联。这本书则突破了我以往的认知,它将目光投向了书院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具体民俗活动如何渗透到书院教育中的描述。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在一些重要的农事节气,如春耕、秋收等,书院是如何组织学子们参与到相关的农事体验活动中,并从中领悟“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我对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还很喜欢书中对一些节日民俗在书院中的演变和传承的描绘。例如,书中探讨了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书院是如何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同时,融入自身的文化特色,创造出具有书院独特风格的庆祝方式。这种描绘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得以延续。书中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感受到古代书院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它将我从对书院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活力和人情味的古代教育场景。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整体,民俗文化和书院文化就像是它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我们灿烂的历史。
评分拿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陈薛俊怡》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探究的心理,想要了解它究竟如何能将“民俗文化”与“古代书院”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主题结合起来。读完之后,我可以说,它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书院在特定民俗节日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功能所吸引。书中的描述非常具体,它 not only 讲述了书院在这些节日期间如何组织学子参与到庆祝活动中,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在某些重大节日,如清明、端午等,书院会如何组织祭祀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与书院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传承孝道和家国情怀。我还发现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民俗与书院的紧密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的书院是如何将当地独特的民俗习惯融入到其教学内容和日常管理中的。这种细致的描写让我对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许多古代的传说和故事,书中对这些故事的解读,与书院的文化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是如何在不同层面同时进行的。它不仅仅是学术的传递,更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浸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书院这个特定的文化窗口,去观察和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
评分这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陈薛俊怡》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中国的古代文化颇感兴趣,但总觉得民俗文化和古代书院似乎是两个独立而遥远的概念。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和谐与联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民俗活动与书院生活之间微妙互动关系的描绘。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书院师生是如何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去的,他们是如何将节日的喜庆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里,又或是如何在书院内组织起具有文化意义的庆祝活动。这种描绘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情感体验,让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围炉夜话,吟诗作对,又或是提灯游街的生动景象。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书院,比如像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它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承载着浓厚民俗传统的文化载体。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书院在乡村地区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为凝聚乡里、传承民俗的重要枢纽。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些古老的院落,青石板路,以及身着儒衫的书生们,在月光下讨论着民俗的由来,或是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着准备。这种融合让民俗不再是冰冷的习俗,而是鲜活的生活,让书院也褪去了刻板印象,变得更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活生生的、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评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陈薛俊怡》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文化之旅。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书籍,会罗列大量的史料和考证,但实际阅读起来,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关怀。尤其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作者是如何将一些看似琐碎的民俗习惯,与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巧妙地联系起来的。比如,书中详细描绘了书院学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规矩和礼仪,这些规矩很多都源于当时社会流传的民俗,例如对待长辈的尊敬、邻里之间的互助等等,这些都被融入到书院的道德教育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节庆期间书院活动的描绘,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活动本身,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活动如何帮助学子们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认同。书中提到了一些书院在秋季举办的“丰收节”或者“祭月节”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更是通过仪式化的过程,让学子们体会到感恩自然、敬畏天地的情怀。这种将抽象的文化理念,通过具体的民俗活动和生活场景来展现,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古代院落,感受着学子们在严谨治学之余,同样浸润在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中。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可以通过点滴的日常实践来感受和传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