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 9787302417903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 9787302417903 清华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杰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
  • 空间文化
  • 文化史
  • 建筑史
  • 城市史
  • 风水
  • 环境学
  • 历史学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7903
商品编码:297362419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

定价:79.00元

作者:张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24179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跨学科、多视角的传统文化专著,探究中国人几千年的空间文化智慧。

内容提要


本书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如何测定超大距离方位,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了全新的结论和研究思路。

目录


章 观象授时与空间原型 ……………………………… 001

节 敬天文化对空间的影响 ……………………… 002

第二节 立竿测影对空间原型的影响 ………………… 011

第三节 “九五天数”与60°方位 …………………… 029

第四节 器物与空间的敬天含义 ……………………… 037

第二章 象物天地的空间模式 ………………………………… 075

节 地理环境与聚落选址 ………………………… 076

第二节 山川崇拜及其模式 …………………………… 087

第三节 昆仑模式 ……………………………………… 099

第四节 时空统一的体系 ……………………………… 107

第三章 天下莫非王土的体系化空间 ………………………… 123

节 礼与中华文化 …………………………………… 124

第二节 体系化的空间体系 ……………………………… 130

第三节 模数化控制与建设体系 ………………………… 149

第四节 “宜”的设计哲学 ……………………………… 171

第四章 山川定位与空间构图 …………………………………… 191

节 山川构图文化与模式 …………………………… 192

第二节 山川定位与聚落构图 …………………………… 220




序言



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演变与影响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空间”作为一个抽象却又无处不在的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以及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它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疆域划分,更是承载着礼仪、秩序、信仰、哲学思想的复合体。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对中华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空间观念的萌芽与早期形态: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 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我们可以窥见早期人类对居住空间、聚落空间的初步认知。对“方”与“圆”的理解,以及对“中心”的强调,都隐约透露出后世空间秩序的雏形。 进入夏商周时期,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组织的完善,对空间的认识也日益系统化。《尚书》、《周礼》等典籍中,“九州”的划分,“王城”、“宫室”、“宗庙”的规制,以及“封建”制度下的等级空间,都体现了对政治、礼仪、祭祀等功能性空间的严格划分和等级秩序的构建。尤其是“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将人间秩序与宇宙结构相联系,奠定了“天人合一”早期思想的基础。此时的空间,不仅是物质的,更是充满象征意义的,是宇宙秩序在人间的投射。 二、 轴线与方位的确立:城市规划与礼制空间的精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在城市建设和空间布局上展开竞争,也进一步推动了空间观念的深化。如《考工记》中对都城建设的详尽规划,强调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中央宫阙”的轴线布局模式。这种以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布局方式,不仅体现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思想,也蕴含着阴阳五行、天地对应的宇宙哲学。 秦汉时期,大一统王朝的确立,使得这种方正、对称、等级分明的空间模式得以大规模推广。从长安、洛阳等都城的规划,到陵墓的修建,无不体现出对秩序、规范和永恒性的追求。汉代出现的“四神”观念,将方位与神灵、季节、颜色等一一对应,进一步强化了空间与宇宙、自然的关联,也为后世的堪舆、风水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 哲学与宗教的空间解读:道家的逍遥与佛家的净土 除了政治和礼制层面的空间构建,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也为空间观念注入了新的维度。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追求“逍遥游”。庄子笔下的“天地无穷极,不 वेग而至”,以及对“虚无”、“混沌”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越具体形质、不受拘束的自由空间观。这种对无限、无形空间的向往,与世俗社会对等级、秩序的追求形成了一种张力,但也为个体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途径。 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净土”、“轮回”、“涅槃”等新的空间概念。禅宗的“心净则国土净”,以及对“方寸之间”、“一念”的强调,将空间从外在的物质世界转向内在的心灵世界。佛寺的选址、布局,以及各种佛塔、佛像的象征意义,都融入了佛教的空间哲学,丰富了中国人对空间的多重理解。 四、 审美与艺术的空间表达:山水画中的意境与园林中的移步换景 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和园林艺术,是空间观念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写实的透视法,更注重“意境”的营造。画家通过对远、近、高、低的巧妙安排,以及虚实、疏密、开合的处理,将观者带入一个气象万千、意蕴无穷的虚拟空间。山水画中的“留白”,并非空无,而是承载着无限想象的空间。它展现的是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在场”。 中国古典园林,则是将空间艺术化、生活化的典范。通过曲径通幽、层层叠叠、移步换景的设计,园林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致。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都被精心布置,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既独立又联系的整体。园林的空间,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身心沉浸的体验,是一种将自然之美、人文之思巧妙融合的艺术空间。 五、 空间观念的变迁与现代回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并非一成不变。从早期对自然空间的朴素认知,到中世纪对礼制、秩序的强化,再到近现代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晚清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传统的空间测量、地图绘制以及城市规划方式受到了挑战。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开始倾向于网格化、功能分区式的布局,这与中国古代以礼制、秩序为主导的空间观念产生了碰撞。 然而,中国古代的空间智慧并未完全消逝。在当今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营造以及文化传承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古代空间观念的影子。例如,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绿色建筑的设计;对“轴线”和“中心”的理解,依然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分区和重要建筑的布局;对“意境”和“含蓄”的审美,在现代艺术和设计中仍有传承。 结语 溯源中国古代的空间文化,我们不仅是在梳理一种历史现象,更是在理解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文化基因。从天地万物到家国天下,从物质构建到精神寄托,空间始终是中国古代人民认知世界、安排生活、安顿心灵的重要载体。深入理解这一历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空间文化,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在当代语境下如何传承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修订,旨在以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中国古代空间文化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于中国古人在物质和精神世界中如何理解和塑造“空间”的好奇心。我猜测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建筑史的介绍,而是更加侧重于文化层面,去挖掘空间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比如,古代的都城规划,不仅仅是为了防御和行政管理,更是一种宇宙观的体现,是“天圆地方”理念的具象化,是对人间秩序与天上秩序的模拟。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这种“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方方面面?我期待能了解到,古代的聚落形态,比如村落、宗祠、书院等,是如何反映中国传统的血缘、地缘以及师生关系,它们是如何在空间上维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另外,“空间”也包含着个人生活的范畴,古代的住宅设计,从院落的布局到房间的功能划分,再到装饰的细节,是否都蕴含着一套独特的文化逻辑?例如,“明厨暗卫”的说法,在古代是否就有雏形?家具的摆放,是否也遵循着某种礼仪和等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通过对具体建筑或空间遗址的分析,来生动地展示这些抽象的文化理念。同时,我也想知道,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是否经历过重要的转折和演变,比如佛教传入后对寺庙建筑的影响,或者西方文化接触后是否带来新的空间观念?

评分

读到“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古代中国生活场景的画面。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学的著作,它更像是对一种生活哲学、一种精神世界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射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空间”这样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概念,追溯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我想象中,书中会讲述古人如何从自然环境中寻找栖息之地,如何理解“方位”、“朝向”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这些最初的认知如何演变成后来的建筑规制和城市布局。比如,古代对于“风水”的重视,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实践操作?那些星辰的运行、河流的走向,在古人的眼中是否与人类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并以此来指导他们规划家园?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解读不同类型的古代空间,例如:宏伟壮丽的皇家宫殿,它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是否也承载着古人对宇宙秩序和“天人合一”的理解?朴实宁静的乡村民居,又如何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和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而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私家园林,更是古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书中是否会剖析其营造的独特意境和文化内涵?这本书的“修订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信心,相信它能为我呈现一幅关于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宏大而精妙的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听就很有学术深度,而且是“修订版”,意味着内容经过打磨和补充,更加完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让人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充满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充满好奇。空间文化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空间,更包含了古人对天地、宇宙、社群、个人居所的理解和建构。这本书的溯源性质,让我猜测它会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这些空间观念的起源和演变,看看从远古的穴居、氏族聚落,到礼制森严的都城、等级分明的宅院,再到道家山水中的精神寄托,古人是如何一层层地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空间图景的。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以及风水理论是如何影响古代中国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布置的。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古代建筑实例,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来具体展现空间文化的魅力。如果能够结合一些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和说服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和出版社就足以让我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它承诺的“溯源”之旅,无疑是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智慧与美学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想象中应该会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或许会融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元素,比如飞檐、斗拱,或者是水墨山水的意境,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书名中的“空间文化”几个字,就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或陌生的历史片段。我想,作者定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梳理和考证,才能将抽象的“空间文化”具象化,并将其根源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论述,讲解古人是如何将宇宙观、哲学思想、社会结构、甚至伦理道德,都巧妙地融入到他们所创造的空间之中。比如,为什么古代的宫殿建筑总是那么宏伟壮观,对称严谨,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权力象征和秩序理念?而园林设计又是如何追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意境,来寄托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和对自然的向往?这本书如果能解答这些疑问,那便是极大的收获。同时,我也很好奇,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利用空间的,他们对“距离”、“尺度”、“方位”等概念是否有独特的认知?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见解,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内核。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溯源”二字。这表明作者并非停留在对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的简单描述,而是要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本源,了解它的发展脉络和演变逻辑。我想象中,这本书会从古代的神话传说、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入手,一步步揭示古人对空间的最初认知和利用。比如,巢穴、洞穴、以及早期的氏族居住模式,它们是如何奠定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基石?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远古的哲学思想,例如阴阳五行、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如何渗透到古人对建筑选址、布局、以及材料选择的考量中的?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关于古代祭祀场所、宫廷建筑、陵墓等大型公共空间,以及家庭住宅、私家园林等私人空间,它们在设计理念、功能设置、以及象征意义上,各自呈现出怎样的特色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这些空间形式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审美情趣。比如,等级森严的官邸制度,是如何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形制和装饰上的?而文人墨客的园林,又是如何寄托着他们对自由、自然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这本书的“修订版”也让我相信,它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严谨的论证,一定能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