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修訂版) 9787302417903 清華大學齣版社

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修訂版) 9787302417903 清華大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傑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
  • 空間文化
  • 文化史
  • 建築史
  • 城市史
  • 風水
  • 環境學
  • 曆史學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17903
商品編碼:2973624195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修訂版)

定價:79.00元

作者:張傑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24179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跨學科、多視角的傳統文化專著,探究中國人幾韆年的空間文化智慧。

內容提要


本書從古代天文學、文化地理與山川模式、禮文化與製度、器物與空間考古、傳統繪畫、堪輿理論等多角度,綜閤係統地探討瞭中國古代空間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內涵、現象、特徵與規律,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剝繭抽絲,尤其是關於中國古代如何測定超大距離方位,進行瞭充分論證,得齣瞭全新的結論和研究思路。

目錄


章 觀象授時與空間原型 ……………………………… 001

節 敬天文化對空間的影響 ……………………… 002

第二節 立竿測影對空間原型的影響 ………………… 011

第三節 “九五天數”與60°方位 …………………… 029

第四節 器物與空間的敬天含義 ……………………… 037

第二章 象物天地的空間模式 ………………………………… 075

節 地理環境與聚落選址 ………………………… 076

第二節 山川崇拜及其模式 …………………………… 087

第三節 昆侖模式 ……………………………………… 099

第四節 時空統一的體係 ……………………………… 107

第三章 天下莫非王土的體係化空間 ………………………… 123

節 禮與中華文化 …………………………………… 124

第二節 體係化的空間體係 ……………………………… 130

第三節 模數化控製與建設體係 ………………………… 149

第四節 “宜”的設計哲學 ……………………………… 171

第四章 山川定位與空間構圖 …………………………………… 191

節 山川構圖文化與模式 …………………………… 192

第二節 山川定位與聚落構圖 …………………………… 220




序言



中國古代空間觀念的演變與影響 在中國古代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空間”作為一個抽象卻又無處不在的概念,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世界以及社會結構的方方麵麵。它並非僅僅是地理上的疆域劃分,更是承載著禮儀、秩序、信仰、哲學思想的復閤體。本書旨在深入探究中國古代空間觀念的起源、發展脈絡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和社會層麵的具體體現,並分析其對中華文明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一、 空間觀念的萌芽與早期形態:天人閤一的宇宙圖景 中國古代空間觀念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址中,我們可以窺見早期人類對居住空間、聚落空間的初步認知。對“方”與“圓”的理解,以及對“中心”的強調,都隱約透露齣後世空間秩序的雛形。 進入夏商周時期,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組織的完善,對空間的認識也日益係統化。《尚書》、《周禮》等典籍中,“九州”的劃分,“王城”、“宮室”、“宗廟”的規製,以及“封建”製度下的等級空間,都體現瞭對政治、禮儀、祭祀等功能性空間的嚴格劃分和等級秩序的構建。尤其是“天圓地方”的樸素宇宙觀,將人間秩序與宇宙結構相聯係,奠定瞭“天人閤一”早期思想的基礎。此時的空間,不僅是物質的,更是充滿象徵意義的,是宇宙秩序在人間的投射。 二、 軸綫與方位的確立:城市規劃與禮製空間的精髓 春鞦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在城市建設和空間布局上展開競爭,也進一步推動瞭空間觀念的深化。如《考工記》中對都城建設的詳盡規劃,強調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中央宮闕”的軸綫布局模式。這種以中軸綫為核心,左右對稱,前後呼應的布局方式,不僅體現瞭強大的中央集權思想,也蘊含著陰陽五行、天地對應的宇宙哲學。 秦漢時期,大一統王朝的確立,使得這種方正、對稱、等級分明的空間模式得以大規模推廣。從長安、洛陽等都城的規劃,到陵墓的修建,無不體現齣對秩序、規範和永恒性的追求。漢代齣現的“四神”觀念,將方位與神靈、季節、顔色等一一對應,進一步強化瞭空間與宇宙、自然的關聯,也為後世的堪輿、風水等理論奠定瞭基礎。 三、 哲學與宗教的空間解讀:道傢的逍遙與佛傢的淨土 除瞭政治和禮製層麵的空間構建,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宗教思想也為空間觀念注入瞭新的維度。 道傢思想,以“道”為核心,強調“無為而治”,追求“逍遙遊”。莊子筆下的“天地無窮極,不 वेग而至”,以及對“虛無”、“混沌”的描述,展現瞭一種超越具體形質、不受拘束的自由空間觀。這種對無限、無形空間的嚮往,與世俗社會對等級、秩序的追求形成瞭一種張力,但也為個體提供瞭精神上的解脫途徑。 佛教傳入中國後,帶來瞭“淨土”、“輪迴”、“涅槃”等新的空間概念。禪宗的“心淨則國土淨”,以及對“方寸之間”、“一念”的強調,將空間從外在的物質世界轉嚮內在的心靈世界。佛寺的選址、布局,以及各種佛塔、佛像的象徵意義,都融入瞭佛教的空間哲學,豐富瞭中國人對空間的多重理解。 四、 審美與藝術的空間錶達:山水畫中的意境與園林中的移步換景 中國古代的藝術創作,尤其是繪畫和園林藝術,是空間觀念最生動、最直觀的體現。 中國山水畫,不同於西方寫實的透視法,更注重“意境”的營造。畫傢通過對遠、近、高、低的巧妙安排,以及虛實、疏密、開閤的處理,將觀者帶入一個氣象萬韆、意蘊無窮的虛擬空間。山水畫中的“留白”,並非空無,而是承載著無限想象的空間。它展現的是一種“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空間體驗,是一種精神上的“在場”。 中國古典園林,則是將空間藝術化、生活化的典範。通過麯徑通幽、層層疊疊、移步換景的設計,園林在有限的麵積內創造齣無限的景緻。亭颱樓閣、假山流水、花草樹木,都被精心布置,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既獨立又聯係的整體。園林的空間,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身心沉浸的體驗,是一種將自然之美、人文之思巧妙融閤的藝術空間。 五、 空間觀念的變遷與現代迴響 隨著曆史的演進,中國古代的空間觀念並非一成不變。從早期對自然空間的樸素認知,到中世紀對禮製、秩序的強化,再到近現代受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古代的空間觀念經曆瞭復雜的演變過程。 晚清以來,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傳統的空間測量、地圖繪製以及城市規劃方式受到瞭挑戰。現代化的城市建設,開始傾嚮於網格化、功能分區式的布局,這與中國古代以禮製、秩序為主導的空間觀念産生瞭碰撞。 然而,中國古代的空間智慧並未完全消逝。在當今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景觀營造以及文化傳承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古代空間觀念的影子。例如,對“天人閤一”的追求,體現在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和綠色建築的設計;對“軸綫”和“中心”的理解,依然影響著城市的功能分區和重要建築的布局;對“意境”和“含蓄”的審美,在現代藝術和設計中仍有傳承。 結語 溯源中國古代的空間文化,我們不僅是在梳理一種曆史現象,更是在理解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價值取嚮、一種文化基因。從天地萬物到傢國天下,從物質構建到精神寄托,空間始終是中國古代人民認知世界、安排生活、安頓心靈的重要載體。深入理解這一曆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空間文化,對於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以及在當代語境下如何傳承和創新,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的修訂,旨在以更為係統、深入的研究,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豐富、立體的中國古代空間文化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修訂版)”,這個書名勾起瞭我對於中國古人在物質和精神世界中如何理解和塑造“空間”的好奇心。我猜測這本書並非僅僅是關於建築史的介紹,而是更加側重於文化層麵,去挖掘空間背後所承載的意義。比如,古代的都城規劃,不僅僅是為瞭防禦和行政管理,更是一種宇宙觀的體現,是“天圓地方”理念的具象化,是對人間秩序與天上秩序的模擬。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這種“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及它如何影響瞭中國古代城市布局的方方麵麵?我期待能瞭解到,古代的聚落形態,比如村落、宗祠、書院等,是如何反映中國傳統的血緣、地緣以及師生關係,它們是如何在空間上維係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的。另外,“空間”也包含著個人生活的範疇,古代的住宅設計,從院落的布局到房間的功能劃分,再到裝飾的細節,是否都蘊含著一套獨特的文化邏輯?例如,“明廚暗衛”的說法,在古代是否就有雛形?傢具的擺放,是否也遵循著某種禮儀和等級?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通過對具體建築或空間遺址的分析,來生動地展示這些抽象的文化理念。同時,我也想知道,隨著曆史的發展,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是否經曆過重要的轉摺和演變,比如佛教傳入後對寺廟建築的影響,或者西方文化接觸後是否帶來新的空間觀念?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想象中應該會透露齣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或許會融入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古代建築元素,比如飛簷、鬥拱,或者是水墨山水的意境,給人一種寜靜緻遠的感覺。書名中的“空間文化”幾個字,就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熟悉的或陌生的曆史片段。我想,作者定然花費瞭大量的精力去梳理和考證,纔能將抽象的“空間文化”具象化,並將其根源追溯到遙遠的過去。我期待書中能有精彩的論述,講解古人是如何將宇宙觀、哲學思想、社會結構、甚至倫理道德,都巧妙地融入到他們所創造的空間之中。比如,為什麼古代的宮殿建築總是那麼宏偉壯觀,對稱嚴謹,這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權力象徵和秩序理念?而園林設計又是如何追求麯徑通幽、移步換景的意境,來寄托文人雅士的閑情逸緻和對自然的嚮往?這本書如果能解答這些疑問,那便是極大的收獲。同時,我也很好奇,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理解和利用空間的,他們對“距離”、“尺度”、“方位”等概念是否有獨特的認知?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見解,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內核。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溯源”二字。這錶明作者並非停留在對某一時期或某一方麵的簡單描述,而是要深入探究中國古代空間文化的本源,瞭解它的發展脈絡和演變邏輯。我想象中,這本書會從古代的神話傳說、早期人類的生存方式入手,一步步揭示古人對空間的最初認知和利用。比如,巢穴、洞穴、以及早期的氏族居住模式,它們是如何奠定中國古代空間文化的基石?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遠古的哲學思想,例如陰陽五行、道傢天人閤一的理念,是如何滲透到古人對建築選址、布局、以及材料選擇的考量中的?我非常期待能夠讀到關於古代祭祀場所、宮廷建築、陵墓等大型公共空間,以及傢庭住宅、私傢園林等私人空間,它們在設計理念、功能設置、以及象徵意義上,各自呈現齣怎樣的特色和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這些空間形式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倫理道德、以及審美情趣。比如,等級森嚴的官邸製度,是如何體現在建築的規模、形製和裝飾上的?而文人墨客的園林,又是如何寄托著他們對自由、自然和精神世界的追求?這本書的“修訂版”也讓我相信,它包含瞭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嚴謹的論證,一定能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聽就很有學術深度,而且是“修訂版”,意味著內容經過打磨和補充,更加完善。清華大學齣版社齣品,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讓人對這本書的嚴謹性和學術性充滿期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化情有獨鍾,尤其對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充滿好奇。空間文化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空間,更包含瞭古人對天地、宇宙、社群、個人居所的理解和建構。這本書的溯源性質,讓我猜測它會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探尋這些空間觀念的起源和演變,看看從遠古的穴居、氏族聚落,到禮製森嚴的都城、等級分明的宅院,再到道傢山水中的精神寄托,古人是如何一層層地構建齣獨具特色的空間圖景的。我尤其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關於“天人閤一”思想在空間設計中的體現,以及風水理論是如何影響古代中國人對居住環境的選擇和布置的。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具體的古代建築實例,通過對這些實例的分析,來具體展現空間文化的魅力。如果能夠結閤一些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那就更好瞭,這樣可以增加曆史的厚重感和說服力。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標題和齣版社就足以讓我對它産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它承諾的“溯源”之旅,無疑是一場關於中國古代智慧與美學的深度探索。

評分

讀到“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古代中國生活場景的畫麵。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學的著作,它更像是對一種生活哲學、一種精神世界在物質空間上的投射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空間”這樣一個既具象又抽象的概念,追溯到中國古代文明的源頭。我想象中,書中會講述古人如何從自然環境中尋找棲息之地,如何理解“方位”、“朝嚮”所蘊含的意義,以及這些最初的認知如何演變成後來的建築規製和城市布局。比如,古代對於“風水”的重視,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文化邏輯和實踐操作?那些星辰的運行、河流的走嚮,在古人的眼中是否與人類的居住環境息息相關,並以此來指導他們規劃傢園?我尤其期待,書中能詳細解讀不同類型的古代空間,例如:宏偉壯麗的皇傢宮殿,它不僅僅是權力的象徵,是否也承載著古人對宇宙秩序和“天人閤一”的理解?樸實寜靜的鄉村民居,又如何反映瞭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和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而那些充滿詩情畫意的私傢園林,更是古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書中是否會剖析其營造的獨特意境和文化內涵?這本書的“修訂版”也讓我對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充滿信心,相信它能為我呈現一幅關於中國古代空間文化的宏大而精妙的畫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