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
定价:30.00元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07733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历史学家
它们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性,*适宜用作初学者的入门书,即使是专门的研究者,读了也不会觉得浅。浅而不陋,是此类文章、讲稿的特点,《中国政治思想史》就是其中之一。
——当代学者 张耕华
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内容提要
吕思勉先生(1884-1957年),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文学史、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大量著述,其治学范围之广、规模之大、著述之丰富,在近现代史学家中是罕见的。
《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分为“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两部分,是吕思勉先生的精华之作。
“中国文化史六讲”是吕思勉先生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授课时的讲稿。以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交通通信六个专题,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主要面貌。作者对传统典籍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读,史料上烂熟于胸,研究上又善于“贯串全史,观其会通”,故而对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且能探其源流,详其变迁,给人以系统的历史知识。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是1935年吕思勉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首先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了时期与派别的划分,进而对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论断,新颖独特,富有启发性。
目录
中国文化史六讲
讲 婚姻族制
第二讲 户籍阶级
第三讲 财产制度
第四讲 农工商业
第五讲 衣食居处
第六讲 交通通信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
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作者介绍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以《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历史和哲学不太感冒的人,之所以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朋友的推荐。最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没想到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不像是陈述史实,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擅长运用比喻和类比,将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解“无为而治”时,作者没有枯燥地解释理论,而是用了一个种田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整本书的逻辑也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基础的观念出发,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思想体系。我特别喜欢关于“道家”和“法家”思想的对比分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冲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它让我明白,中国文化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的活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它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思想,更是在展现思想背后的人,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创造的古人。我尤其被关于“士人精神”的描述所打动,作者描绘了那些怀揣理想、坚持原则的文人墨客,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用他们的笔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种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强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一面。此外,书中关于“美学思想”的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绘画、诗歌的描述,而是挖掘了其背后所体现的哲学观念和人生态度。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看到了其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评分一本好书,应当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中国文化思想史十六讲》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梳理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局限。例如,在探讨“君权神授”思想时,作者就分析了它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压抑个体自由。这种辩证的分析方法,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关于“墨家”思想的介绍,作者不仅展现了其兼爱非攻的理想,也指出了其在后世逐渐式微的原因。这种不回避争议、深入剖析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严谨和公正非常敬佩。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特色,每讲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但又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将这些古老的思想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思想的韧性与活力,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古朴而又富有底蕴的风格,仿佛将我带入了悠悠岁月。翻开书页,并没有直接进入晦涩的学术理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切入点开始,比如古代文人的雅趣,节日习俗的由来,甚至是不同朝代的服饰变化,都巧妙地融入了其背后深刻的文化思想。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常常能从一个微小的细节中挖掘出庞大的思想体系。我尤其喜欢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那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将自然与人文、个体与宇宙紧密联系起来的。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遥不可及的哲学思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字里行间,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先贤们的智慧与情怀。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亲切的语言,带你漫步在浩瀚的中国文化长河中。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并不高,以为会是一本堆砌史料、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然而,它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从宏观的朝代更迭来梳理文化,而是另辟蹊径,从一些具体的主题入手,例如“忠恕之道”、“仁义礼智信”的演变,以及“道”的几种不同解读。在探讨这些概念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定义,而是深入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其的理解和发展,甚至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社会生活细节,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礼”的时候,不仅谈到了其作为社会规范的功能,还揭示了它背后所蕴含的等级秩序和人伦关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对这些传统价值观的认知,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其独特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