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春秋] 老子 中国华侨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09-18
道德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春秋] 老子 中国华侨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4258
字数:
页码:4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道德经》的作者是。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问道,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n★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道经
n◎章众妙之门◎
n【原文】
n道可道a,非常道b;名可名,非常名c。无,名天地之始d;有,名万物之母e。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f。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g。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n【注释】
na道: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b道:用语言表达出来。c常:恒久不变。d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想。e名:用语言表达出来。f徼():通“窍”,踪迹的意思。g玄:幽昧深远。
n【译文】
n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n【解析】
n这是《道德经》的章。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n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高原理,主张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注译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n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n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n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n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n从政之道
n◎随道而行——孔子向问礼◎
n在这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道”。孔子向问礼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n孔子“问礼于”,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这两位中国历史上、圣哲的思想家的对话,对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传孔子曾五度向问礼,而确凿可信的有两次。
n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鲁人南宫敬叔跟随孔子前往周都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一齐前往洛邑学习周礼。孔子在洛邑见到了。
n此时,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官”,对周礼非常精通。孔子向请教了很多问题,例如出丧的时候遇上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等等。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也十分欣赏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n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临行前,又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盗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博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记挂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在这里,告诉孔子刚而易折、忘身而身存的道理。
n不久,孔子从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也逐渐增多了。这是有信史记载的孔子次向问礼。
n孔子第二次向问礼的事迹载于《史记·韩非列传》: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见,就有关礼的问题向请教。说:“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他们的骨头早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有机会的时候就要一展宏图,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般随风旋转。我听说,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起来而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和各种欲念,以及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发展。我所能告诫你的,只有这些而已。”
n孔子对有很高的评价。他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走。对于鸟,可以用箭射它;对于鱼,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兽,可以用陷阱擒获。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龙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飞上天的。我今天看见了,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啊!”
n处世之道
n◎有无玄妙——诸子各家的“名实之辩”◎
n说:“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可以讲得出自己的具体特征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这揭示了本体与现象、语言(名)和世界(实)之间的差别。先秦时代的诸子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的“名实之辩”。
n先秦时代的名实之辩,指的是当时对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之争。在这场争论中颇有论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n儒家的观点认为,所谓的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名分”,所谓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别、贵贱有差的社会秩序。所谓“正名”,就是通过语言来调和现实世界的矛盾,为社会提供规范,使之纳入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等级秩序中。孔子是这方面观点的代表人物,曾明确提出过“正名”的主张。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主张,将名区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n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间的天经地义的关系。“实”无论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乱了章法,否则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n道家的观点是:“世界”既不是现实的社会秩序,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客观实际,而是经验的“道”和“无限”。世界本是混沌的,而语言使其变得清晰;世界本是黑暗的,而语言使其变得光明。语言让世界变得可以言说,可以把握。可是,在让世界变得清晰和光明的同时,语言还无法表现出世界的无限和丰富。在《道德经》开篇就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论述,可以说是道家的代表观点。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作用。
n墨家则主张坚持经验主义,强调“闻之见之”、“取实与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现实的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自然要发生变化。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后期墨家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所反映的实有不同范围。
n名家是先秦百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他们不探究名、实关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本身上,从而注重语言的概念,不再关注语言所寓含的内容,而是看重语言本身的逻辑技巧。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诡辩论。
n这场对名实关系有着不同理解而展开的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发展。
n序言
道德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春秋] 老子 中国华侨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道德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春秋] 老子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道德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春秋] 老子 中国华侨出版社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道德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春秋] 老子 中国华侨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道德经 (全彩印刷 图解版)) [春秋] 老子 中国华侨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