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今读系列:诗经(耀世典藏版)
定价:59.80元
售价:40.7元,便宜19.1元,折扣68
作者: 孔子 等,芳园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201091242
字数:
页码:4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诗经》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高峰之上的艺术奇葩。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轻松愉悦、全面有效地了解这部传世巨著,获得的阅读效果,我们推出了《国学今读系列:诗经(耀世典藏版)》。
《诗经》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语言技巧、体裁形式、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较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如同黄河一般,一直流淌着,延伸着,不仅抚育、浇灌了世世代代的诗人作家,也浸润了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之人的心田。《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为后世的人不断引用,至今仍熠熠生辉。《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纯朴真挚,生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内容提要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是中国文学史上部诗歌总集,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之源,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多样式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被后人尊奉为五经之一。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以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高峰之上的艺术奇葩。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阅读《诗经》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了解,还可以开拓阅读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国学今读系列:诗经(耀世典藏版)》收录了《诗经》的全部诗篇,并探讨了每一首诗歌的文化内涵,注释力求简洁明了,赏析力求准确流畅,是研读《诗经》的理想读本。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志艳,笔名:芳园,编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多年从事图书策划编写工作。先后策划编写过社科、家教、生活等多部图书,如《读懂心灵》、《为什么感到不幸福》、《学会感恩懂得爱》、《1/25的智慧》、《我的本探索书(系列)》、《早期教育决定一生》、《培养完美女孩的140个细节》等,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文摘
序言
我对这类经典名著的“今读”系列一直抱有矛盾的期待。一方面,我希望它能保留住原著那种高不可攀的古雅气质,另一方面,又迫切地希望它能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否则读起来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看东西,费力又不讨好。从目前粗略的浏览来看,这本书在翻译和注释的平衡把握上,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支点。它没有过度地“口语化”而丧失了古文的韵味,也没有故作高深,让人望而却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高频出现的生僻词汇和典故的解释部分,注释得非常精炼到位,既解释了字面意思,又稍带了文化背景的延伸,这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这种恰到好处的“润色”,让那些原本横亘在读者与古人之间的壁垒,被巧妙地消融了,让人感觉阅读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了,但阅读的深度却丝毫没有打折。
评分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但真正能沉下心来系统阅读的却越来越少,主要就是因为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生涩难懂;要么又过于通俗,删减过多,失了原味。这套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心中一个空缺。它似乎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喜欢那种文字流畅到几乎让你忘记它是在“翻译”或者“解释”的阅读体验,好的注释应该像空气一样,在你需要时提供支撑,在你不需要时便隐形消失。这本书目前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该出声时声音洪亮,该退后时又能完美隐身,让读者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核心的文本魅力上,而不是被多余的修饰或解释所打扰。这种恰到好处的“克制”,才是真正大家风范的体现。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书虫,我对版本的新旧、装帧的精美度都有点近乎偏执的追求,特别是涉及传统文化精粹的书籍,总觉得应该配上与其内容相匹配的“体面”。这次入手这套“耀世典藏版”,主要就是冲着它的“典藏”二字去的。从装帧的工艺来看,确实体现了出版方对“典藏”二字的认真态度。我注意到书脊的粘合和覆膜技术处理得非常细致,没有廉价书籍常有的那种松散感,预计能经受住多次翻阅而不散架。而且,这种典藏版通常在纸张的抗氧化性上也会有更好的处理,这意味着它不仅能伴随我度过几年的阅读时光,甚至能成为我书房里一个长久的物件。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其实也是对内容本身的一种尊重,让每一次翻开它时,都能获得一种仪式感,而不是随便拿起来又随便丢下的敷衍态度。
评分这本新拿到的书,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的韵味。封面设计走的是一种古朴与现代交织的路线,乍一看有点像老物件翻新的感觉,但细品之下,又能发现不少匠心独到的地方。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挺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触感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排版上的留白处理,既能让人感到舒适,又不会因为版式过于拥挤而产生阅读压力。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和触摸的过程,就已经构成了一种享受。我本来就是那种对书籍的“外在美”很挑剔的人,这本书的整体质感,完全满足了我对一套“典藏版”的期待。那种低调中透露出的奢华感,非常抓人眼球,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一番。它散发出的那种庄重感,似乎也在提醒着读者,里面承载的,是跨越时代的智慧结晶。
评分我比较关注的是,像这类经典读物,不同译者或编者的解读视角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个人非常好奇,这套“今读”系列在选取解读角度时,是偏向于历史考据的严谨,还是更倾向于现代哲思的引入,抑或是侧重于文学审美层面的挖掘?虽然还未深入阅读其中的篇章,但从序言和导读的寥寥数语中,已经能感受到一种相当成熟的、不卑不亢的学术态度。它似乎并不急于向读者灌输某种绝对的真理,而是更像一个引路人,引导读者自己去体验和思考文本背后的复杂性。这种开放性的导读方式,恰恰是我最欣赏的,它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与古人的智慧进行对话,而不是被单一的解读框架所束缚。我期待着在后面的阅读中,能看到更多这种富有洞察力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解读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