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9787512645790

传习录 97875126457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阳明 著
图书标签:
  • 武术
  • 拳法
  • 传统武术
  • 武学
  • 技击
  • 养生
  • 中华文化
  • 历史
  • 文化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45790
商品编码:2973965986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传习录 作者 王阳明
定价 28.00元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 9787512645790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目录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


   编辑推荐
★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同类好书推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product../23563475.html★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product../23841156.html

   文摘


   序言

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心灵的深度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它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带你走进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深入一个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我们将一同穿越明朝,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去领略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王阳明,是如何在纷繁世事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心学之路,并以其卓绝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时代的洪流与思想的破冰 故事的开端,是一幅描绘明朝社会图景的恢弘画卷。我们将看到,彼时的大明,虽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动荡、思想的僵化,都如同暗流涌动,试图吞噬这片古老的土地。儒家思想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在经院哲学的束缚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沦为故纸堆中的符号,难以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也无法触及个体心灵的真实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阳明横空出世。他并非安坐书斋的学者,而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行动者。他曾是热血的边关将领,也曾是遭受贬谪的流放者,更是一位在生死边缘徘徊的修行者。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使他能够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真实。他敏锐地捕捉到,当时的学术界虽然推崇“格物致知”,但许多人将其误解为仅仅是研究外部事物的道理,从而陷入了繁琐的考据和僵化的理论之中,而忽略了事物最根本的来源——人心。 王阳明不畏权威,敢于质疑,他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如同一股清流,冲破了思想的坚冰。他认为,真正的“格物”,并非外求,而是内省,是认识自己内心的“良知”。良知是人人皆有的,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天然尺度,是生命最本真的力量。而“知行合一”,更是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紧密结合,强调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而实践也反过来深化认识。知与行,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二、 心学的光芒,照亮人生的迷茫 本书将深入剖析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构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娓娓道来那些深刻的道理。 “心即理”: 这是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它颠覆了传统儒学中“理”外在于心、需要向外求索的观念。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切道理都蕴含在心中。无需向外追寻,只需向内探求,便能找到真理。这是一种何等解放的思想!它告诉我们,我们无需仰望星空,也无需翻阅古籍,真正的智慧就蕴藏在我们自身之中。这种内在的觉醒,为个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和力量感。 “致良知”: 既然心是理的本体,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到这个理呢?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方法。“良知”是人心固有的道德意识,是天赋的德性。它能够分辨善恶,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然而,良知常常被私欲、妄念所蒙蔽,所以需要我们“致”——即是推开、显明,让良知充分地发挥作用。这并非是要去学习新的知识,而是要清除内心的障碍,让本有的善性自然流露。这是一种关于如何回归本真、如何保持道德纯洁的指导。 “知行合一”: 如前所述,“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另一重要支柱。它强调认识与行动的统一性。真正的“知”必然是“行”的开端,而“行”则是“知”的检验和深化。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知道了某种道理,但行为上却与此背道而驰,那么他的“知”便是虚假的,是“未知”。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如何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指导。它提醒我们,行动的力量,远胜于空洞的口号。 “事上磨练”: 王阳明并非要求人们遁入空门,隐居山林。恰恰相反,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日常生活和具体事务中磨练自己的心性。通过处理各种人情世故,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的良知才能得到锻炼和升华。正如玉石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珍品,我们的心性也需要经过“事上磨练”才能达到圆满。这是一种积极入世、在实践中修行的态度,对每一个身处社会中的个体都极具启发意义。 三、 穿越时空的智慧,启迪现代人生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诞生于遥远的明朝,但其思想的光芒却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自我认知与内在力量: 在信息爆炸、外界干扰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迷失自我,追逐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满足。王阳明的心学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和智慧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源于我们内在的良知。学会向内看,认识自己的心,发掘内心的潜力,将是我们应对生活挑战,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实践出真知,行动见价值: 现代教育和工作模式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鼓励我们不要纸上谈兵,而是要勇于实践,在行动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认知。只有付诸实践,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转化为价值。 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王阳明本人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挫折、打击,甚至生死危机,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心学,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当我们体会到内心的良知和力量,我们就能获得坚韧不拔的勇气,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 “致良知”并非仅仅关乎个人修养,它也推及到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当我们能够以良知去待人接物,以真诚和同情心去理解他人,我们就能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当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并以良知去践行,我们就能为社会贡献积极的力量。 四、 故事的延伸与阅读的体验 本书的编排,将力求语言的生动性与思想的深刻性相结合。我们不会仅仅罗列理论,而是会通过对王阳明生平事迹的描绘,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勾勒,以及对心学思想在历史上的传播与影响的探讨,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和历史的温度。 生动的事例与场景: 我们将尽可能还原王阳明生活的真实场景,例如他在龙场悟道时的艰辛与顿悟,他在平定宁王之乱时的果敢与智慧,他与弟子们论道时的场景等等。这些鲜活的细节,将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王阳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深入的解读与引导: 对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并辅以现代的语境进行类比,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思想。我们也会提供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鼓励你将所学所得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历史的钩沉与文化的传承: 除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我们还会探讨心学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传播与演变,以及它对后世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这能让你更全面地认识心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探索,一次重塑自我的启迪。翻开这本书,你将不仅仅是阅读一段历史,更是走进一位伟人的思想世界,更重要的是,你将发现内心深处那份未曾被唤醒的巨大力量。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心灵的深处,进行一次令人难忘的发现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个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和快节奏信息输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艰难的“数字排毒”。我不得不放下手机,甚至一度将它放在了一个不太容易拿到的书架高层,以强制自己进入一种更专注的阅读状态。这本书的语言结构非常古朴,但其蕴含的思想却是跨越时空的,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不回避矛盾、不急于下结论的态度。他似乎总是在抛出一个问题后,留下足够多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去经历思想的碰撞和挣扎。这与我之前读过的许多理论著作有本质区别,那些书恨不得把每一步推理都写得清清楚楚,生怕读者遗漏任何一个论据。而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张地图的碎片,鼓励你根据自己的实际地形去拼凑出完整的路线。它对“心法”的强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追求的许多“术”层面的技巧,如果没有坚实的心法基础,最终只会是空中楼阁,一阵风就散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潮湿的密林中探寻古老的遗迹。你需要拨开层层叠叠的藤蔓和灌木,才能瞥见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但依然坚固的结构。它的力量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或引人注目的故事,而在于其内在逻辑的浑然一体。我发现,越是往后读,我就越是放慢速度,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句子。这种“慢”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读懂了之后,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安放。它迫使我正视自己对待世界的“滤镜”——我们总是习惯用既有的经验和偏见去解释一切。书中对于“格物”的探讨,并不仅仅指研究外在事物,更深层次上是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这种向内挖掘的勇气和方法,是当下许多追求效率的读物中所缺乏的。它告诉我,真正的效率,是从清晰的自我认知开始的,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南辕北辙。

评分

这本被朋友们强烈安利的书,终于让我忍不住翻开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偏向哲思和心性的著作抱有一些保留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揣摩。然而,阅读的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论述,而是充满了真诚的对话感。仿佛你正坐在一个智者面前,他没有直接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观察、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知行合一”的阐释,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被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可内化的实践路径。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发现问题往往出在“知”与“行”之间的连接环节被忽略了。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犹豫和藩篱,迫使我不得不正视那些长期以来被我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的心灵惰性。读完一部分,我立刻合上书本,到窗边站了许久,感觉空气都清新了许多,世界也似乎多了一层可以深入探索的肌理。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微妙转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漫长而宁静的内在重建工程。它没有给你一个现成的模板去套用,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你去修复和加固你自己的精神地基。我最欣赏它对“当下”的强调,这种强调不是简单的“活在此时此刻”的口号,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呼吸的细微处。它教会我如何去分辨哪些是真正属于我的思绪,哪些是外界环境投射进来的噪音和焦虑。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历了几次情绪上的波动,那是因为书中直指人心的剖析,触及了一些我试图忽略的脆弱点。但每一次波动之后,随之而来的都是一种更坚实、更平和的状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获得”什么,而在于它能让你“放下”什么——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放下对完美形象的苛求,最终回归到那个最真实、最朴素的自我。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非立竿见影却影响深远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的预期是比较功利的,希望从中获取一些立竿见影的“人生智慧”或者“处世之道”。毕竟,如今市面上的很多心灵鸡汤读物都承诺能迅速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这本书完全不是那回事。它的节奏很慢,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慢得令人不安”。它要求你停下来,而不是加速前行。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沉静的叙事风格。书中反复出现的某些核心概念,初看时觉得循环往复,甚至有些枯燥,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领悟到,这种重复并非是文字的匮乏,而是为了加深刻印,确保这些观点能够真正渗透到潜意识层面。它不是教你怎么去“做”一个好人,而是引导你如何去“成为”一个更清醒、更真诚的自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良知”的探讨,它没有将良知塑造成一个抽象的、外在于人的神圣光环,而是将其视为我们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天性。这种由内而外的强调,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被日常喧嚣压制住的内在声音,那种渴望回归本真的冲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