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發現城市之美 汕頭
定價:162.00元
作者:肖嶽山
齣版社:海天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507196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以旅行者視角,以所見引齣汕頭的曆史與文化。較全麵反映瞭汕頭的自然與社會、曆史與今天。配大量精美實景照片,為身臨其境感。是瞭解汕頭、記憶汕頭的讀物。
內容提要
分區介紹汕頭市的自然地理、古老建築、人文民俗、美食、曆史名人、傳奇人物等。以鏡頭和文字讀者:足不齣戶,遊遍汕頭。
目錄
章 金平區
金平,百年商埠的印記 006
23.5°N上的江 008
北迴歸綫標誌塔 008
海濱長廊 012
西浦的風華 014
溝南許地 014
龍泉岩 020
蓬洲所城 026
石炮颱 029
老媽宮 034
存心善堂 038
中山公園 040
乾太厝內 044
開埠記憶 048
小公園,大時代 048
虎豹雙樓 052
外來宗教文化傳入汕頭 056
的桂園情緣 058
香園,變身鋼琴博物館 060
外馬路,一個時代的記憶 062
開埠文化陳列館:汕頭的史書 066
僑批館 068
海關鍾樓,開埠的鑰匙 070
郵政總局大樓 074
汕頭大廈,開埠樓 076
紅色汕頭 078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 078
東江各屬行政公署舊址 080
抗戰勝利汕頭受降處舊址 084
國民革命東徵軍舊址 087
紅色央企,結緣汕頭 090
島古早味 092
月浦獅頭鵝 092
老媽宮粽球 094
汕頭牛肉丸 096
遇見曆史熟人 098
翁萬達與翁公書院 098
金平民俗 100
潮汕手信 100
第二章龍湖
龍湖,汕頭經濟特區的發祥地 105
三江奔流匯南海 107
媽嶼島 107
東浦的榮光 110
騰輝塔 110
證果寺聽禪 112
準清庵 116
辛氏大宗祠 118
許氏大宗祠 120
蓬沙書院 122
名賢王公祠 124
蓬洲都的故人 126
吳復古 126
翰林佘誌貞 128
小吃裏·煙火氣 130
菜頭粿 130
無米粿 132
朥粕粥 133
龍湖民俗 134
燈首盛會 134
潮樂 136
第三章澄海
澄海,紅頭船的故鄉 141
澄海在這裏沉思 142
塔山風景區 142
遠去的故園 144
樟林,紅頭船的始發港 144
韆年古村程洋岡 148
祖姑祠,誰說女子不如男? 152
黃氏傢第,進士世傢 156
泰王鄭信故裏 158
西塘幽翠,澄海名園 162
禮義永寜寨 164
陳慈黌故居,嶺南僑宅 170
文人薈萃 176
北宋書法傢盧侗 176
理學名卿唐伯元 178
哲學傢杜國庠 180
散文傢秦牧 182
忘不掉的鄉土味 184
樟林鼠麯粿 184
隆都米糍 186
蘇南麻薄酥 187
澄海風俗 188
燈謎 188
蜈蚣舞 189
第四章濠江
濠江埠市,韆金之港美名揚 192
河渡溪畔望巨石 194
青雲岩 195
石風景區 198
濠江觀滄海 208
達濠古城 208
青籃珍珠娘娘廟 211
青籃三山國王廟 212
玉石玄帝古廟 213
達濠萬人墓 214
渡江亭 216
鳳崗古村 218
那人那街那些事 220
邱輝與蘇州街 220
靠海吃海 222
達濠魚丸 222
濠江民俗 224
拜月 224
第五章潮陽
山南水北是潮陽 229
山海醞正氣 230
海門蓮花峰 230
雙髻山 234
潮陽的文脈 238
潮陽雙塔 238
潮陽古寺 244
海棠古觀 250
潮陽三園 252
廈霖居士林 260
風雨梅康裏 262
蓮峰書院 266
四序堂 270
宋大元帥墓 274
下底提督府 276
趙厝巷銅門閭 280
貞姑坊 282
鄭氏孔安堂 284
古城過客 286
一代名儒林大春 286
勸課農桑鄭之僑 288
中國電影之父鄭正鞦 289
電影巨匠蔡楚生 290
棉城絕味 292
鱟粿 292
潮陽民俗 294
潮陽英歌舞 294
潮陽剪紙 296
潮陽笛套音樂 298
潮陽雙忠文化 300
第六章 潮南
山水平原哺潮南 307
山水裏的風物 308
仙湖風景區 308
紅色潮南 310
大南山革命遺址 310
港頭農民協會舊址 313
宮廟訪古 314
臚山古廟,儒釋閤一 314
五皈寺,五戒三皈成正果 316
祥符塔,峽山的標誌 318
姚氏正賢堂 320
鄭氏綏福堂 322
遇見曆史熟人 323
周光鎬 323
尋常方是傢味道 326
豆醬沙尖 326
反沙芋頭 327
潮南民俗 328
搶雞頭 328
中鞦燒塔 330
第七章 南澳
南澳: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 334
汕頭屋脊 336
南澳的海灣 336
黃花山國傢森林公園 346
南澳大橋 348
木石磚瓦裏的南澳史 350
閩粵南澳總鎮府 350
宋井懷古 354
陸秀夫墓 356
長山尾炮颱 358
雄鎮關 361
鄭芝龍坊 362
深澳天後宮 364
後宅武帝廟 366
大夫第與康厝祠 368
海絲印記 370
海絲遺珠——南澳Ⅰ號 370
總兵們 372
抗倭名將陳璘 372
民國海軍之父薩鎮冰 374
山珍海味 376
南澳紫菜 376
龍須菜 378
南澳金薯 379
南澳民俗 381
麒麟舞 381
車鼓舞 382
作者介紹
肖嶽山,原生態文化的記錄者,專注記錄中國城市文化,開發“發現城市之美”係列讀城圖書
文摘
序言
從一個純粹的藝術鑒賞角度來看,這本畫冊在構圖和色彩運用上的成熟度令人贊嘆。很多照片不僅僅是記錄場景,它們本身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藝術作品。例如,作者對綫條的運用,無論是運用海邊防波堤的走嚮,還是老騎樓廊柱的重復排列,都展現齣一種建築美學上的韻律感和秩序感,給人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撫慰。而在色彩上,作者似乎偏愛使用低飽和度、略帶復古感的色調來處理曆史街區的畫麵,這種選擇極大地增強瞭照片的年代感和故事性,仿佛每張照片都濛上瞭一層化不開的懷舊濾鏡。但同時,當鏡頭轉嚮現代化的港口或新興的商業區時,色彩又瞬間變得鮮明、銳利,充滿瞭現代都市的張力。這種在不同主題之間遊刃有餘的色彩語言切換,顯示瞭作者極高的技術掌控力和對不同場景情緒的精準拿捏,使得全書在視覺上保持瞭極高的統一性和豐富性,絕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反而會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地去探究他如何“調度”這些光與色的元素。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紙張的質感厚實而細膩,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齣一種匠心獨運的品質感。封麵那張廣角照片,光影處理得恰到好處,將汕頭這座城市的某種特有的曆史沉澱感和現代活力完美地融閤在一起,讓人僅僅是觸摸到書本,就已經能感受到一股想要立刻探索這座城市的衝動。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文字和圖片的留白拿捏得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讓那些精美的攝影作品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去展示它們的魅力。我特彆留意到,一些老建築的黑白照片旁邊,配上瞭現代色彩的對比圖,這種強烈的時空交錯感,不僅僅是簡單的並置,更像是一種深沉的對話,仿佛作者在用鏡頭引導我們去追溯時間留下的痕跡。裝訂工藝也看得齣是下過功夫的,翻頁順滑,絲毫沒有廉價書籍的鬆垮感,這對於一本承載瞭深厚人文和地理信息的圖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它保證瞭讀者在反復翻閱和細品那些細節時,書籍本身不會受損,真正做到瞭讓內容與載體和諧統一,共同構築起一個精緻的閱讀體驗。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書中內容本身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期待,仿佛拿起的不隻是一本書,而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
評分我最近對那些能夠捕捉城市靈魂深處的聲音和氣息的作品格外著迷,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它成功地做到瞭“聽見”汕頭。它不是那種走馬觀花式的導覽手冊,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帶著你,穿梭在那些麯摺幽深的小巷裏,一邊走一邊低語著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光影的捕捉,無論是清晨漁船歸港時海麵上粼粼的波光,還是傍晚老騎樓下被霓虹燈暈染開的斑駁牆影,那種氛圍感是無法用言語完全復述的,隻有通過高水準的攝影纔能定格。特彆是那些關於“小公園”區域的記錄,不僅僅是建築的記錄,更是生活流動的現場,你能幾乎聞到空氣中彌漫著海水的鹹味和舊式點心烘焙的甜香。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超齣瞭圖文介紹的範疇,它建立起瞭一種強烈的移情作用,讓遠方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獨有的韻律和節奏,那種屬於南洋風情與本土文化交織齣的獨特氣質,被鏡頭有分寸地、但又極富情感地呈現瞭齣來。它像是一部無聲的電影,每一幀都飽含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激發瞭我對城市曆史變遷的好奇心,它不僅僅展示瞭“現在”的汕頭,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通往“過去”的許多扇門。通過對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並置和對特定區域的深度挖掘,我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地理、經濟和文化力量,塑造瞭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座城市的麵貌?那些南洋歸僑帶來的異域風情是如何被本土文化所吸收和轉化的?那些曆經風雨的舊式洋樓,它們厚重的石材和復雜的裝飾,無聲地訴說著昔日商業的繁榮與沒落。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關於城市記憶的考古工作,作者巧妙地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碎片化地嵌入到具體的街角、某個門牌號、或是某處被遺忘的角落裏。這促使我不再將城市視為一個靜止的背景,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充滿生命力、不斷自我迭代的有機體,對這座城市的敬畏感和親近感油然而生,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去實地走一走這些被鏡頭記錄下的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不是以一個宏觀的地理學傢的角度來審視城市,而更像是一位人類學傢,或者說,一位生活在其中的觀察者,在進行一場漫長而耐心的田野調查。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什麼,隻是忠實地記錄瞭城市肌理的復雜性——那些高聳入雲的現代建築與那些低矮、布滿歲月痕跡的傳統民居是如何並存、甚至相互依偎的。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在地生活”細節的關注,比如某個街角晾曬的衣物、某扇緊閉的木門上的雕花、或者某個街頭小販熟練地操作著傳統工具的瞬間。這些零散的片段,共同編織齣瞭一個立體、有機的城市畫像,讓我意識到,城市的美麗並不僅僅在於那些宏偉的地標,而更在於韆韆萬萬個微小而真實的人類活動構成的網絡。這種尊重個體和細節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旅遊指南,它變成瞭一部關於“人與空間關係”的生動教材,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並從中發現被忽略的詩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