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險惡之旅Ⅱ
定價:49.00元
售價:33.3元,便宜15.7元,摺扣67
作者:〔英〕阿普斯利·謝裏-加勒德
齣版社:上海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3215820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南極雪橇旅行之父”羅伯特?斯科特探險全過程
生命的意義在於對未知的挑戰,而這是一場有去無迴的探險
假如有人問我*喜愛的旅行文學作品是哪一部,浮現我腦海的總是這本書。這是本充滿勇氣、災難、飢餓、英雄氣概、探險精神,以及溫馨友誼的好書。——保羅?索魯
南極的觀察山上有支十字架,寫著:“要奮鬥、要追求、要發現,絕不認輸。”它孤單記錄著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大探險傢斯科特及其四名隊員悲慘的*後結局。
我們冒險,我們知道此行有風險,後來事情發展不利,我們沒有理由抱怨。
——羅伯特?斯科特
內容提要
1910年,英國*地探險傢斯科特率領探*隊員乘 “新地號”由英國齣發前往南*,嘗試挑戰世界上首 次抵達南*點的紀錄。經過無數次籌劃、一次又一次 的冰棚物資運補、在險惡雪地不斷跋涉後,探*點的 五人小組卻在*後階段深陷厄運、壞天氣以及成員精 神崩潰的魔掌。此外,他們還得麵對挪威探險傢阿濛 森一行早在一個月前已率先抵達南*點的重擊。悲憤 與痛苦之餘,五人展開瞭一場被詛咒的迴程之旅,* 後因體力不濟及燃油缺乏相繼倒下,全體罹難,為這 場*點競賽畫下壯烈的句點。早先迴到基地的運補隊 員於1913年迴抵新西蘭。這支探險隊中*年輕的成員 阿普斯利·謝裏-加勒德,於1922年齣版瞭《世界* 險惡之旅》這部*地探險的經典巨作,讓世 人見證瞭 這起探險史上**名的悲劇事件。
目錄
作者介紹
阿普斯利·謝裏-加勒德(1886—1959),英國南*探險傢,齣生於英國貝德福德,畢業於牛津大學。1911年至1913年,在斯科特率領的英國南*探險隊中擔任助理動物學傢,為*年輕隊員。1914年初,參與寄生蟲學傢雷波領隊的一項中國地區探訪,調查一種常睏擾英國水手的羊肝片吸蟲病。1914年8月歐戰爆發,成為裝甲兵第五小隊隊長,1915年4月至8月駐守法蘭德斯,後因周期性結腸炎而於1916年退役。在漫長的恢復期間,他開始撰寫本書,並於1922年齣版。1916年,他籲請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糾正獵殺麥誇裏島上的王企鵝,以丟進大鍋熬油的惡行;該州後立法禁止,此島也宣布成為鳥類及海豹保護區。他是諸位名人或名作傢的密友,如攀上珠峰的馬洛裏、阿拉伯的勞倫斯、高斯華綏、威爾斯,以及蕭伯納夫婦等。1939年,在近半百之年娶安傑拉為妻。除瞭此書外,他也發錶瞭許多有關南*地區的論述。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整理一下自己的行李箱,去體驗那種真正的、不被現代文明完全馴服過的世界。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魔力,他沒有采取那種高高在上的俯視視角來評判他所遇到的文化和環境,而是以一種近乎朝聖者的謙卑姿態去觀察和記錄。這種平等交流的態度,讓書中的故事充滿瞭人情味和真實感。我特彆喜歡他描述那些偏遠社群時所用的詞匯,那些詞語裏飽含著對傳統智慧的敬意,避免瞭任何西方中心主義的偏見。例如,在描述一次穿越沙漠的經曆時,他著重描寫瞭當地嚮導如何通過觀察星象和風嚮來導航,而不是簡單地將此歸功於“原始的直覺”,而是細緻地分析瞭他們幾代人積纍下來的環境知識體係。這種對知識傳承的尊重,讓這本書的厚度遠超瞭一般的探險文學。它更像是一部活態的人類學記錄,隻是載體是以第一人稱的冒險故事形式呈現齣來的。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重新上瞭一堂關於生存智慧的碩士課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透露齣一種與眾不同的品味,與內容形成瞭完美的呼應。紙張的質感略帶粗糲,光綫下泛著一種舊世界的復古感,這本身就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而內頁中穿插的那些似乎是作者親手繪製的地圖和筆記草圖,更是讓人愛不釋手。這些手繪圖並非那種精密的製圖學作品,而是帶著旅途中的潦草和急迫感,反而更具有一種臨場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極具畫麵感的場景時,會特地停下來,去研究那些圖注——那些用斜體小字寫下的日期、坐標,以及一些難以辨認的速寫。這讓我感覺自己不隻是一個被動的讀者,更像是一個偷窺瞭作者私人日記的密友。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印刷精良的暢銷書所無法比擬的。它成功地將閱讀行為本身變成瞭一種儀式,一種與作者共同經曆那段“險惡之旅”的儀式。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時間與距離概念的重塑。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於用速度和效率來衡量旅程,但在這本書裏,時間似乎被無限地拉長、凝固,甚至倒流。作者描繪瞭在某些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節奏完全由日齣日落和季節更替所主宰,那種“沒有時間”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和解放。有一段描述他等待一艘季節性漁船的場景,足足寫瞭十幾頁,從最初的焦躁不安到最後的平和接受,心理轉變過程描寫得入木三分。他成功地讓我們這些習慣瞭即時滿足的讀者體會到,真正的等待是什麼滋味。讀完這些篇章,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變瞭,開始留意那些被我們日常忽略的、緩慢發生著的事情。這本書不僅是關於地理上的“險惡之旅”,更是一次對現代人“時間觀”的深刻反思和挑戰。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那一定是“敬畏”。這種敬畏感是多層次的:是對自然偉力的敬畏,對未知生命的敬畏,以及最終,是對作者本人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敬畏。他似乎總是在挑戰自己身體和精神的極限,而書中所記錄的那些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細節,充滿瞭冷峻的寫實主義,沒有任何美化或戲劇化處理。每一次成功穿越險阻,都不是以英雄式的凱鏇結束,而是以一種近乎疲憊的、對下一段旅程的沉思收尾。這種剋製的錶達方式,反而更具力量。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或廉價的雞湯,而是留下瞭一連串深刻的問題:人為瞭獲取知識和體驗,願意付齣多大的代價?我們所珍視的文明,在地球的廣袤麵前,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我讀過的,在思想深度和敘事張力上都達到頂尖水準的作品,它帶來的迴響,久久不散。
評分這本“世界險惡之旅Ⅱ”的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探險和未知的誘惑力。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純粹的地理遊記,記錄作者在那些人跡罕至、充滿危險的地方留下的足跡。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似乎擁有將最殘酷的現實描繪得既令人心驚膽戰又不失文學美感的能力。我仿佛能跟隨他的文字,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極端氣候下人性的掙紮與光輝。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急促緊張,像是在逃離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時而又放緩下來,聚焦於一個微小的細節,比如在極地冰原上發現的一株不知名的苔蘚,或者是在熱帶雨林中與當地部落的一次意味深長的會麵。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結構,使得讀者在保持高度興奮感的同時,也能獲得深層次的思考空間。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險惡”的定義,它不僅僅指自然環境的物理威脅,更深入到瞭文化衝突、生存哲學以及人類麵對自身局限時的心理睏境。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安全”和“舒適”的傳統認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