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险恶之旅Ⅱ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英〕阿普斯利·谢里-加勒德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321582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南极雪橇旅行之父”罗伯特?斯科特探险全过程
生命的意义在于对未知的挑战,而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探险
假如有人问我*喜爱的旅行文学作品是哪一部,浮现我脑海的总是这本书。这是本充满勇气、灾难、饥饿、英雄气概、探险精神,以及温馨友谊的好书。——保罗?索鲁
南极的观察山上有支十字架,写着:“要奋斗、要追求、要发现,绝不认输。”它孤单记录着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大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队员悲惨的*后结局。
我们冒险,我们知道此行有风险,后来事情发展不利,我们没有理由抱怨。
——罗伯特?斯科特
内容提要
1910年,英国*地探险家斯科特率领探*队员乘 “新地号”由英国出发前往南*,尝试挑战世界上首 次抵达南*点的纪录。经过无数次筹划、一次又一次 的冰棚物资运补、在险恶雪地不断跋涉后,探*点的 五人小组却在*后阶段深陷厄运、坏天气以及成员精 神崩溃的魔掌。此外,他们还得面对挪威探险家阿蒙 森一行早在一个月前已率先抵达南*点的重击。悲愤 与痛苦之余,五人展开了一场被诅咒的回程之旅,* 后因体力不济及燃油缺乏相继倒下,全体罹难,为这 场*点竞赛画下壮烈的句点。早先回到基地的运补队 员于1913年回抵新西兰。这支探险队中*年轻的成员 阿普斯利·谢里-加勒德,于1922年出版了《世界* 险恶之旅》这部*地探险的经典巨作,让世 人见证了 这起探险史上**名的悲剧事件。
目录
作者介绍
阿普斯利·谢里-加勒德(1886—1959),英国南*探险家,出生于英国贝德福德,毕业于牛津大学。1911年至1913年,在斯科特率领的英国南*探险队中担任助理动物学家,为*年轻队员。1914年初,参与寄生虫学家雷波领队的一项中国地区探访,调查一种常困扰英国水手的羊肝片吸虫病。1914年8月欧战爆发,成为装甲兵第五小队队长,1915年4月至8月驻守法兰德斯,后因周期性结肠炎而于1916年退役。在漫长的恢复期间,他开始撰写本书,并于1922年出版。1916年,他吁请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纠正猎杀麦夸里岛上的王企鹅,以丢进大锅熬油的恶行;该州后立法禁止,此岛也宣布成为鸟类及海豹保护区。他是诸位名人或名作家的密友,如攀上珠峰的马洛里、阿拉伯的劳伦斯、高斯华绥、威尔斯,以及萧伯纳夫妇等。1939年,在近半百之年娶安杰拉为妻。除了此书外,他也发表了许多有关南*地区的论述。
文摘
序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那一定是“敬畏”。这种敬畏感是多层次的: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对未知生命的敬畏,以及最终,是对作者本人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敬畏。他似乎总是在挑战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极限,而书中所记录的那些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细节,充满了冷峻的写实主义,没有任何美化或戏剧化处理。每一次成功穿越险阻,都不是以英雄式的凯旋结束,而是以一种近乎疲惫的、对下一段旅程的沉思收尾。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具力量。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廉价的鸡汤,而是留下了一连串深刻的问题:人为了获取知识和体验,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所珍视的文明,在地球的广袤面前,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在思想深度和叙事张力上都达到顶尖水准的作品,它带来的回响,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品味,与内容形成了完美的呼应。纸张的质感略带粗粝,光线下泛着一种旧世界的复古感,这本身就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而内页中穿插的那些似乎是作者亲手绘制的地图和笔记草图,更是让人爱不释手。这些手绘图并非那种精密的制图学作品,而是带着旅途中的潦草和急迫感,反而更具有一种临场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时,会特地停下来,去研究那些图注——那些用斜体小字写下的日期、坐标,以及一些难以辨认的速写。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被动的读者,更像是一个偷窥了作者私人日记的密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印刷精良的畅销书所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将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与作者共同经历那段“险恶之旅”的仪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整理一下自己的行李箱,去体验那种真正的、不被现代文明完全驯服过的世界。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魔力,他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视角来评判他所遇到的文化和环境,而是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谦卑姿态去观察和记录。这种平等交流的态度,让书中的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我特别喜欢他描述那些偏远社群时所用的词汇,那些词语里饱含着对传统智慧的敬意,避免了任何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例如,在描述一次穿越沙漠的经历时,他着重描写了当地向导如何通过观察星象和风向来导航,而不是简单地将此归功于“原始的直觉”,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他们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环境知识体系。这种对知识传承的尊重,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了一般的探险文学。它更像是一部活态的人类学记录,只是载体是以第一人称的冒险故事形式呈现出来的。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重新上了一堂关于生存智慧的硕士课程。
评分这本“世界险恶之旅Ⅱ”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探险和未知的诱惑力。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地理游记,记录作者在那些人迹罕至、充满危险的地方留下的足迹。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拥有将最残酷的现实描绘得既令人心惊胆战又不失文学美感的能力。我仿佛能跟随他的文字,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极端气候下人性的挣扎与光辉。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急促紧张,像是在逃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而又放缓下来,聚焦于一个微小的细节,比如在极地冰原上发现的一株不知名的苔藓,或者是在热带雨林中与当地部落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会面。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在保持高度兴奋感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险恶”的定义,它不仅仅指自然环境的物理威胁,更深入到了文化冲突、生存哲学以及人类面对自身局限时的心理困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安全”和“舒适”的传统认知。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时间与距离概念的重塑。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用速度和效率来衡量旅程,但在这本书里,时间似乎被无限地拉长、凝固,甚至倒流。作者描绘了在某些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节奏完全由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所主宰,那种“没有时间”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解放。有一段描述他等待一艘季节性渔船的场景,足足写了十几页,从最初的焦躁不安到最后的平和接受,心理转变过程描写得入木三分。他成功地让我们这些习惯了即时满足的读者体会到,真正的等待是什么滋味。读完这些篇章,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变了,开始留意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缓慢发生着的事情。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地理上的“险恶之旅”,更是一次对现代人“时间观”的深刻反思和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