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旅游影响导论
定价:49.00元
作者:林越英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3734764
字数: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旅游影响是旅游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属于旅游学科中兼有基础研究与实际操作的部分。《旅游影响导论》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旅游影响概说、旅游影响系统与旅游影响机制、旅游的经济影响、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文化影响、旅游的环境影响、旅游的政治影响、旅游影响评价、旅游影响调控和旅游容量及其调控。
《旅游影响导论》的主要特色在于:首先,初步搭建起“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政治影响”的五大方面以及“好的影响与不好的影响”的两大板块有机融合的研究框架,使《旅游影响导论》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注重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信息梳理和知识介绍,使《旅游影响导论》更具有解释力和引导性;后,在具体内容里大量采用中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活动和事件,使本书更具有亲近感和形象性。
《旅游影响导论》既可以作为旅游管理等相关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材或辅导材料,也可以作为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业界相关经营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旅游学爱好者和一般旅游者了解旅游学科和旅游学以及旅游影响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材料。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林越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藏区旅游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转型、旅游人类学、旅游规划等。目前正在进行旅游人类学和旅游影响的基础研究、藏区旅游与发展的跨学科研究和民族文化商品化、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产业转型等实证研究。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项目1个,出版个人专著(教材)4部,参加编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参与各类旅游规划、旅游研究报告、旅游项目策划等70多项,参与各类学术研讨会、评审会、评估会等40多次。
文摘
无
序言
章 旅游影响概说
节 旅游影响现象的产生形成与演化发展
第二节 旅游影响研究的学科性质、学科地位与学科作用
第三节 旅游影响的分类
第四节 旅游影响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五节 旅游影响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点
第六节 旅游影响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七节 旅游影响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旅游影响系统与旅游影响机制
节 旅游影响机制的一般解释
第二节 旅游影响的施加主体系统
第三节 旅游影响的传导介体系统
第四节 旅游影响的接纳客体系统
第五节 旅游影响的终结果系统
第六节 旅游影响的生成机制
第七节 旅游影响的演展机制
第八节 旅游影响的响应机制
第九节 旅游影响的调控机制
第三章 旅游的经济影响
节 旅游的经济影响概述
第二节 旅游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旅游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
第四节 旅游与劳动就业
第五节 旅游与收入分配及税收
第六节 国际旅游与外汇收入和国际收支平衡
第四章 旅游的社会影响
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与旅游的社会影响概说
第二节 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东道主
第三节 旅游与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第四节 旅游与社会交流、社会文明、社会进步和社会认同
第五节 旅游与社会空间、社会资本、人口迁移、社会排斥和社会稳定
第六节 旅游与女性、青少年和儿童等社会群体
第七节 旅游与现代化、全球化和城市化
第八节 旅游对旅游客源地和旅游者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五章 旅游的文化影响
节 旅游的文化影响概说
第二节 旅游与涵化及文化变迁
第三节 旅游与物质文化变迁
第四节 旅游与制度文化变迁
第五节 旅游与行为文化变迁
第六节 旅游与精神文化变迁
第七节 旅游与文化交融、文化认同、文化传播和文化复兴、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
第八节 旅游与文化同化、文化退化、文化弱化、文化淡化、文化异化、文化商品化、文化舞台化、文化庸俗化、文化明星化和文化景观及环境被破坏
第六章 旅游的环境影响
节 旅游的环境影响概说
第二节 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正面影响、良好影响或有利影响
第三节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负面影响、不良影响或不利影响
第四节 旅游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第五节 旅游对水环境与水资源的影响
第六节 旅游对地质、地貌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第七节 旅游对土壤和生物资源及其环境的影响
第八节 旅游对景观及其环境的影响
第九节 旅游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十节 旅游噪声、旅游噪光、旅游垃圾等问题
第七章 旅游的政治影响
节 对旅游政治和旅游的政治影响的一般解释
第二节 政治对旅游的影响
……
第八章 旅游影响评价
第九章 旅游影响调控
第十章 旅游容量及其调控
参考文献
后记
我最近在整理我书架上关于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类的书籍时,发现了这本关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著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城市建设,更深入地探讨了“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和参与权。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后工业时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巨变,特别是“口袋公园”和“垂直绿化”等新兴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程度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社区自治和数字治理融合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技术带来的便利,而是谨慎地指出了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可能对城市公平性构成的隐形威胁。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社会学、地理学和工程学的交叉研究成果,使得观点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读完后,我对我们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城市元素,比如红绿灯的配时、垃圾分类的标识设计,都有了全新的、更加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对于热衷于文学批评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及时的雨露。它摒弃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分析,转而采用了一种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小说。作者对文本的解读充满了挑战性,他揭示了那些看似“普世”的人性描写背后,是如何潜藏着权力结构和文化霸权的痕迹。书中对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剖析尤为精彩,作者将其视为一种对线性时间叙事的抵抗,一种对被压抑的“他者”声音的抢救。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翻译在文化挪用中的作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整本书的视野变得极为开阔。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想要超越文本表面,去挖掘文学作品深层文化意涵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极其犀利且富有操作性的分析工具。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曾以为已经完全理解的经典作品,并在字里行间发现了新的意义和张力。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史颇有研究的爱好者,这本关于修道院经济与知识传承的专著,无疑是我近几年读到最扎实的一部力作。作者并没有将修道院描绘成一个孤立的精神堡垒,而是将其放置在封建社会的经济网络中进行考察。书中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修道院在土地管理、货币借贷以及手稿复制方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揭示了它们如何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者和商业资本的蓄水池。特别是对卡罗林文艺复兴时期,查理曼大帝与修道院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互动,作者引用了大量首次被系统整理的档案文献,论证极具说服力。书中对于“抄写室”(Scriptorium)内部工作效率的研究,甚至带有一些现代项目管理的意味,这使得原本枯燥的史料分析变得生动起来。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述,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范本。
评分这本经济学著作的叙述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说教口吻,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复杂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娓娓道来。作者在阐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近二十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实践数据,深入剖析了量化宽松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有效性和潜在风险。特别是对于“特里芬难题”的探讨,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将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地缘政治的变动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框架来预判未来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能演变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历史脉络和现实问题时,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让人理解历史的沉淀,又能洞察当下的挑战。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了解现代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基础。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论证。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复杂系统科学与生态平衡的科普读物,但它的叙事方式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科普的印象。作者的文字极其富有画面感,他用“蝴蝶效应”的微观粒子运动,巧妙地引申到了全球气候模型的宏观预测。书中对“突现现象”(Emergence)的解释非常到位,通过对蚁群觅食路径和金融市场泡沫破裂的对比分析,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直观理解,在系统达到临界点时,个体行为如何催生出完全不可预测的全局结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生物多样性丧失时所采用的类比——他将生态系统的基因库比作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器,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一次无法逆转的数据丢失。这种类比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深刻地阐释了生态稳健性的内在价值。这本书读完后,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敬畏感,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其和谐运行的基础是多么精妙而脆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