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典藏本 全4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李白 撰 安旗,薛天纬,阎琦

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典藏本 全4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李白 撰 安旗,薛天纬,阎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白 撰 安旗,薛天纬,阎琦,房日晰 笺注 著
图书标签:
  • 李白
  • 全集
  • 诗歌
  • 唐诗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编年笺注
  • 典藏本
  • 安旗
  • 薛天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072
商品编码:2978286004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典藏本 全4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定价:298.00元

作者:李白 撰 安旗,薛天纬,阎琦,房日晰 笺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01127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诗文集千馀年来多见分类本(即按诗文体裁分类者),而无编年本,今安旗、薛天纬、阎琦、房日晰等将其1990年于巴蜀书社出版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重作修订,定名《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在我局出版。本书以乾隆刊本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为底本,采用编年的形式,未编年诗置于编年诗之后。注释征引杨齐贤、萧士贇、胡震亨等注。并设“集说”一目,收辑前人对本首诗的评说。今据我局平装本整理,收入精装典藏本《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系列。

目录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一说绵州昌隆人。是继屈原之后的一位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安旗,当代女评论家。原名安琦,满族人。祖籍黑龙江,1925年生于四川成都。1948年加入中国党。全国解放前,她一直在部队工作,1955年任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1959年调四川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1979年开始研究唐诗。著作有论文集《论抒人民之情》、《论叙事诗》、《论新诗民族化群众化问题》、《诗词浅释》、《李白纵横谈》、《李白传》等。 薛天纬,196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西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合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等。 阎琦,1943年生,陕西礼泉县人。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李诗咀华》(与安旗、薛天纬合作)、《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与安旗、薛天纬合作)、《李白诗集导读》(与安旗合作)等。 房日晰,1940年生,陕西省旬邑县底庙乡房家村人,中国党党员。1954年毕业于底庙完小,1957年毕业于旬邑初中,1960年毕业于县高中,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工作,长期从事于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0年4月,晋升讲师;1988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4年11月晋升为教授。1980年起,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8月起,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2001年1月13日退休。1997年9月至1980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进修一年,后又参加高教部委托该系主办的唐诗班学习半年。现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检察文学》顾问。

文摘


序言



千古诗仙,风流绝唱——一部流传千年的璀璨星辰 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歌,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盛唐的夜空,也照耀了后世无数人的心灵。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浑壮阔,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情绵长;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不羁,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凌云——李白的诗歌,以其瑰丽的想象、奔放的激情、深刻的哲思,征服了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 然而,要真正理解李白的诗歌,领略其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却并非易事。他的诗歌创作,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对盛唐社会风貌的深刻体察、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潮,都密不可分。要深入解读李白的诗歌,需要梳理其创作的脉络,理解其诗歌的背景,体会其诗歌的艺术手法,更能把握其思想内涵。 穿越历史的迷雾,触摸真实的李白 李白的一生,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传奇。他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年随父迁居四川,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少年时期,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怀揣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却充满了坎坷与失意。他曾一度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终究未能施展政治抱负,最终离开长安,开始了漫游江湖的生活。 在他的游历中,他结交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也见识了壮丽的山川风光。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他的诗歌,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既有对知己的深情呼唤,也有对黑暗现实的有力抨击。 理解诗歌的钥匙,走进李白的心灵 要真正走进李白的心灵世界,理解他诗歌的深层含义,便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欣赏。他的诗歌,如同无数颗散落的珍珠,需要精心串联,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光芒。 诗歌的时代背景:李白的诗歌创作,深深烙印着盛唐的时代气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这为李白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灵感来源。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盛世繁华的歌颂,也有对动荡时局的忧虑。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李白诗歌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诗歌的创作历程:李白的诗歌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他的人生经历而不断演变。从早期的浪漫奔放,到中期的豪迈沉郁,再到晚期的悲凉苍劲,他的诗歌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色彩。梳理他的创作历程,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其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更准确地理解不同时期作品的内涵。 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歌,以其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著称。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出雄浑壮丽的意境;他语言清新自然,又充满奇思妙想,极富感染力。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深入分析其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领略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歌的思想内涵:李白的诗歌,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他思想情感的载体。他歌颂自由,追求理想,批判不公,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其诗歌中的哲学思考、人生感悟和道德观念,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位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这部巨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李白灵魂的窗户 我们在此介绍的图书,并非对李白诗歌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其进行了一次深入、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它如同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走进李白的世界,与这位千古诗仙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李白诗歌的原文,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由安旗、薛天纬、阎琦等专家学者倾力编撰的“笺注”。这些笺注,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诗歌文本的每一个角落,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李白诗歌的宝贵线索。 “笺”的智慧:所谓的“笺”,是指对诗歌的字词、典故、历史背景进行解释和说明。本书的笺注,详尽考证了诗歌中出现的每一个字词的确切含义,追溯了诗歌背后所涉及的典故和历史事件。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语,或者一些难以理解的典故。此时,笺注便能够迎刃而解,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字面意思。例如,当我们读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时,可能会对“停杯一问之”的意境感到困惑。而详细的笺注,便会为我们解释“停杯”的动作所蕴含的暂停思索、借酒浇愁的情感,以及“一问之”所指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学追问。 “注”的深度:而“注”,则更进一步,对诗歌的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创作意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本书的笺注,不仅仅停留在字面解释,更会挖掘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它会分析诗歌的意象选择,赏析其语言的艺术魅力,探讨其情感的起伏变化,更会挖掘诗歌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作者的人生哲学。例如,在解读《蜀道难》时,笺注会详细分析李白是如何运用层层递进的描绘,渲染出蜀道的险峻异常,并进一步探讨这种雄奇壮丽的描写背后,所寄托的诗人对现实政治环境的隐喻和对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 编年体的梳理:本书采用“编年”的方式,将李白一生中的诗歌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这种编年体的编排方式,对于理解李白诗歌的发展演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他人生阅历的丰富,其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也在不断变化。从初出茅庐的意气风发,到仕途受挫的失意落寞,再到晚年的飘零孤寂,诗歌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心境。通过编年体的梳理,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李白从一个怀揣理想的青年,到一位历经沧桑的诗人的心路历程。 典藏本的价值:作为“典藏本”,本书在装帧、纸质、排版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体现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尊重与传承。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精心制作的纸张,清晰流畅的排版,能够带给读者 an 舒适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能够更沉浸地沉浸在李白诗歌的世界中。 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李白、渴望深入理解李白的读者的礼物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学者提供的研究资料,更在于它为广大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李白诗歌丰富世界的大门。 对于初学者而言,本书的笺注能够帮助他们扫清阅读障碍,理解诗歌的含义,进而体会其艺术魅力。从一本枯燥的诗集,到一本有血有肉、有故事的读物,本书的陪伴,将使李白诗歌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而言,本书的深度解读能够为他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曾经似懂非懂的诗句,在笺注的引导下,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内涵将更加丰富和深刻。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本书是一部了解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人生和创作的绝佳教材。通过阅读本书,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李白的绝世才情,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诗歌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连接着诗歌与读者。它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精美的装帧,以及饱含深情的解读,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李白。它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李白、渴望深入理解这位千古诗仙的读者的珍贵礼物,也是一次与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进行深度对话的绝佳机会。 让我们跟随这本书的指引,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感受李白诗歌中永不褪色的光辉,也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与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契合,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这套书,将不仅仅是案头的摆设,更是陪伴我们一生,不断带来惊喜和感悟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严肃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对这套书的“笺注”部分给予最高的评价。很多古籍的注释往往是“注者注自己”,晦涩难懂,但这部书的注释真正做到了“为人解惑”。特别是针对那些涉及道家、游侠文化以及地方风物的注释,处理得极其到位。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李白诗中常出现的某些神话传说典故的解释,往往会引用多方史料进行交叉比对,最终给出一个最有可能的解释,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严谨性,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踏实。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一首篇幅较长的组诗,其中有几句描绘西南边陲的景象,我以前一直不明所以,总觉得那些山川描写有些模糊。但读了笺注后,才明白那并非是诗人想象的虚构,而是基于他真实游历所得的细致观察,注释清晰地标注了地理方位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瞬间就让那段文字变得立体了起来。这种“考古式”的注释工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准确性,让原本可能流于表面的欣赏,上升到了对唐代文化生态的深入理解层面。

评分

初拿到这四册书时,我曾担心其厚重的篇幅会让我望而却步,毕竟工作之余时间有限。但奇怪的是,一旦开始深入阅读,时间似乎过得飞快。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注释字体大小适中,与正文保持了良好的视觉平衡,阅读起来不累眼。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李白生态圈”的视角。它不只关注那些名满天下的“大作”,也收录了不少重要的书信、序跋,甚至是一些被其他选本忽略的小篇章。通过这些边边角角的内容,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李白是如何与他的时代互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他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这套书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全景式的体验,它让你在感受“仙气”的同时,也能触碰到那个时代真实的烟火气。它让李白不再是高悬在云端的偶像,而是一位与我们共享同一片天空,有着复杂情感的伟大诗人。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呈现方式,是任何单一主题的解读都无法企及的深度。

评分

说实话,我平常很少会购买“典藏本”这种规格的书籍,总觉得可能更多是装帧上的溢价。但这部《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其“典藏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了校勘的精细和版本选择的审慎上。它不仅仅是把李白的诗文收录齐全,更重要的是,编者们在底本的选择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我特别留意了注释中对于不同传本差异的说明,这对于研究诗歌的流变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读到的版本可能并不是最接近李白原稿的版本,而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尽可能地还原了文本的原始面貌,并对历代流传中的讹误进行了梳理和订正。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追求,使得这部书在众多李白研究著作中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给大众阅读的,更是为专业的古典文献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蓝本。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三位编者对“求真”的执着,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典藏之处,而非仅仅是纸张和印刷的精美。

评分

终于把手头这套《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典藏本)》翻完了,真是让人心情复杂又感慨万千。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没得说,放在书架上都透着一股子古朴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文化重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次枯燥的文献研读,毕竟涉及到“笺注”和“编年”,听起来就挺学术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李白那股子恣肆汪洋的才情给卷了进去。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在安旗、薛天纬、阎琦三位先生的细致考证下,仿佛重新被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那些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的考据,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诗人心中的块垒与豪情。我最欣赏的是他们对一些晦涩典故的释义,不像有些注释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非常清晰、有逻辑的语言把问题讲透,让你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痛快感。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唐史了解不算特别精深的普通爱好者,也能畅通无阻地领略到“诗仙”的超凡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部诗文集,更像是一张通往盛唐精神世界的地图。

评分

这套书的“编年”体例,对我理解李白一生的心路历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读李白,总觉得他像一个漂浮在空中的神仙,诗风时而狂放不羁,时而清幽哀婉,难以捉摸其内在的脉络。但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你就能清晰地看到他人生不同阶段的轨迹和心境变化。年轻时那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气,在那些初露锋芒的作品里是那么的喷薄欲出;等到在长安的仕途受挫后,诗句中开始夹杂着对世俗的嘲讽和对自由的向往,那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郁结,读来令人心酸。更妙的是,有些看似不相关的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你会发现李白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同一主题——比如月亮、美酒、友谊——有着多么丰富和深刻的诠释。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零散的星辰,用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串联了起来,让“李白”这个形象,从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起伏跌宕的鲜活个体。这种编排上的用心良苦,是任何碎片化的选本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沉下心来,跟随诗人一同经历那跌宕起伏的生命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