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地图系列 1935(复制版)

上海老地图系列 1935(复制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地图学社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老地图
  • 老上海
  • 历史地图
  • 地图集
  • 1935
  • 复制版
  • 城市研究
  • 历史地理
  • 上海历史
  • 怀旧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地图学社
ISBN:9787800318436
商品编码:297891108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老地图系列 1935(复制版)

定价:9.00元

作者:中华地图学社

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8003184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上海老地图系列·1935(复制版)》的主要内容是一份复制的1935年的上海中心城区地图,将这一时期上海的道路状况、居民区分布、重要的市政设施等要素全面地反映了出来,真实地再现了那一历史时期上海的全貌,以供广大读者品味历史。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上海老地图系列:1935(复制版) 穿越时光的印记,重温繁华的昔日 《上海老地图系列:1935(复制版)》并非一本讲述故事的书,也不是一本描绘人物命运的著作。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上海的窗。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一系列精心复制的地图,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那个时代这座城市的脉络、肌理与灵魂。它是一份无声的证词,记录着上海在历史洪流中的一次重要节点,一个即将迎来巨变的黎明。 1935,上海的坐标 1935年,上海正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时期。作为远东最大的国际都会,它汇聚了中西文化,既有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也有风起云涌的民族抗争。租界林立,万国商埠的繁华景象与内陆的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政治格局错综复杂,国民政府的统治、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日本势力的渗透,以及各国租界的各自为政,共同交织成一幅充满张力的时代画卷。经济上,上海是中国重要的金融、贸易和工业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钟声,纱厂的轰鸣,码头的繁忙,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社会文化层面,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新思潮的涌动与旧习俗的顽固,都在这座城市上演着激烈的较量。流行音乐、电影、话剧、文学创作,都迸发着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地图的力量:勾勒城市的呼吸 这张1935年的上海地图,不仅仅是一张纸片,它是一份详尽的城市档案。它以其精确的比例尺和细致的标注,勾勒出当时上海的地理轮廓。我们可以从中看到: 行政区划与租界分布: 法租界、英租界、美租界、公共租界,每一个租界都有其独特的规划风格和行政管辖范围。地图会清晰地标示出这些租界的界限,以及它们与中国行政区划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界限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分水岭,深刻影响着当时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形态。我们将能看到,在同一座城市里,不同旗帜下的街道,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城市管理和生活方式。 城市肌理与道路网络: 纵横交错的马路,是城市跳动的脉搏。无论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如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还是蜿蜒曲折的小巷,地图都会如实呈现。我们将能辨认出当时主要的交通干道,了解城市的交通格局。对道路名称的辨读,更是如同在寻觅历史的足迹,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的烙印。例如,一些以名人命名的街道,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历史记忆和价值取向。 标志性建筑与地标: 宏伟的建筑,如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作为国际都会的象征。和平饭店、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这些代表着当时最高建筑水准和经济实力的建筑,在地图上会以其准确的位置被标示出来。公园、教堂、学校、医院、剧院、俱乐部,这些构成城市生活重要部分的场所,也都将一一映入眼帘。通过这些地标,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生活重心。 水系与绿化: 黄浦江、苏州河,这两条母亲河滋养着上海的生命。地图会清晰描绘出它们的河道走向,以及沿江码头、仓库的分布,它们是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的公园和绿地,如静安公园、复兴公园,则是当时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反映了城市规划的理念。 工业区与商业区: 浦东的早期工业区,虹口、闸北的居住区,南京路的商业中心,徐家汇的宗教文化中心,地图能够帮助我们勾勒出这些功能区域的大致轮廓。纱厂、纺织厂、印刷厂等工业设施的位置,以及百货公司、商店、银行等商业机构的密集区域,都将揭示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心和模式。 复制版的价值:触碰历史的温度 《上海老地图系列:1935(复制版)》的“复制版”属性,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这意味着,原件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得到了有效的弥补。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机会,一个无需进入专业档案馆,也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的途径。 学术研究的基石: 对于历史学家、城市规划师、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研究者而言,这些复制的地图是宝贵的原始资料。它们可以用来佐证文献记载,分析城市演变,研究人口分布,评估经济发展,探讨社会变迁。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直观地观察上海城市空间的扩张和收缩,功能区的转移和演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上海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 文化传承的载体: 这套地图也是传承上海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它让年轻一代有机会了解父辈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体验那段历史的厚重感。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可以激发读者对上海历史的兴趣,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怀旧与情感的连接: 对于许多曾经生活在上海,或者对上海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们来说,这些地图能够唤起他们的集体回忆。看到熟悉的街道,曾经居住过的区域,或者早已消失的地标,都会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它不仅仅是一份地理信息,更是承载着无数个人故事和时代记忆的“情感地图”。 如何解读这扇时光之窗 阅读《上海老地图系列:1935(复制版)》并非是被动地观看。它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将地图与我们现有的知识和想象力相结合。 对照现代地图: 将1935年的地图与今天的上海地图进行对照,会发现惊人的变化。哪些街道依旧存在,哪些区域已经彻底改变,哪些地标消失无踪,哪些新的地标拔地而起?这种对比能够最直观地展示上海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结合历史文献: 将地图与当时的文学作品、历史回忆录、报刊杂志等结合起来阅读,会使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例如,在地图上找到某条街道,再去阅读巴金笔下《家》中描述的上海生活,或者邹韬奋对社会时事的评论,就能将文字中的描述与地理空间联系起来,使历史更加鲜活。 想象与推断: 地图提供了静态的地理信息,但它背后蕴含着动态的社会活动。读者可以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去想象当时的交通状况、商业氛围、居民生活、政治活动等等。例如,看到热闹的商业街,可以想象当时的吆喝声、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租界边界,可以想象当时中外居民的不同生活场景。 聚焦细节: 仔细观察地图上的每一个标注,每一个符号。例如,一些小巷的名称,一些小型建筑的图标,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历史肌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1935年的上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1935年的上海,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它既是西方文明在中国登陆的桥头堡,也是中国民族工业萌芽发展的重要基地;它既是纸醉金迷的“东方巴黎”,也是风起云涌的革命摇篮。这张1935年的地图,就像是这座城市在那个特定时刻的一次“快照”,它记录下了当时的形态,却无法完全展现出其内在的涌动与张力。 《上海老地图系列:1935(复制版)》正是通过这些精准而详实的地理信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个时代的入口。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读”懂这座城市曾经的呼吸,去“看”见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过的痕迹。它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赠予所有热爱上海、关注历史的读者的礼物。它不讲述故事,却能激发出无数个故事;它不评价善恶,却能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一个逝去的时代,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一个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究和铭记的上海。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冲着“1935”这个年份来的,想看看那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究竟是何种面貌。而这套复制版地图,可以说是相当成功地还原了那种时代氛围。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从路网的密集程度到公共设施的标记,都显得那么精准而考究。特别是对一些标志性建筑的标注,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但其位置和比例都精确无误,让人对当时的城市肌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注意到地图上对租界和非租界区域的划分也清晰可见,这本身就是研究近现代上海社会结构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对于那些热衷于“寻根”的读者来说,拿出自家老宅的地址,在这些老地图上寻找一番,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它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定位的真实存在。

评分

这本图册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繁华又充满故事的旧上海。我特别喜欢那些老街区的描绘,每一个转角、每一条弄堂都透着岁月的痕迹。从地图上标注的商铺、里弄名称,就能感受到当年生活的烟火气和市井百态。翻开扉页,那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精致的印刷工艺,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张张地图,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变迁史。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街区布局,我能清晰地看到哪些地方兴起了,哪些地方又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研究近代城市规划或者仅仅是对老上海怀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套图册简直是宝藏。它提供了非常直观的视觉材料,远胜于干巴巴的文字描述。我甚至对着地图研究了很久,试图想象当年行人在这些街道上行走的模样,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沉思。

评分

每次翻看这《上海老地图系列 1935(复制版)》,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官方记录,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民间视角。那些细小的标记,比如某个路口的茶馆、某段街道旁的渡口,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去的日常。我尤其着迷于研究交通网络的构建,可以看到当年人力车、电车和汽车的混合使用场景,那种多元化的交通形态对比今日的单一模式,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套图册成功地避开了那种过于严肃的历史说教,而是用最直观的图形语言,构建了一个可以让人自由穿梭的微缩世界。它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感知和对城市生命力的由衷赞叹。

评分

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城市演变抱有学术兴趣的人士,或者仅仅是历史爱好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全新的史料,而在于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可视化的“参照系”。我曾经尝试用一些零散的文字描述来重建当年的街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但有了这套地图作为底本,所有的想象都变得有了锚点。特别是当你关注到一些特定功能区,比如当年的码头、工厂或市场的位置时,这种地理信息的直观性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让你明白,城市的布局并非偶然,而是各种社会、经济力量博弈后的结果。我甚至用它来推测一些老建筑的原始朝向,对理解建筑遗存的语境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制版工艺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要知道,复制历史文献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稍有不慎就会失真,但这个版本显然是下足了功夫的。色彩的还原度很高,虽然是复制品,但那种老墨水特有的沉郁感被保留了下来,没有出现那种廉价的数码感。线型的清晰度也令人满意,那些繁复交错的街道脉络看起来毫不费力。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实体资料,因为它能提供一种与电子版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你可以把它平铺在桌面上,走来走去地观察,甚至可以对照着现有的街道名去验证,这种沉浸式的探索过程,是任何高科技工具都无法替代的。它更像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是对那段逝去时光最虔诚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