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 學講演錄 魏承思 著 中通史社科 上海人民齣版社學 講演錄 | 開本: | |
作者: | 魏承思 | 頁數: | |
定價: | 38.00元 | 齣版時間: | 2015-09-01 |
ISBN號: | 9787208133020 | 印刷時間: | |
齣版社: | 世紀文睿文化傳播公司 | 版次: | 1 |
商品類型: | | 印次: | |
插圖什麼是學?
什麼是學?現在這是個很熱門的話題。全齣現一股所謂“學熱”,大學到處在開班,齣版社到處在齣書,各地的電視颱也在講學。但是我問瞭幾個年輕朋友:到底什麼是學?好像沒有人能講得清。因為現在整個社會的文化受媒體的影響很大。大的概念都跟著媒體走,報紙電視媒體上一講,大都跟著走,都用這些名詞。但是實際上並不清楚,都似是而非。不僅一般人跟著媒體走,連學者也都跟著媒體走。如果你要上我的某某論壇,電視颱的小編輯提要求,你要怎麼講。如果按照你自己的研究心得講,聽眾不要聽,收視率會下來的。學者為瞭齣名,為瞭拿演講費,不得不照著編輯、導播、製作人規定的東西去講。因此,大對這些概念越來越混亂。所以我們先要把這個概念搞清。
那麼究竟什麼是學?舊本《辭源》上有解釋:“學者,一固有之學術也。”很明確,但又太簡單。民初年,有位學者鄧實給學下過定義:“學者何?一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焉。有其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之學以為用,而自治其一者也。學者,與有而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則通是學;愛其,無不知愛其學也。”意思是一個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學問,並以此學問治理這個,這是學。一個人生在這個應當掌握它的學,沒有一個愛者會不知道要熱愛自己的學。這個說法有道理,也有問題。為什麼隻有中叫“學”,其他,如英、法、美都隻有徽、花、歌,沒有一個“學”呢?其實,“學”這個概念是有特定時間範疇的,過去沒有,是清末民初纔齣現的。“學”這個名稱的産生是相對於“西學”而言的。西方的學術,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知識進來中後,中本的學術被稱為學。在西學進來之前,都是學,所以也不特彆標明學。學大師錢穆曾經講過:“學術本無界,學一名,前既無陳,將來也恐不立。”在西學進來之前沒有“學”這個名稱,將來恐怕也不再有,特為一個時代的名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照理說文化融閤,如果西學進入中後被吸收同化瞭,那麼和“學”融為一體。假如真正做到融為一體,則不特地區彆是西學,還是學。例如,六朝時,印度佛學在中傳播開來後,並沒有齣現與其對立的“學”。這是因為佛學和中固有的學術很快互相融閤瞭。佛學逐漸中化,成為中文化的一部分瞭。問題是,清末民初,西學傳入進來以後,人逐漸把本的文化丟瞭,把本的學術傳統丟瞭,所以現在纔要重新再提齣“學”這個名詞來。我們先要搞清楚這個名詞是相對的,有時代性的。
什麼是傳統文化?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本的學術都屬於學的範疇。例如:關於中黨黨史的研究,是研究中的,不會有人稱它為“學”。關於中人口問題的研究,那也是中的問題呀,但也沒有人會稱它為學。那麼多經濟問題,中經濟問題的研究,也不會稱它為學。雖然這些都是本學術研究,但是並不屬於學的範疇。那麼,學的範疇是什麼呢?指的是研究中傳統文化的學術。,學是研究傳統文化的;第二,是學術研究,所以稱為“學”。
那麼什麼是傳統文化?我們先要把這個概念講清楚。這需要先搞清楚什麼是文化?現在各種“文化”滿天飛,我看到有什麼“大閘蟹文化”,“香熏文化”;山西齣過關公叫作“關公文化”,福建一帶曾經齣過媽祖,叫做“媽祖文化”;傳說觀世音菩薩到過普陀山,那裏是觀音道場,要弘揚“觀音文化”。我還看過一個展覽叫做“鞋文化展覽”,把曆朝曆代,包括外的鞋子放在一起展覽,還蠻有趣的,鞋子的流變被稱為“鞋文化”。大覺得“文化”這個名詞很時髦,於是什麼都套上文化,什麼都冠名“某某文化”。那麼,到底什麼是文化?
對於“文化”這個詞的定義,據說有一百六十多種,各有各的說法。按照我自己的定義,所謂“文化”是對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思想行為方式的限定。先要是一個共同體,個人稱不上文化,兩個人也很難稱作文化,要是一個共同體,是一個群體。這個人群,可以小到一個企業,所以有“企業文化”;可以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構成我們平時所講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也可以大到一個,以至全人類。我們講中文化、美文化,或者人類文化,但至少都是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裏成員的思想和行為,有彆於其他共同體,限定他們所特有的共同的思想行為方式的,稱為文化。
那麼什麼叫做傳統?“傳統”其實是曆史的傳承。從過去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東西,叫做傳統。比如,我們講傳統政治,一個共同體、一個有自己的政治模式、政治製度和政治文化。西方和東方各有屬於自己的政治傳統,也是說,他們的政治模式和製度是一代一代從曆史上傳承下來的。你突然照搬人的東西,是不行的,會變形的。颱灣是一個好的例子,政治製度完全照搬瞭西方的民主製度。為什麼後齣瞭個陳?因為沒有形成適閤這個製度的政治文化,沒有這個政治傳統。西方從希臘時代已經有瞭這個民主政治傳統,它沿著這個路子走下來,可以有這樣的功效。你不經改造,完全照搬人的東西,結果變形。再說傳統法律,法律也是有傳承的,比如世界上有大陸法係、英美法係和伊斯蘭法係三大法係。這也不是一代人憑空捏造的,是從曆史上傳承下來的。當然,在傳承中也有變化。
我們搞清楚瞭文化和傳統這兩個概念,再來講什麼是傳統文化,比較容易瞭。傳統文化可以定義為一個共同體對過去文化的傳承。所以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傳統文化。我們走一下中,各個地區差彆很大。例如:青海和上海的文化根本是兩迴事啊。你要把青海的一套搬到上海來不行,把上海的一套完全照搬到青海去也不行。當你深入到民間,各地的語言方式,思維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不同,更不用說風俗習慣。這是當地老百姓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是共同體對過去文化的傳承。它和現代文化是相對應的。相對應,但是不對立!沒有對應,沒有傳統和現代之區彆的要。因為兩者畢竟還是有區彆,所以它們是對應的。20世紀80年代中的文化大討論,一個大的失誤,是把現代和傳統完全對立起來。誤以為要建立現代化中,文化要現代化,要把傳統都拋掉。所以,在那個時候,其實一直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都有同樣的問題,是走。認為要建設新文化,須要和傳統文化、傳統觀念決裂。其實,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傳統是現代的源頭,你想拋也拋不掉的。現代文化的源頭還是在傳統當中。從“五四”的時候起,有人提倡“全盤西化”。中人再怎麼西化,可是你的飲食習慣總改不瞭,不可能全民都去吃麵包牛奶,不吃米飯麵條。飲食習慣是一種行為,是一個共同體的共同行為。語言更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對共同體的一種限定,也不可能人都講英文,不講中文。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倒過來,現代是傳統的發展,你也不能墨守成規。如果覺得守住老祖宗這點東西夠用瞭,這樣也是不行的,要有發展。如果沒有發展,那麼我們現在可能還在住山洞,穿獸皮呢。中人尚古、好古,覺得古的東西總是好,總是對的。三皇五帝時代好像是好的,那迴到三皇五帝時代去嘛。我想,沒有人願意迴去。我們不能守住傳統不發展瞭,越往前推越好,這樣也不行。所以,這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要處理好,這個的文化纔會有生命力。你割裂瞭自己的傳統,拋棄傳統,那麼你這個民族的文化沒有生命力,因為你沒有源頭瞭。倒過來,如果你這個文化不發展,也是沒有生命力的。你總要發展,總要融入新的因素,總要融入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精華。凡是中曆史上文化繁榮的時代,總是一個民族大融閤的時代,吸收瞭外族文化,使中華文化齣現一個繁榮時期。舉例說,隋唐時期是典型的瞭。中經過魏晉南北朝,漢民族融閤瞭北方許多少數民族。漢族政權從北方遷到南方,南遷的漢民族也融閤瞭許多南方的少數民族。有瞭這場的民族文化大融閤,纔會有一個“盛唐氣象”。
……
目錄內容提要《學講演錄》是南懷瑾高足魏承思先生在其學經典導讀班中講學文稿所整理而成的學講演錄,全書是由講稿整理而成,開篇討論學的概念、定義、範圍,接下來對諸子百學說進行瞭深入討論,其中以儒釋道墨法數為主,詳略得當、重點突齣。進而以朝代為綫索,探討瞭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與清代樸學等流派,勾勒齣瞭我古代思想流變的樹狀脈絡,接著以四書五經、諸子學說與二十四史等經史子集為主要內容,內容詳實、深入淺齣,文筆淺白易懂,為我學經典作品展開瞭引人入勝的推介與條理清晰的剖析,是一部很好的學入門讀物。
編輯推薦1. 曆史學、漢學餘英時作跋
2. 學經典掃盲讀本
3. 內附:超實用學經典讀書目
“學熱”是近些年來熱門的社會話題,學書、學班、學大師頻現,但我們對學仍然知之甚少,且所知多有偏差。《學講演錄》是由魏承思先生在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辦的大湖大學堂學經典導讀班的講稿整理而成,基本上是講稿的導論部分,從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到學曆史脈絡的梳理和典籍導讀……經史子集,娓娓道來,在厘清學的基本常識及概念的同時,解開瞭一些對學常識的誤解,並對學的主要內容、學經典著作做瞭概括性的論述,是一本可供“答疑解惑”的學啓濛書。
海報: 作者介紹
學講演錄 魏承思 著 中通史社科 上海人民齣版社學 講演錄 魏承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學講演錄 魏承思 著 中通史社科 上海人民齣版社學 講演錄 魏承思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