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 作者 | 彭剑君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652060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中,中小微企业发展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环,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小微企业提供了2.37亿个就业岗位。在新常态经济形势持续之下,小微企业受到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倾斜,从政策方面给予了小微企业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的支持力度仍旧明显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在经济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不景气,生产成本增高,市场竞争也激烈,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建立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对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力。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非常严谨,章节之间逻辑递进性很强,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分析,到中观的金融机构改革,再到微观的信贷产品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这种层层深入的写作方式。我在关注到“资本市场对接”这一块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往往是被传统信贷市场拒之门外的,但它们却是资本市场最理想的培育对象。这本书是否深入探讨了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四板市场)在承接中小企业孵化中的作用?或者,有没有关于如何设计更合理的上市辅导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议?毕竟,解决融资问题,最终是希望能帮助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而资本市场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务生态圈”的构建蓝图,从信贷到股权,再到上市辅导的全链条支持方案,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金融教科书范畴,成为了一份极具前瞻性的发展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是在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的,当时我就被这个主题吸引了。现在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中小微企业确实是整个经济体系里最活跃、也最容易受到冲击的环节。我一直觉得,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落地到具体的金融工具和政策设计上,那就空谈了。这本书的标题就点明了方向——“对策研究”,这表明它不仅仅是问题诊断,更侧重于解决方案的构建。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供应链金融创新、普惠信贷模式优化,甚至是对区域性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本地企业的实操案例。特别是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数字普惠金融,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数据维度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如果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模型或政策工具箱,那对我来说价值就非常大了,毕竟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常常让人感到沮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兼具实操指导的视角,让那些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头疼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能找到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出乎意料地好,这让我对内容质量也更抱有一份期待。阅读前我就在想,针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核心矛盾究竟在哪里?是资金供给不足,还是资金需求与供给方的风险偏好不匹配?我认为后者更为关键。很多时候,银行手里有钱,但碍于监管考核和自身风控模型,不敢轻易发放那些“有故事但无抵押”的贷款。因此,这本书是否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适应中小微企业特征的、弹性的信用评价体系?比如,如何有效整合工商、税务、社保甚至电力消耗等非财务数据,形成一个多维度的画像?如果作者能结合某个具体地区的试点经验,来论证某种新型信用评分模型在降低违约率和提高审批效率上的效果,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学术讨论层面了。我关注的是那些能被复制和推广的、真正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难题的金融创新实践,而不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
评分坦白说,我对国内关于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研究看了不少,很多都陷入了“老生常谈”的窠臼。我希望这本著作能带来一些“反直觉”的观点或者被忽视的视角。例如,有没有探讨过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的调整对于服务中小企业积极性的影响?毕竟,基层信贷员的考核体系往往是“重抵押、轻创新”的,如果考核不改,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再比如,在数字金融时代,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数据的使用边界在哪里,才能既有效风控,又不至于过度侵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勇敢地挑战一些行业内的既有成见,提出一些可能在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接受,但长期来看对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改革方向。如果它能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多角度的审视,而不是一味地歌颂或指责,那它才算真正称得上一部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值得我花时间细细研读,并反复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
评分拿到书后我快速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引言,感觉作者对当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错配的现状把握得相当到位。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非传统抵押物和担保机制的章节。传统的银行信贷体系对于轻资产、知识密集型的小微企业确实不太友好,动辄要求的固定资产抵押,几乎成了它们融资的“紧箍咒”。所以,这本书如果能详尽地分析一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成功路径、商业保理业务在产业链中的渗透潜力,或者担保基金的合理运作机制,那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记得我之前读过一篇行业报告,提到很多地方的担保基金因为风险敞口过大而难以为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风险共担机制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的。是建议提高风险定价,还是优化风险分散的工具组合?这种细节上的探讨,才是体现研究功力的关键。一本好的研究著作,应该能够揭示出制度设计层面的优化空间,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加大信贷投放”这种口号式的呼吁。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如何有效、可持续地加大”的路径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